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
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第四十九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的说明,正好与这问题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像修净土念佛的,念到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念怎么念? “无念 ”,三际托空,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当体自性空,唯心的净土呈现了。这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在因上呈现了。一切修法都是如此,必须修到三际托空。
三际指前面、中间、后面三段,过去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未来还没有来,一来就变成现在;现在又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停留,它是生灭法。有些人一辈子做功夫,讨厌自己妄念、烦恼多,那叫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当你觉得妄念多,妄念早跑了,你想请它吃最好的素宴留它,都留不住的。这世上什么都留不住,人的生命也留不住,何况念头。本来三际不停留。然而问题是,理上知道三际不留,中间托空做不到。大家求的是不让后念上来,因此用许多方法压住后面的念头,不让它起来,实际上压也压不住。
念头这个东西,正如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是春风吹又生,阿赖耶识的现量永远把你的杂念呈现出来,这是阿赖耶识自性当然的功能,没有什么稀奇。但是你知道这个现象不留、不住,所以《金刚经》叫你 “无住 ”,无所住,你为什么要在中间这一段求空?住在这里早已著了一个念。
古人 “三际托空 ”这名词用得好,手托之托。大家学佛,尤其中国人学佛,很容易搞错,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哪里不懂中文?三际托空嘛!下意识认为是三际 “按 ”空,硬把它 “按 ”下去,你要硬求一个空,不是 “按 ”空吗?!古人用字用得好,是我们自己读书不留意!
忘我不等于无我
那么,真用功,也懂得这个理,一点都不吃力,很自然的,在空性自在的境界上,你求个什么空?空者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是压它,它自然空。也不是它来空你,本空嘛。那么,你让它自然来去,生灭去来,一切不管。这个时候, “生灭中有不生灭性 ”,你知道念头来去的这个并没有动过,它本来不动。那么,这个本来不动慢慢澄清久了呢? “我相 ”忘去了,只能够说忘去了 “我相 ”,我的一切现象忘了, “人我 ”没有忘喔!你坐在这里打坐,虽然坐到三际托空,我相慢慢没有,可是我还是我,尤其两脚,酸还是照酸,麻还是照麻,真正的 “人我 ”没有去掉,只是在意识上的我相比较薄了。
所以,大家做功夫,必须要研究佛经教理,不通理,功夫一做,就走到外道路上去了。你只能说你的相、一切贪瞋痴慢疑的观念比较薄了!不过这已经了不起了!比如脾气坏的变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变得不急了。但是性子慢的人,更慢就完蛋了!他要转的,你注意 “转 ”。慢的人反而变得灵敏了;笨的人变聪明;聪明人变笨了吗?(众笑)聪明人是变笨一点。聪明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他慢慢会柔和起来。这些都可以马上测验出来的。
所以大家问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功夫?你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么叫学佛?我经常告诉你们,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就是学佛。不要求自己、不反省自己,光拿两只眼睛看别人,这个不合佛法、那个不对,这不是修行人 ……,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彻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实地学佛。
由这个因上转,六七识在这个清净面的现量上,慢慢转了什么呢?脾气坏的变柔和了!脾气太懦弱的变得有勇气了!这个就是转。一切习气自然会转,不要你去转它,只要在第六意识清明现量上,这些习气会慢慢转。所以中国文化到唐宋以后认为: “学问之大在变化气质 ”,内在气质一变化,外在也变化了,人家一看,哟!满面祥光(满面红光就不对了!也许是喝酒、也许是高血压,修道修到满面红光相当严重,那靠不住的),怎么样叫祥光?祥到什么样子?那要有经验的人看。外在气质变化,身体里面也自然转。
像修道家的希望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或者修密宗的人打通三脉七轮,拼命做功夫。其实,六七因地一转清明,一定久了以后,没有不转的,甚至生死也有转机。所谓奇经八脉、三脉七轮就是生死嘛!但是转得很慢,有多慢呢?六七因上转了以后,五八难了!五八要果上圆。
六七因上转了以后,气质真变化,连肉体也转了!有许多朋友碰到这种状况问题来了,做功夫清净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觉到我还是凡夫境界,我没有办法解脱开,我还是我,原因何在?没有证果,求果可难了!比如前五识,眼识怎么转?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观、净土 ……哪一宗哪一派,都有个共同现象,大家打起坐来,闭眼垂帘,半开半闭,看见了吗?老实讲都看见,迷迷茫茫看见前面一点点,张开眼睛更看见。虽然闭眼坐了两个钟头,在里面看了两个钟头,我和诸位一样都有这个经验。
所以,心理意识上尽管清明,前五识的眼识转不了。耳朵也一样,虽然两条腿可以盘四个钟头,人来人往听见没有?当然听见,不过没管而已!如果有人骂你,少骂两句,你有点修养,马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骂你一顿,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说,你还是听见,耳识转不了。鼻识更转不了,呼吸照样呼呀吸的。舌识也没有转,嘴里口水有点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识更厉害了,腰酸背痛,两腿发麻。没错!你意识清明,清明了两个钟头,前五识可受罪啊!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两个钟头。大家用功是不是这样?良心话,一点也不假。什么道理呢?你想把五识都转得了的话,非要证果不可!所以叫做 “五八果上圆 ”。
那么,了解这个理论,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现在搞了半天,原来没有证果,自然地会难过,慢慢等吧!等到因位转了,因就是累积,比如赚钱,偷鸡要把米,没有本钱先要偷米可难了!有了一块钱,慢慢累积变两块钱,两块变三块。一亿美金是从一块钱来的,所有的果都从因位上慢慢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非要时间不可。所以教理告诉我们,一个凡夫从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过,禅宗、密宗讲即生或即身成就。禅宗、密宗当年在教理上辩论得很激烈。禅宗说: “即生成就 ”,密宗叫 “即身成就 ”,这一生带着肉体报身也圆满了。在教理认为不可能,非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不过,禅宗、密宗有个理论: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后一劫呢?这就很难说了!谁也不敢说我是最后一劫,所以教理与宗下在这里的看法有极大的出入。
然而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转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数的问题呢?有,大家研究经典,不要被瞒过去,它不叫 “三大阿僧祇劫 ”,它叫 “时节因缘 ”,时节因缘不到不行,时间因缘到了就成就了。诸位懂得此理,有许多懒惰用功的人,就可以派上用场啦!许多同学这两天被我骂得好像受罪似的跑来说: “老师你别骂了,我时节因缘没有到,到了,顿悟了,一下就成功了! ”唉!你说我有什么办法。
