|
通史 》 國史十六講 》
1-中華帝國的初建(2)
樊樹志 Fan Shuzhi
高祖死後,惠帝即位,實權操在呂後手中,繼續實行無為而治。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文帝時期依然如此。文帝本人“好刑名之言”,屠夫出身的陳平長期擔任丞相,崇尚黃老之術,文帝的皇后竇氏也喜歡黃老之學,甚至強令其子(包括後來的景帝)研讀黃老學派的著作。在文帝與竇氏熏陶下的景帝,繼續采用黃老之學,寬鬆刑法,精簡官吏,輕徭薄賦,提倡農桑。不過也稍有變化,兼采若幹法傢學說,他所信任的大臣晁錯,就主張以法治國。景帝批準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主張――削弱同姓諸侯王權力。結果,早有謀反企圖的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反叛,打出的旗號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以黃老思想為指導的無為而治,締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出現了空前富庶的景象。“吳楚七國之亂”結束了無為而治,接下來是漢武帝大展宏圖的時代。
漢武帝:大漢帝國的威儀
漢武帝劉徹是秦始皇以後又一位雄纔大略的皇帝,他把秦始皇創建、漢高祖重建的帝國體製進一步強化、完善,使大漢帝國盡顯其威儀,並且走嚮了頂峰。
漢武帝為了提高皇帝的威權,雙管齊下。一方面,有意削弱丞相的職權,擴大太尉的職權,把太尉改為大司馬,又加上大將軍的稱號,大司馬大將軍分割了丞相的軍權。另一方面,建立宮廷决策班子,任命一些高級侍從(侍中、給事中),可以直接與皇帝討論國傢大政方針;還起用高級宦官擔任中書,掌管尚書之職――出納章奏,掌握機要。於是形成宮內的决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創建刺史制度。全國分為十三部,由皇帝嚮每一部派遣一名刺史,代表中央負責監察地方。這種監察權,包括視察政治狀況,决定官員的任免升降,平反冤假錯案,監察郡國一級長官與地方豪強。西漢有一百零八個郡國一級政區,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長莫及,刺史部的建立解决了這一難題。刺史部就是一個監察區,負責監察若幹郡國。然而刺史的地位不高,俸祿僅六百石,而郡國守相俸祿二千石,以小製大,用小官來監察大官,可謂一舉兩得:既防止監察區成為變相的一級行政區,又收到中央管理之效。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軍權,改變軍隊分散於全國各地而首都內外沒有重兵的狀況,設立中央常備兵。先是設立期門軍、羽林軍,選拔隴西、天水等六郡所謂“良傢子”,訓練成為精銳部隊;以後又訓練陣亡將士子弟,稱為“羽林孤兒”,很有戰鬥力。中央常備軍的建立,對於帝國體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歷代王朝“內重外輕”(重中央輕地方)兵製的開創。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財政,任命理財傢桑弘羊主管財政,進行改革。首先是“????鐵官營”,把生産與銷售????鐵的權利收歸國傢壟斷,打擊操縱????鐵經營的地方豪強勢力。其次是“平準均輸”。平準法是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長安設置平準官,按照價格波動,收購或拋售貨物,調解供需,控製市場。均輸法是由中央政府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調節各地運往首都的物資,以保證軍需供給,都市消費,倉庫積儲。平準均輸政策打擊了姦商囤積居奇、哄擡物價,既維護了民衆利益,又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傢的財政基礎。
雄纔大略的漢武帝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使泱泱大漢登上了頂峰,帝國已強大到足以嚮邊陲地區及亞洲腹地不斷地發動軍事遠征。嚮西南遠征的結果,在雲南和四川設立了��柯郡、越�Q郡、益州郡;對南越的遠征,把中華帝國的版圖擴大到越南的北部,漢朝在這片地區建立了九個郡;嚮東北遠征的結果,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四個郡。很長一段時間裏,集中兵力在北方與西北方。從公元前133年起,在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的指揮下,嚮經常騷擾中原的遊牧民族匈奴發起攻勢,不久在西北邊陲設立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完成了探索中亞的史詩般功業。張騫的第一次出使旨在聯合在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出使旨在聯合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夾擊匈奴,目的都是“斷匈奴右臂”。張騫歸國後嚮漢武帝報告了在西域的見聞,關於中亞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包括少許有關印度和前往印度的路綫等情況,也提到中國絲綢出口的最西面的目的地――羅馬帝國,這是中國首次得到關於羅馬帝國的消息。今人仍可從《史記大宛列傳》看到當時的盛況。
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嚮西,前往河西走廊,再由武威經張掖、酒泉,到達敦煌。從敦煌西行,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是南道――從鄯善沿南山(昆侖山)北麓至莎車,西越蔥嶺(帕米爾),到達大月氏、安息諸國,再西去可以抵達大秦(羅馬帝國);另一條是北道――沿北山(天山)南麓西行,越過蔥嶺的北部,嚮西可以到達大宛、康居、奄蔡諸國,再往西可以?達大秦。這就是彪炳於史册的絲綢之路。
西域的開通,使絲綢之路在全球歷史上聲名遠揚。中國的使臣和商人到達奄蔡(今裏海東岸)、安息(波斯,即今伊朗)、條支、黎�y(地中海東岸)。中亞、西亞各國的使節和商人來到中國。中國的精美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和貴族夫人的珍貴服裝面料。羅馬人當時僅僅知道中國是絲綢的産地,因此把中國稱為Seres,即拉丁語的“絲綢”。但是,安息和中亞各國都極力想維持各自在絲綢之路中的利益,不願意中華帝國和羅馬帝國直接接觸。