我们了解了五八是果上圆的道理,那么,由因位转到果上的过程呢?比方像赚钱一样,慢慢累积、扩充,中间修持需要什么呢?需要方便般若,各种对治的方法。各种对治的修法极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经验,偶然用功用到心境清净,瞎猫撞到死老鼠,很高兴。一下座,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盘,再也不会来个清净。什么理由,知道吗?你们都不在这些地方研究,这就要研究经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识在清净面久了,停留一段时间,唯识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 “境风起识浪 ”。什么道理?不要忘了!虽然心境偶然到达意识清净面,你前五识四大业力的肉体整个没有转耶!没有转,静极了气动,气动就是风动,境风一起,识浪变了,一点都不稀奇。所以有许多同学报告,上一堂坐得好,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明极了!我问下一堂呢?没有了!当然没有了,当你碰到清明时,你知道,下一个境界来,识浪动,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住、停不掉。那么,你懂得这个理,晓得下一幕一定是这个境界,根本就无所谓,这个时候,境风起了,识浪动了。
所以禅宗临济祖师就叫我们认得真主,为什么?前五识生理功能爆发的气动是 “宾 ”,主人退回,请客人当几天家,不过主人要看着,否则,随便招房客进来,算不定连房子都拆掉。主人退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它。动极必静,下一个境界就来了。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学佛用功并不难,难还是明理难!真明了理,智慧知道,每个境界来,你自己认识得很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老大,这是老二,这是魔,这是鬼。魔鬼你都认识了还怕什么?魔鬼是你朋友,魔来了请坐!你爱魔哪里你去魔吧!我找个地方给你魔,很简单!就怕你不认识,被客气作主。中国人常讲 “客气 ”,客气二字从《楞严经》 “客尘烦恼 ”而有客气二字,这是唐朝至宋朝间的新名词。客气不是主气,后来的演变,一个人太讲礼,我们说不要客气、不要客气。这个东西要不要?不好意思,实际上心理要不要?要啊! “主气 ”要,客气的人说不要,这个东西就是 “客尘烦恼 ”。
那么,我们认清楚以后呢?在这个时候认识宾主,不晓得反复多少次,看起来好像自己功夫在配合。你把理认清楚了,不断在进步。所以古人说,修道不怕魔障,经过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好,现在我们晓得前五识、六七识是这种情形,那么我们再回转到《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提出的看法:
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
这里没有讲五识,读书不要马虎,五根,都是现量的境界,在生命范围来讲,这叫真现量。至于唯识学上说的第六识,意识的分别,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 “第六感 ”,实际上也不过是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学将之抽出谓之 “第六感 ”。对现代青年讲第六感,他容易接受。你说这是唯识,他说你落伍了!千万不能那么讲。再不然,讲 “第六能 ”,告诉他这是最新的科学,他一定去研究。
第六识、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一样,不大容易翻译,只好以数字代表。第七识的译名是 “末那识 ”,也就是 “我执 ”,又叫 “俱生我执 ”,与生命同在,只要一有生命, “我 ”的作用就在,生命中有这么一个意识,也叫做 “数取趣 ”,连续性的生命永远在抓。人生就如猴子偷玉米(包谷),永远要抓住一个生命。 “数取 ”,很多次地抓, “趣 ”,进入那个地方,向那条路上走。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所以, “末那识 ”包含很多意义,不管怎么翻译都不能概括全意,只好翻成 “末那识 ”,它属于心的第七个部分,这部分就是 “我 ”。
年轻人大概没有看过,猴子偷玉米的景象很有意思,有时我们故意逗它让它摘,帮我们做工。他抓一个右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左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右腋下一挟 ……就那么左挟右挟挟了半天,听到人一叫,它拼命跑,以为带走很多,其实一个也没有带走,这在山上看是很妙的一个镜头。
我们的生命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样。现在在座的同我一样,都抓一个 “这个 ”,用了几十年,也跟猴子一样,走到民权东路的时候,把 “这个 ”丢掉又去抓一个新的,这是第七识。
六、七两个识,在一般唯识学上讲,第六意识思想感觉的作用,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第七识也属于非量境界,立场不同。拿本体来讲属于非量,本来无我,他当成有一个我,本来这个身体不属于我,暂时租来借用的,他把这个身体当成我,看得很牢,所以是非量境界,认的是假我。永明寿禅师提出 “若 ”字,假使、假定。假使我们认为的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落在比量、非量两个境界上,以及计算、推度、随念分别这个现象上,那么,它就是念念常在生灭,它本来变化无常。念念生灭是理论,归纳而言叫无常,不永恒存在,这个生了,那个灭了。
好,这个理论,大师讲,也是 “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 ”。我们不要搞错,这里讲五根;生理的整个机能,包括每一个细胞,以及第八识, “俱缘现量 ”。
今天与某同学研究第八阿赖耶识,他建议换个现代化名词使人比较能接受。我说就叫 “生命能 ”好了。我们这个生命能都是现量境,即本体功能呈现出来的作用。所以修行求证,不但要把整个心理念头转清净,连同此身非要转清净不可。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他说我们认识了这个以后:
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生灭,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引用波斯匿王与佛辩论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前五识,就是我们生命的能,现在活着动的机器 ——身体,眼耳鼻舌身。第六识、第七识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但是没有交待清楚。在一切生灭的境界中,它自然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境界在,不生灭的那个功能,就在生灭的作用上。
“已上经文 ”,这是永明寿禅师的话,上面所引《楞严经》佛与波斯匿王辩论的话,引用这些是因为波斯匿王示疑,波斯匿王过去跟着外道大师学过,具有外道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再来一个生命的道理。所谓断见就是切断。因此佛告诉他用眼睛看,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代谢,能见明见暗的是不生不灭的。他说这是教育上的一个诱导法,先拿一个道理来诱导你认识这个道理。 “有此方便 ”,因此《楞严经》上产生这样一个教育的方法,分别指示出生灭的作用,现象有生灭,你能见与能听的功能是不生灭的。
宗教哲学的两种争执
若不执断常见性之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灭。
结论来了。他说假使此人智慧特别高,不执断见,也不执常见,断常二见,以现代话说,就是两种思想、观念。拿佛学观点看世界一切学问,譬如偏于唯物的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根本没有灵魂,就是机械作用,死了就没有了,干脆烧成灰做肥料。若说死后有来生,那你见鬼了;死后上天堂,谁看见了?那是宗教家哄人的,唯物思想多半是断见。常见呢?死了以后躺在那里睡觉,还是存在,睡了很久,有一天你会醒过来,接受上帝审判。认为生命永远存在属于常见,有许多宗教哲学属常见。常见的人是固定的了!上帝永远是上帝,老南就永远是老南,老李永远是老李,女的永远是女的,男的永远是男的。常见认为生命永远是一个形态。有些哲学、有些外道是这个理论。中国有 “七世夫妻 ”的小说著作,怎么那么倒霉!那个男的永远是男的,女的永远是女的,七世如此。历史上说,宋徽宗诗、书、文学造诣深,是李后主变的。李后主何苦受这个罪?没有这个事。像这一类认为生命有固定形态的,都属于常见。
人类思想对生命来源的看法,大体归纳为这两类,不属于断见即属常见。无神论者即属断见,佛教界的同学尤其要注意,你们在佛教界少碰到,我与各个宗教有接触,其他宗教大师问我,佛学究竟是不是无神论?我说你听他们乱扯。外面一般学术界、哲学家也认为佛学是无神论,无神论谈空嘛!尤其是佛法不承认有个主宰。所以被一般人批驳为无神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你们大家在宗教团体中,一天到晚阿弥陀佛,看不到听不见没有关系,在学术思想界刮起一股大风,外界已经把佛教打入无神论的范围,这是很严重的。我们关起门来当皇帝,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我就有这样伟大。你关起门来尽管玩,开门一看,外界对你的看法误解太深了!
无神论是断见。那么,有神论是常见。常见与断见在佛法的五见中都属邪见。所以研究佛学的同学们,比如比较宗教,要把各个宗教的哲学理论搞清楚。很多哲学基本理论都属于断常二见。那么,中国民间社会流行的宗教属于多神教,也可以说是万神教,厕所有茅神、床有床神、灶有灶神、摇篮有摇篮神,每一个都去送红包,全都送总归对了吧!这些都是民间的观念,也是常见的一种,对与不对,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此不赘。
人的思想,不执断见即执常见,总要抓一个东西。好比一个人精神好、万事得意,绝不烧香拜佛。如果看相算命,学心理学的知道,此人有问题。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忙都来不及,那有时间问命!如果我是算命的,有人来找我算命,我一定说:先生什么都好,只是最近有一点不如意,要不要算?要算,告诉你要失点小财,一定灵,给我五十块钱算命失点小财,不应验了吗?这个人如果没有问题,他便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什么都不信。有的人说,人都靠自己,算命卜卦是迷信。一旦他受了打击,他比谁都迷信,看到佛像,表面上跪不下来,怕人家笑,心里早已经拜了,这是一般人的心理。
所以,人天生都要抓一个东西,就是执著,不执断见就执常见。执是由第七识的我而来。真正的佛法,明心见性的本体是 “非断非常 ”的。注意!一般人听到非断非常,就认为佛学是无神论,他把 “非 ”字,下意识下了一个断语,认为 “非 ”是 “没有 ”。佛法说不是断也不是常,在因明方法就是 “破 ”。
世界上的事,不落在断见就落在常见。他告诉你,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那是个什么见呢?他没有讲,如果他讲我这个是 “中见 ”已经不对了!中见也可以说是常见,也可以说是断见。所以佛法有许多逻辑,其因明用得真是高明, “离四句绝百非 ”、 “即空即有 ”、 “非空非有 ”,你说这是什么? “即空 ”就是空嘛! “即有 ”就是有,他又来个 “非空非有 ”,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就是能破。
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逻辑,能破(把一切不对的扫荡)以后,就是对的,对的在哪里?你自己去看。当然一切不对的拿完后,那个就是对的了。
所以他说,假使一个人不执断、常,已经明心见性了,那么也没有什么八识、七识、九识,什么识都不识。认得本体, “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 ”。实相是无相,假名叫它实相,这个才是不生不灭的真性。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灭、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意识的心。
这个道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实证却太难太不容易。因为一提到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人的下意识观念就会想象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
比如说一座大山,几百年、几千年好像都是那一座山。又好比一块石头,好像永远没有变动过。事实上,一座山也好、一块石头也好,随时都在变化中,山不断有尘土加上而变大,或其它原因而变小。如果把形而上的本体当成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这在佛学上犯了观念上的错误,即所谓 “常见 ”。
常见认为永远存在,像许多宗教讲宇宙万有的主宰,永远都是主宰、永远存在。有些宗教说人死了是休息,等到世界末日来临,人要复活接受主宰最后的审判,这种认为生命永远存在的看法就是 “常见 ”。
另一种不属于宗教的观念,是科学上唯物哲学的论调,即佛学所谓的 “断见 ”,这类论点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事情过去就是过去,昨天一件事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同样的事,不是昨天那件事,是两回事;明天的更不是今天的。 “断见 ”认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所谓 “见 ”就是观念,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
前两次提到釋迦牟尼佛与阿难 “七处征心 ”、 “八还辩见 ”的论辩。他们拿眼睛做比方,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而变化,说明了能见之性真实不变,变化、生灭的只是现象;能使你生灭的那个并没有生灭。根据釋迦牟尼佛与阿难二人辩论的事实,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不错;能见明见暗的没有变动,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问题:这属于现有生命活着时候的情形,假定我们这个现有生命死了,眼睛也坏了,这个时候,它这个见性怎么样永恒存在?理论上有,事实上求证非常困难。我们上次讨论到此,现在还在这个范围,永明寿禅师继续引用解释:
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为了说明八还辩见,能见与所见、生灭与不生灭的功能,他强调一个不生灭性,因此引用比佛晚七百年的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佛所说的记载谓之经;后世诸大菩萨的说法与文字记录谓之论。《大智度论》属于大般若宗,即所谓性宗,是有名的一部大论,大家念《心经》或《金刚经》,甚至于谈明心见性的理论,非读这本经典不可。我们先解释其原文。
“当知 ”,我们应当知道。 “色 ”,一般的了解是颜色,除了佛法以外,世俗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差不多都用色代表男色或女色,指男人或女人的漂亮,这个说法太笼统狭隘。佛法所说的色有四个重点:显色、形色、有表色、无表色。显色指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有表色:指事物的伸屈、旋转等现象。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红黄蓝赤黑、长短、方圆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则没有办法表示。学科学的知道,能量可以用数据、数理表达,实际上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以上是简单的分析,归纳起来都谓之色,严格分析的话还有很多。以现代观念来说,色代表了物质的东西,很多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都属于这个色。好了,这个观念我们了解了,现在再把它简化,什么是色?就是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东西,你不要再分析什么是东西?说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那就糟了!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产生, “但是空生 ”,只是空生。 “但书 ”在古文有时当否定词,例如法律条文有 “但书 ”规定。《大智度论》的 “但是 ”并非 “但书 ”之意。当知色生时,只是空的生;当知色灭时,只是空的灭。这里有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了解文字。 “色灭时 ”,外面的东西,死亡、过去、没有了,也是空的灭。《大智度论》讲这四句话,以现代观念来说,当我们看一个东西 “有 ”,是空的生出来, “没有 ”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空的没有。这样解释不知了解了吗?似乎没有懂!
刚才说这里有个问题,一般看佛经,看到 “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认为佛法讲一切是空的,空生空灭。在座有许多初学佛者,也有不少研究佛学多年者,我们反省,当看到佛经这类说法时,把这个 “空 ”当成什么?我可以武断地说(也许并不武断),一般人下意识观念都把 “空 ”当成没有,这是第一个错误观念。第二个错误,把 “空 ”构成一个本体,有个空摆在那里。不管哪一种错误观念,把空当成没有,等于唯物论者的断见;下意识有个空的观念摆在那里,则落于常见。研究佛学或念佛经,尽管一天到晚空啊空地念,甚至民间流传的济公传,唱 “天也空,地也空,生也空,死也空 ”,什么都空,一边念,一边讲对,很高兴!其实你根本不空,因为你很高兴,还是抓着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佛经翻成中国文字非常困难。古代翻译与现代不同,现代人学了八、九年乃至十年的英文,以为自己懂了英文,或者外国人到中国学三、五年中文,就认为自己懂了中文,其实不然。文字的了解同语言一样,很难!我们与最亲近的父母,彼此在言语沟通上都会产生误会,更何况又有文字语言的阻碍,想了解文字语言的本意太难了!因此,当初翻译佛经,非一人之力而为,而是集中数百人、数千人,讨论数月后才确定句子,可是还是出了毛病。出什么毛病? “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 ”,对这个 “空 ”字,我们看佛经就容易发生前述的两个问题。
现在提醒青年同学研究佛学的注意,《大智度论》这四句话是讲 “色 ”与 “空 ”的分析,换句话说,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粒种子从土地冒芽生长, “但是空生 ”,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佛经上对 “空 ”字运用大致有三种观念:有时指物理世界虚空的空;有时代表形而上、抽象的、绝对的空无;有时代表本体的无中生有,有了以后,回到无的境界,本体的空。在某一种经典、某一词句上用法不同,理念理解就有不同。如果只以一个观念看佛经所有的空,同时理解成没有,那真变成闽南话 “空空 ”了!