失蹤的羅馬軍團
墨菲《亞洲史》寫道:“於是,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在領土大小、發展水平、國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國,除旅行者講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瞭解。如果中國人與羅馬或印度帝國及其先進文明有過接觸,他們很可能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不同的更開放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與中國一樣,羅馬和孔雀印度都修建了道路、堤防和規劃完善的城市,在擴張主義的世界性體係下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與自己帝國邊境的‘野蠻人’進行鬥爭。三國之中,漢帝國最大也可能人口最多和最富裕,儘管它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技術成熟程度也許與古印度和羅馬相當。”墨菲還指出,在中亞塔什幹附近的塔拉斯河兩岸,漢朝軍隊擊潰了包括一些雇傭軍的匈奴聯軍。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這些雇傭軍可能是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因此中國人也許看到過羅馬士兵――用盾牌交搭頭上以避箭矢的龜甲形連環盾編隊,這可能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唯一一次直接接觸。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歷史之謎。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剋拉蘇率領大軍東徵安息,在卡萊爾(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統帥剋拉蘇陣亡,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衹有剋拉蘇的長子率領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突圍,以後卻神秘地失蹤了,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經過中外學者的研究,這批古羅馬人後來在中國西北建立了一個城市――驪�y。有的學者在《漢書陳湯傳》中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四萬將士西徵匈奴,註意到匈奴單於手下有一支奇特的雇傭軍,其獨特的陣法、戰法帶有古羅馬軍隊的特色。這支軍隊可能就是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值得註意的是,後來河西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驪�y”的縣,修建了驪�y城堡。這可以在《後漢書》中找到佐證:“漢初設驪�y縣,取國名為縣。”驪�y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所謂“取國名為縣”,就是用羅馬國名為縣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以後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驪�y古城位於今甘肅省永昌縣,現在衹留下一些遺跡。據考古學家研究,驪�y遺址的古城墻是“重木城”――城墻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當地的村民帶有歐洲人的體格特徵: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髮呈棕色,皮膚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
這一驪�y之謎,如果得到證實,可以再現二千年前世界上東西方兩個帝國之間的密切關係,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讓歷史的魅力顯露得淋漓盡致。不過一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一謎團,歷史依據尚嫌不足。我們不妨寄希望於未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從“大同”到“小康” | 1-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 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 1-中華帝國的初建(1) | 1-中華帝國的初建(2) | 1-讖緯、清議、玄學 |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1)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4) | 1-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 1-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1)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2)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1)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2)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1)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2) | 1-面嚮海洋的時代 | 1-面嚮海洋的時代(1) | 1-面嚮海洋的時代(2) | 1-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 | 1-“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