费了半天功夫,使大家一步步了解《大智度论》这几句话。当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物质生起存在时, “但是空生 ”。比如一粒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果落,没有了吗?并非没有,因为种子还存在。 “但是空灭 ”只是在虚空的境界中看到好像没有,这个后面则代表另一个生命的有。这就说明色相、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的变化,能使色相生灭变化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没有动过。《大智度论》与佛经的高明在何处?它只告诉你,这一切的生灭都是空花,变化无常,它使我们了解这个,体会求证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但是佛经上绝不那么说,说一切变化生灭是空花,而就在这空花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这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会那么差劲,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在观念上,走入另一个狭谷,钻入牛角尖,认为有个东西,诱导有佛可成。
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除讲究能立外,更重能破,各种认识上的盲点都要破除。后来禅宗的教育法也是这样,你问一个问题,认为这样,他说不是的;你认为那样,他又说不是的;都把你破,四面八方都不是, “是的 ”在哪里? “是的 ”你去找!告诉你一个 “是的 ”又变成 “不是的 ”。这是他在教育上最高明的逻辑方法。所以能破,自然能建立一个东西。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 “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不着! ”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了,你去求证,这个不生灭你去找。
有一本书《中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又叫《中观论》,由佛法辩证空有的问题,而提出 “中 ”,由因为空有相对落于一边。可是,建立一个中,中也变成边了,大家又死死抓住一个中观。后世修行批评人家修的不对,问他修什么?他说修中观的,中观对了吗?有中就落边了!比如一个东西有两边,两边都不对,那么中才对吗?有边与中,又是相对。所以建立一个名相很难!禅宗祖师有一句话: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一个人如果说一句很对头的话,建立一个宗旨,完了! “千古系驴橛 ”,等于搭一个石椿子或木椿子。过去农业社会长途旅行,骑马或骑驴,途中休息,怕马跑掉,就搭个石椿或木椿拴马,从此以后,凡是经过此处休息的人,就把马拴在椿子上。所以,建立一个东西后,大家的观念就向那里头抓。等于刚才讲佛法谈空,大家学佛打坐拼命找空,这在理论上多冤枉!问他: “干什么打坐? ”“想证空性。 ”“那你坐在这里干嘛? ”“求空啊! ”聪明人只好对他笑一笑!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空就是空,用那么大一个力量去找一个空,结果坐了半天都不空。中观的道理也是一样。
缘非缘 物非物
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
这些逻辑观念真要命!据我几十年经验,中国人的个性对这种用逻辑方法说明的论述,不大欢迎,因为太费脑筋。如唯识、法相不容易发达,而《金刚经》、《阿弥陀经》因简单明了,很容易流传。
“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 ”,佛经讲形而下的世界万有的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来。像我们聚在这里也是缘起,因为诸位都是缘,很多缘凑拢,我也凑这个缘上来吹牛。换句话说,你们想找一个人乱吹,像我这样肯吹的这个缘也很难啊!必须要有我这个缘,大家凑在一块听我吹,这都是缘起。一幢房子的建筑,钢筋、水泥、砂子、木料、木工,统统是缘起和合。佛法不承认有一个万物之主,世界上没有一个主宰,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但这个因缘怎么来?不是自然来。如果自然来的话,泥土里自然生出稻谷,谷子自然裂开跳进我们嘴巴,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把米磨去糠,合水、火、电锅而煮成饭。所以,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因缘生。
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但是到了《中论》,他叫我们进一步认识,不但没有主宰,不是自然来,连 “缘生 ”这个道理也是方便,没有一样东西真的从缘生。比如十个指头是十个因,十指合并是一个形状;八指合并又是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从因缘来,但是只要变动一个因缘,随时没有,一因缘凑拢的东西,非散、非变去不可,从生灭中,我们了解 “无物从缘起 ”,那么你说没有了吗?没有不是唯物论的没有,它又有因缘所生的假象。
“起唯诸缘起 ”,一切万有生起是靠因缘凑合而生。
“灭唯诸缘灭 ”,一个物质构成后,也不大容易灭,要一切的缘都散掉才灭,不是一下子就完了。茶杯因各种因缘物质而制成,摔破后完整的杯形虽没有,玻璃碴子还存在,从破玻璃渣磨成粉,变成空,还要经过许多阶段,等一切缘散尽了才灭掉,这个道理很清楚。
“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 ”有一年打七,提到《楞严经》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有几位大居士,年龄老大、资历也久一点,所谓老大就是老化。当然,他们对我客气,当面不讲,背后说我讲错了, “既非因缘又非自然 ”那是什么东西?人家问我,我也忙,懒得理,错了就错了,反正我一天到晚说错话,已经把它说错了嘛!没有关系,说错就好了嘛!后来这位问的同学紧跟着屁股后面转,我说你怎么那么笨?自己不去找《楞严经》看看,又不是我讲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说错了,佛也说错了?!
谁知道佛有时讲因缘所生,为什么在这些经典上,又把因缘的理论推翻了?因为讲因缘所生,是指现象界而言,形而下万有的存在与生灭都是缘生缘灭。形而上的本体,不是因缘能生,也不是因缘能灭,所以叫 “不生不灭 ”。所以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很自然的道理。可是这些老大,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教育上很痛苦。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我说人生有三苦,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
龟迹能卜空有迷
万法既不从缘生,不是因缘能生万法,这句话已经令人摸不着头脑,跟着又说 “亦不非缘生 ”。佛经的说法,能建能离,建立一个东西,马上就扫掉,所以禅宗有一个比方: “灵龟扫迹 ”。通灵的乌龟在地上爬,爬过的地方留下印子,乌龟尾巴立即把印子扫掉,使你找不到。等于高明的小偷戴上手套、套上塑胶袜,偷完东西后,连手印都不留。
因缘不能生法,如果因缘能生法,生出应该永远存在,但是生出马上就不存在,所以说 “既不从缘生 ”,说了 “既不从缘生 ”,马上又说不对, “亦不非缘生 ”,也不能说不是缘生,也是缘生,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不知讲些什么?其实已经把形而上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那么,永明寿禅师已经引用了两段经文,一段是《大智度论》,一段是《中观论》的偈,说明生灭与不生灭的理由,还没有说完。
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
诸位做功夫,求证佛法的人更要注意了!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 “不空亦不生 ”,真正的形而上、至性的本体不是空。那么,不是空就是有吗?也不是有。 “生而不生 ”、 “空而不空 ”、 “有而非有 ”。有,不是世俗的有一个东西。有,硬是有,大家看到有;我说现在这里有一枝笔,大家看到没有笔,可是在观念里有,这个观念是空的。所以不空也不生。虽然生出万有,生而不生等于没有生。
第二句话更要注意! “空亦不生 ”,如果有一个空的存在,生出一个空来,那不对的。学佛修道的人,打坐修了半天, “唔!今天很有进步,坐到空了。 ”那应该说: “恭喜你,你像生小孩生出一个空了。 ”你看这不是犯了错误!既然空,怎么还有个境界?空也不生,连空也没有,空也空。
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
要解释这些理论很麻烦,这些理论都是高度的逻辑思考论辩,透过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体的道理,真正了解透彻、明心见性了,就见道了,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眼开明、豁然开朗。因为理就是事,事也就是功夫。换言之,理就是学问;学问就是功夫,功夫也就是学问。
现在继续申诉理由。 “何者 ”,什么理由?
“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 ”,一个实在的东西就不能化生其它的东西,由于它是空灵的,不是死的,所以能化生一切。
“以无自性空故 ”,因为任何东西都无自性,这句话是严重的问题。唯识学经常提到 “无自性 ”,一般研究佛学的就搞错了!认为禅宗或其它般若经典,讲 “自性 ”都是错的。佛经讲 “无自性 ”,怎么又有一个 “自性 ”呢?这是中国文字古代翻译词汇不够的毛病。 “无自性 ”是说一切法没有自己永恒存在的性能或性质。譬如毛巾无自性,它是由于因缘而生,当毛巾制成成品那一天,就是毁坏的开始,毛巾没有固定的自性,不可能在几万亿年以后还是毛巾,它一定要变去。所以说一切法本身没有自性,没有自己永远存在的性质。 “无自性 ”指的是这种无自性,与明心见性的 “自性 ”——见性不见性的词不相干。可是后世许多著作把不相干的关系,一看到 “无自性 ”就扯到 “见性 ”上了!如果要扯的话,光拿一个性字就有得扯呢!此即说明,研究佛学要有绝对智慧的头脑,而且绝对要注重逻辑推理的清楚。当然,读佛经更要非常渊博,三藏十二部融通后,还要正思惟、去参透。
空与有的奥秘
所以说: “一切法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 ”,譬如毛巾因没有固定的性质,才能随缘,随什么缘?现在有人需要一条带子救命,找不到带子,用剪刀把毛巾裁成几段结成带子,这条毛巾不叫毛巾,而叫带子,它随缘成诸幻有,这条带子是假借毛巾、剪刀、人工剪接等因缘变化而成。诸法如此,人也如此,为什么?无有生。当婴儿一出娘胎 “哇 ”一声,大家高兴地说好,男孩子,实际上好吗?今天第一天生,换言之,今天就开始死亡,明天死一点,后天又死一点,如果活一百年,刚好死一百岁,最后由有归到没有,它无自性,不能永恒存在。
我们这个生命存在,也是随缘成诸幻有。我们一般人的缘是什么?每天白米饭、面包、青菜、萝卜、牛肉、豆腐、鱼加进去,然后新陈代谢,维系此生。有些人头发变化一点花样,嘴巴抹点口红,再换些衣服,幻有成这么一个人。把外缘一脱,像我,再把皮、肉一剥,就变成白骨,一副骷髅。一切法成诸幻有。
那么,照上面所说,一切法就空了吗?本来没有,何有空来?
“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 ”,空就是空的嘛,永远不会变出个什么来!我们到殡仪馆天天看到哭哭啼啼地抬进去,再过两天,妇产科医院一个一个抱出来。空,就不会再生;却又再生。 “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 ”,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体存在,万有只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已!所以叫 “无有生相 ”,生而不生,生了以后没有了!开天辟地到现在,我们讲五千年历史太少了,不晓得几百万亿年,生了多少人。它不存在。现在生到我们这一代,我们在这里也在做客人,做了几十年再见了!不过走得没那么痛快,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还舍不得再见,最后哦 ……几声叹息!拉倒!本来没有, “无有生相 ”。
“既无有生,亦无有灭 ”,一切本来无生,生而不生。所以死亡、灭,也是不灭,生生不已!中国文化从生生不已这一头看,永远看到它是生出来的。我常讲,只有中国文化从生生不已的立场看生命,它永远站在妇产科医院门口看;其他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性文化,永远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啊!悲痛啊!完了啊!站在妇产科门口看,有什么可怜!又出来一个,男的、女的,忙得很。这两者所站立场不同,看法两样。实际上,从这两头看的都落边见。形而上本体是中观,既非生又非有,能生能有,反正就是乱忙一气。那个本来无生也无有,比方像天空一样,太阳落下叫夜晚,伤心人看到夜色非常悲哀,高兴的人看到夜景很美。夜晚与白天,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与虚空不相干。夜晚是虚空,白天也是虚空。
如论偈云,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但随心现,毕竟无生。
后世悟道证道的大师著论说, “果 ”,果位,修行证果难,学佛修行要求证果,得到成果。比如念佛的人,南无阿弥陀佛,后世叫净土宗,实则念佛包括十方三世诸佛。后世所讲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现生活着有成果,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至于死后,起码要能往生西方,其中阶级很多。西方极乐世界九品九生。那么,生西方就算得果位吗?也算一个果,苹果是果、芒果也是果、庵摩罗果也是果,西瓜是果、南瓜是果、冬瓜也是果。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果,要八地以上不退转,甚至阿弥陀佛也是果,最后花开见佛,自己与阿弥陀佛一样成佛,证得大果。拿净土宗来讲,学佛要求成果,当然做人也求成果,例如读书求学,毕业拿张文凭,辛苦多年不过一张纸,这个成果叫可惜怜哉!果也是虚空,但是虚空又是真的。果是不生不灭的,证到了不生不灭那个果,你就成就了!学佛的目的如此。因为果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的存在不是那生生灭灭的现象,所以不生也不灭。
“果不空,不生 ”,反面理论,佛法的果的本身就是空,因为空,所以不生也不灭,所以叫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 ”。
“以果是空故 ”,因为果本身的体就是空,这个空不是虚空的空,虚空也有形相,眼睛所见太空有形相。佛法所讲形而上的空,无形相可得,不生也不灭。讲了半天理论,最后怎么办?假使现在釋迦牟尼佛在这里,我们跟他老人家说:老师啊!您说的理我都懂,那您叫我怎么办呢?说了半天都是您说的对,四面八方,我怎么说怎么不对,都给您驳完了,怎么求证呢?
业随心现
“但随心现,毕竟无生 ”一切唯心,此即《楞严经》佛所提出几句重要的话。研究科学、哲学或各种宗教的要注意!《楞严经》第四卷中间,讲物质世界构成与精神世界关联,也就是心物一元论的地方,有几句话: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佛在《楞严经》所说的这几句话,正好说明 “但随心现,毕竟无生 ”。这是佛法 “唯心 ”的基本道理。这个 “心 ”不是西方哲学所讲唯心的心。西方哲学所翻译的唯心,是把意识思想的心当成本体的心。佛法 “毕竟唯心 ”,是本体形而上的那个东西。例如《楞严经》所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比方一个空空洞洞的房间,没有任何人、物,每个进来的人都有不同的观念。某人进来说可以放电影,某人进来说可以打跆拳,画家一进来说可以摆两张桌子画画,我们这一班人说,这地方好,可以打坐,有人说念佛好,各人不同,随一切众生的心。同样一个空间,随个人观念、需要不同而有不同作用。等于一块布,不做抹布做衬衫,头痛的正好做包头。一切东西随众生的心,这个心讲的是现有意识的心,不是本体的心。 “应 ”,感应,就是现代科学的话,电感交流。 “知 ”,知道,每个人知识范围的力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等于方才比方的这个房间,有人进来说太大了,隔成三间就好了,一间当睡房,一间当书房,一间当客厅。有人说太小了,隔两间就够用了,我要摆一套什么东西。每个人心量不同,认识有别,此谓 “循业发现 ”。由于个人心念业力不同,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你看某人难看得很,有人看却漂亮极了。到百货公司一看就懂得佛法,买成衣的人东挑西挑,这一件不好,那一件不好,结果不好的都选走了。 “循业发现 ”。等于乡下人喜欢拜拜,买猪肉拜猪头,肉摊最后只剩下一个臭猪头,我小时候看到这个场面,跟老板熟,问老板猪头卖得出去吗?他说少爷你不要担心,等一下就卖出去,我问怎么呢?他说臭猪头有烂鼻子的菩萨吃,他闻不到臭味的!哈,我那时听了好好笑,臭猪头有烂鼻子的菩萨吃,拿去拜拜,不晓得哪个菩萨的鼻子是烂的?这个道理简单明了,就是 “循业发现 ”。
所以,有些青年男女同学说不结婚,要修道,我听了只好笑!这叫没有碰到冤家,碰到冤家自己都昏了头,老师在后面叫回来打坐,他说等一等,过二十年再回来,好多朋友跟我讲过,我告诉他,好吧,我会等你,因为我想不死慢慢等,这就叫 “循业发现 ”。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在古书庄子只用一句话就把这几句话的意思表达完了!
“万窍怒号 ”。台风本身没有声音,碰到东西才发出声音,触物大则音大,触物小则音小,风本身无声。不过有人说旷野有声音,非也!因旷野有泥沙灰尘,积聚多即发出声音,真空地带没有风当然没有声音。所以庄子说 “万窍怒号 ”,窍即有洞之处,这些声音从哪里来? “闲即自取 ”。大洞接受风力大,声音大。小洞本身力量小,发出的声音就小。庄子早悟此理,都是自己搞的毛病。一切众生烦恼哪里来?大家打坐不是要去烦恼吗?修道打坐最怕妄想烦恼,妄想是你去除得掉的吗?妄想我给你,你去得掉,佛给你,你也去得掉,任何人给你妄想,你都去得掉,为什么妄想去不掉?因为你自己找的,自找烦恼,自己给自己去掉,所以统统是 “闲即自取 ”。听到台风来吓死了!仿佛天地发脾气,哪有个上帝、如来在发脾气?都是 “闲即自取 ”,此即《楞严经》所言 “循业发现 ”,业力全是个人自己所造。
接着他又引用《楞严经》。
如首楞严经云,佛言,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一节很重要!大家想求真正的佛法,《楞严经》这一段都说完了!不管你修净土、密宗、止观、参禅 ……都在其内了!佛在这里讲 “心物一元 ”的道理,上面引用了那么多,现在引用《楞严经》。
佛说,善男子,我常常告诉你们 “色心诸缘 ”。 “色 ”是物质, “心 ”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心。以现代话讲,我们这个身体、心理、思想、感情等等作用,以及物质世界的作用,就是 “色心诸缘 ”。
“及心所使 ”,所使,使者使用,在佛学上也叫心所。由我们意识这个心所使的心。我们思想、知觉、感觉的习惯、习气,佛学名词叫 “结使 ”,像打了结一样坚固。譬如有人爱发脾气,有些人爱小心眼、爱多心,有些人爱自卑,有些人爱贡高我慢、狂妄自大,这是每一个人心理、结使的习气。结使就是习气,习气结使的作用就叫业,业是一股力量。爱发脾气的人,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自己有时思想,何苦嘛?心里理智那么想,脾气照发不误,因他的习气、结使形成一股力量,业力循业发现。
佛说,我常常告诉你们, “色心 ”,物质世界乃至心理思想,诸缘一切、心理意识等等所发生结使的作用, “诸所缘法 ”,乃至世界,一切精神世界、物理世界,皆是唯心所现。刚才讲过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都是本体心的功能所呈现。换言之,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这个欲界众生共同的心理、观念这股业力所形成的。
这么说还不大清楚,比方这里二十多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高楼林立。当年来此,到处一片荒田,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情景?二十年前建三层楼还要担心地震、台风,哪敢建高楼!现在再盖三层的楼,人家说这个家伙落伍、神经。你看物质世界的变化,是一切众生共同心理唯心所造成,大家认为这样才对,恢复到以前不对,此即心理结使共同的业力所造成。这是地层表面的世界。那么,我们心理、精神背面那个功能,因为欲界中的芸芸众生共同业力而构成这个地球,这一层就更深了!研究起来包含的学问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说这一切是唯心所现。
失心自欺
接下来佛吩咐:
“汝身 ”,你要知道你的身体。 “汝心 ”,你的脑子那些会思想、有知觉、有感觉、有妄想的那个心。
身跟心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五个指头实际上根根就是一只手。所以你的身体、心理作用,统统是一个真心的作用。我们把那个心另给一个名叫真心,而把感觉、知觉、妄想的心叫假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你的身心就是真心(本体心)变出来的。这几个字翻译成中文,个个字都有作用。
“妙 ”,不可思议。
“明 ”,永远是光明、明白的。
“真 ”,真实不变的。
“精 ”,不能当成精华、精神、精虫的精。此精无法言喻,好得很!
“真精妙心 ”这个心的作用之大,有神通、有智慧,我们大家都有。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存在,有身体、有思想,不算什么!都是 “真精妙心 ”中所呈现的东西而已!
佛吩咐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么一来,我们仔细一想,上当了!怎么上当!大家闭眼打坐,坐在那里又念佛、又转圈子、又练呼吸、又听声音 ……,在黑桶子里乱搞。佛告诉我们 “这一桶 ”以及你心里与脑子里的思想,不过是一个大本体心里的一点东西,是大本体的心的功能所变现。
所以佛骂我们: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这一段佛把我们骂得很厉害,如果变成白话,当时他一定瞪着眼睛辟里叭啦一连串骂下来,整个就是一句: “你们都是昏头 ”。他怎么说?
首先,我们的身心不过是本性本体功能所呈现的一点。
“云何汝等遗失 ”,为什么你们那么笨!把自己本来妙不可思议,又圆又妙又明的本心丢掉!佛用各种好话来赞叹这个本心,又是宝贝、又是光明、又妙不可思议。这个本心你们掉了!
“认悟中迷 ”,一切众生本来开悟,哪里还另外有个开悟!结果自己自找烦恼,本来开悟不明白。 “悟中迷 ”,个个是佛,现在变成凡夫,就是悟了以后的迷。
“晦昧为空 ”,这一句话形容得好极了!一提到空,下意识观念就呈现一个虚空,黑洞洞的,早晨或晚上的天空灰濛濛的, “晦昧为空 ”,念头清净,证得空了,很舒服!这个时候很对!都空了!其实都在 “晦昧为空 ”。
晦者看不清楚,昧者黑黑的莫名其妙。禅宗祖师骂人两只眼睛一闭掉入黑漆桶,像关在黑暗的房间里一样。许多人把这个当成空,然后闭起眼睛在里面搞鬼。所以我经常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两腿一盘,锁眉闭眼,端起肩,好像在那里修行的样子!实际上在干什么? “晦昧为空 ”,在空空洞洞、黑黑暗暗、莫名其妙当中 “结暗为色 ”,然后觉得气动了,任督二脉通了!实际上哪有什么气什么鬼! “结暗为色 ”,在黑暗中配合下意识幻想的境界,造出黑暗、闭着眼睛,看到亮光。老师啊!我已经发现光,什么光?黄光?白光?还不是 “结暗为色 ”!那是什么?告诉你,坐久了,身体里的血液仍在周流,呼吸还在循环,四大还在动,心念想静,四大在动,动与静摩擦久了而发光。好多人说这是菩萨的光,你问我,我说是啊!你相信观音菩萨?这叫 “结暗为色 ”,也叫 “色杂妄想 ”。把生理上色法的变化加上自己下意识的妄想,看到影子,哟!老师啊!不好也!包他要进精神病院。都在那里自己搞鬼,佛经骂你 “色杂妄想 ”,在四大的色法上,加杂上你下意识的妄想。
“想相为身 ”,下意识妄想的念头, “相 ”生出了生理变化许多现象,然后感觉身体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结果检查这里瘤、那里癌,通吧!通个什么? “想相为身 ”。
因此 “聚缘内摇 ”,打起坐来在那里,佛用 “聚缘内摇 ”骂透了这一班用功的人,耳朵不向外听,听自己里头,哟!震动、打雷。心脏本来就呼咚呼咚,静的地方就听到。再不然眼睛闭了个把钟头,偶然发亮,动一下就放光,这很容易嘛!你现在揉两下闭起来也放光,这有什么!此皆 “聚缘内摇 ”,就像卖棉花糖的摇啊摇。我们坐在这里打坐,外表看是在那里打坐,实际上妄念没有断,坐在那里 “聚缘内摇 ”。
“趣外奔逸 ”, “趣 ”就是跑步,人是坐在那里,心里想外面,有时想我坐了半天还没有得菩提,不如回到山上找师父,再不然找个茅棚,就这样坐在那里 “趣外 ”。 “奔逸 ”,向外面跑。
“昏扰扰相 ”,锁眉闭眼打坐,里面是昏沉沉的,昏君一个。
“以为心性 ”,认为自己在那里修明心见性。还有些人告诉我已经开悟了!我说你早 “误 ”了!
你看佛一连串骂下来骂得好吧!每一句话的份量都很重,骂得好极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这是我们一般众生的现象。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般众生,闭起眼睛认为自己清清净净很有进步,饭也吃得较少,实际上肚子饿了,没得力气打妄想。吃饱了营养好,活力大,妄想多,饿昏了以为自己有进步,清净了!然后说心定了! “一迷为心 ”,自己迷惑了这个心。有许多朋友年纪轻轻跑到山上修行数个月,下来跟我讲,老师啊!现在想回到那个境界不容易啦!我问怎么讲?他说那个时候感觉一天都是定,心清净,现在不清净。当然,到都市中营养又好,事情又忙。那个时候一天到晚, “晦昧为空 ”,自己在那里头搞,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自己迷惑了还当究竟。我看天下人,凭我做人数十年经验,可以下一个结论:人最大的本事是欺骗自己。欺骗人谁都骗不了,尤其现在的时代,一个个高明得很!人第一等的本事就是会欺骗自己,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会笑起来!我很了不起,懂了很多。这就是人的可怜!
身是泡沫心同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他说可怜啊!釋迦牟尼佛把我们人的可怜形容得淋漓尽致!但是他老人家慈悲,告诉我们真话。众生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由这个身体为单位开始放大,外洎无量无边的山、河、大地,整个地球,地球不算数,整个太阳、月亮、无量大的宇宙,不过是我们本体里的一点东西而已!一点什么东西?
他说为什么我们用功不上路不能证得菩提?可怜啊!两腿一盘闭起眼睛就在里头捣鬼。他叫我们放开、放掉、放掉,整个宇宙不过是我们本心本性的一个水泡而已!可是这一切众生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 ”,与本体相比,总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一切海洋,也不过是一小池而已!《华严经》把本体称为 “华严性海 ”,海是形容词,本性无量大,结果一切众生把无量大本性的性海丢掉了,只认水面上一个小水泡。我们这个身体只是水面上一个浮沤,在大海上一个水泡算什么东西?可是我们看得很牢,你不要碰我这个水泡,碰我揍你,我这个水泡多重要,你的水泡不重要。而且把自己这一点小水泡当成宇宙,站在那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合个掌,你们都要拜我,我最大!好可怜!
所以佛说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我们个个本来是佛,自己认不清大的,专看小的,迷掉了!现在你们在迷中又来打坐,在迷中找,迷中加迷,加倍地迷。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就像我的手自然垂下、举起都是我的手。佛问阿难垂下的叫什么?举起的叫什么?拿起放下都是我的手。但是颠倒众生就是这样,随便我手一指,你就迷糊了!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 “七处征心 ”,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 “宇宙 ”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念还是有限量的。此处是借用宇宙一词来说明无量无边的大宇宙,不过是本体心中的一点浮尘而已!
随时反照 ——境惑不牵
所以,我们不需要闭眼打坐,守着尸体般的身体,在那里做许多幻想,而把这个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认,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面粉是麦磨成的,在麦尚未变成面粉以前,它的能既无形象又不拘于一处,结果我们没有从这个立场去想,就把一个馒头当成面粉或麦子,而且坐在馒头当中,自己觉得是盖天盖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釋迦牟尼佛提示到这里,最后他说了一句话: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一切众生认不清这个原理是最可怜的。
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象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
《楞严经》上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的能见之性无所不在,周遍圆满如大圆镜一样,永远是清净、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顶上或飞机上看太空一样,万里无云。
“如空不动 ”,这句话是比喻,像虚空一样不动。大家看佛经,往往在这个地方上当,虚空在动,整个宇宙都在轮转,不过动得太大,眼睛的感觉能达的范围好像不动。读经典读到此处要特别留意!比如翻译 “真如 ”,往往把真如当成死板的东西, “如空不动 ”, “如 ”是借用词,告诉我们这是个比喻,不要上当。
“万象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 ”,万有的现象出没,即生死、生灭,好像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谓百千万念在一瞬之间,它只是时间、空间中的万象变化。万象的本身无自性,它自己分别出没、生灭,至于能生万象的自性并没有离开。生固然不带来,死也没有散灭,它是如如不动在那里。永明寿禅师要我们体会这一点。
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把万象之体与用分辨清楚以后,他 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有之起用依他起, “随生灭之缘 ”,生灭是轮转不停,所以叫轮回,永远不停地变化。佛学讲因缘是言其现象,在中国文化《易经》的观念叫变化,万物皆是变化。他说我们被生死迷惑,跟着生死的现象跑,忘记回来找自己,因此抛弃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 ”,所以一切祖师教育的方法,只是指出要我们如何见自己生命本来的本性,认清楚此心起心动念的作用。那么,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两句话: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在座学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一般人坐下来做功夫,下意识都是求 “生因之所生 ”。比如有些朋友这两天多用了点功,有时多坐一点,好像又多生出一个道了。
我们在心理上总认为多用点功夫,道就来了,此谓 “生因之所生 ”,如果真如自性能修得成功,那就跟世间的房子一样,盖好要修,不修就坏,那怎能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呢?那岂不是有增有减!所以此是现象界之事,做功夫今日做得好、明日做得不好,是境界变化、是生灭,而能使你做好与做不好的那个本体没有动过,那个本体不是 “从生因之所生 ”,只是 “从了因之所了 ”,一切完了,一切了了,了不是没有,讲个了字早已不了!换言之,所谓一切空,不是你去空它。你说你坐得很好,心境很空,那是意识、境界,是假空,你那个意识是 “生因之所生 ”,非 “了因之所了 ”,自性本空。千千万万记住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
相粗易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
现在讲到 “了因之所了 ”。要怎么样去了它呢?注意哦!
“相粗易辩 ”,相是外在境界的现象, “相 ”是现象、境界,是很粗的,一般人学佛修道喜欢被现象所骗。比如昨天有位朋友来辞行,他说在国外讲这个东西非常困难,他现在六、七十岁,看了几十年,多数人学这个东西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身体健康,求长生不老;二嘴里说求真理,不要神通,结果只要一玩神通就高兴,个个在追求神通,这都是在 “生因 ”、 “相粗 ”这方面走,因为 “相粗易辩 ”,容易搞得清楚。
“性密难明 ”,明心见性,了因了道,这形而上的本性是怎么样?是非常奥秘的,但不是秘密,人的智慧不够,也懒得去推究它,搞了半天头大不搞了!所以说 “性密难明 ”。
“随转处而莫知 ”,一般人跟着现象转。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着自己的思想、情绪转,或者今天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脾气大,佛法也变成大脾气。你讲他,他说怎么不好,金刚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着转处而莫知,随境而转。有时候肚子饿一点,胃肠消化系统清理了一点,精神也舒服一点,心境很清净,顿觉大有进步,菩萨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这些都是跟着现象而转,自己没有智慧搞不清楚,一般人也懒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现象好就认为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气,境界全垮,跟着氧气去转了,双泪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随境而转。
那么,怎么去了呢?
“在照时而方了 ”,随时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经常跟大家讲,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有时生理帮忙,影响你这两天精神愉快、饱满,然后觉得自己俨然有道之士。其实那是那两天生理比较健康一点,使得心境好一点。有时心理上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撞到一点道理,影响生理也轻松一点,如此而已!并非真见道。所以,学佛要随时反照自己, “在照时而方了 ”。《心经》讲到用功的关键, “观自在菩萨 ”,告诉你 “照见五蕴皆空 ”,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两只眼睛闭起来,拼命往里面照,照到五蕴皆空,你在那里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后照样起烦恼,这不是照。
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宗镜录》时是在宋朝,那时同现在一样,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呢?
“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 ”,统统被贪瞋痴三毒的心理作用牵着跑,虽然用功修道,没有反省自己为什么搞这个玩意?或者年轻人好奇,好奇属贪瞋痴的痴,愚痴;有些人对这个世界恨透了跑来修道,这属瞋;有些人为神通、长生不老修道,贪。我们要反省自己的动机,究竟为什么?要检查清楚,这就是照。
他说现在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在动机上,其来因就不正, “皆被三惑心牵 ”。
其次被 “六尘境换 ”,有些人坐得好好的,功夫境界,看到光,那不是跟张开眼睛看电灯光一样吗?那是境,是外相,都被外面的境界转变了自己,换言之,都在著相中,被现实的现象所牵引。
在理上不透彻, “不知境元是我 ”,一切境界都是你变的。譬如曾有位同学很诚恳谦虚讨论这一件事,因为他知道,现在打坐境界都有,比方念头转一下,转到菩萨界马上见到菩萨,如果菩萨相是黑的,他知道这个很严重。也就是说,生理有障碍,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在心理方面,有无始以来愤怒的心情,或很不好的心理形成,愤怒过重,自我过多,就发生这类境界。
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红光,当心你身体内部有炎症;看到绿光那更要留意有大问题。这些红光、绿光、黑光 ……等等都是生理内部反应,我常常告诉大家不要稀奇这些。看到光,以为自己有眼通、神通,我看到很多人,这个也有通,那个也有通,最后都通到没有了,通到某一个地方,死亡了!当然每一个人都要死亡,但被迷惑死亡太可怕了!何必去玩这个东西!
其实那些境界 “境元是我 ”,都是因为心理与生理互相蹭磨而来。譬如静坐,心里想静,但是身体内血液的循环、气机的变化、心肝脾肺肾的毛病照样在。心里静,而身体内部本能有变化,血液流动,甚至流得更好,因为平常用心,血液被思想障碍;不大用思想时,血液流得更顺畅,当它通过身体某一部分时,或者脑细胞、脑神经,或心脏某部分有毛病,血液像水管的水流到该处,通一下通一下,心里意识感觉此处摩擦而发光。
还有些人觉得神妙,没有点香,却闻到香味,这些在宗教的教育上也有好处,可以鼓励人。 “唔!很好,了不起!你好好去修,菩萨有感应 ”。实际上香味何处来?人体内部有香、有臭,以医学道理来讲,如果人体不太有病,当然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健康的,真健康的人体不臭,是香的。口水也是香的,因为张口接触空气中的细菌而变臭。汗也不一定臭,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而发臭。所以人体内部,像胃、脾脏慢慢修养好了,到了某一段时间,反闻到内部香气。人体本来很香。所以,如果讲人体臭,也满脏的,并不高明,其中道理很多。
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说明 “境元是我 ”,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己的变化。
刚刚讲过,一般人学佛用功,喜欢被境界欺骗,境界一来,认为自己有道,好啊!清净啊!好好保留。下午再来,掉了!东西掉了去找回来就是,可是并不简单!大家学佛修道都有此经验,不要自己被自己骗了!那都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哟!这是道!不是的。但是在教育方法的诱导上可以用,我们告诉他对啊!好啊!努力下去,那是教育上的诱导,慢慢把你哄进来,再跑两步、跑三步 ……那等于驴子吃胡萝卜。在北方赶驴子长途跑路,驴子喜欢吃红萝卜,赶驴人就用竿子把红萝卜吊在驴子前面。这是教育的诱导法,不要被境界骗走。
如果被境界所骗呢?
“翻成主被客迷 ”,主观的被客观的轰跑了,把客观的境界当成主观的,大家都是在这样瞎搞。那么,要如何呢?
“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 ”,顺其人性而之天性,顺其天之性,而之诸佛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顺流明心见性的时候,彻底地大彻大悟,才算是大智慧的成就没有迷惑了!否则都在迷惑中,修道被道迷惑。
密显本不分
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
也许有人讲,大智慧的成就 “悟道 ”唯以 “心神契会 ”。以中文形容悟道,中国先辈、鸠摩罗什等的著作怎么说?
“心神契会 ”。中文的神字有好几种解释,以哲学解释就是本性、明心见性的 “性 ”。心与神 “契 ”,所谓契,是一点也不差,完全合拢。心与神二者妙会、融会,没有一点缺陷、缺漏,所以古人说得道时 “以心传心 ”,只有心传心。心与心怎么传?不用嘴巴。有个榜样,釋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而笑,长相庄严,脸破了还得了!这是说把脸松开一下,那里没有讲话,彼此心里了解,此谓以心传心。他说古人悟道时, “以心传心方成密付 ”,这个就是秘诀,道家等有些外道师父传道,六耳不同传,即三人不同传,两个徒弟在一起就不传,这叫以心传心,真不晓得讲些什么鬼话?真正的密,显教也是密,佛经这些就是密,都告诉我们心是那么大!说了半天,我们还是认得那么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悟不到,这是无上的大秘密,所以说 “以心传心方成密付 ”。
“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 ”,你怎么写此文字讲说佛法?
“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 ”,这些文字是为没有悟道、初学佛者,姑且表达佛法的宗旨是什么。破除他的执著,恐怕他把现象、境界当成佛法,违背了心性之体。
“情求意解,故有是说 ”,因为一般初学佛者,乃至求学,都在 “情求意解 ”,感情化地,不是理性化地追求一个东西,而且一听到道,想尽办法把他想通。想得通的是意解,不是证道,此仍是意识境界,佛法变成思想的范围。一般人学佛都犯了 “情求意解 ”的错误。那么,宗教徒们,宗教徒是指广义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包括我的 “睡觉 ”。人问我信什么教?我说什么教都不信,我信我的 “睡觉 ”。宗教牵涉到情绪,你的教、我的教 ……,然后在那里生烦恼,宗教徒烦恼多,为什么?情感化。情感化太恐怖。任何宗教,广义地说,是智慧地求真理,不是闹情绪,尤其佛法,是无上智慧成就。可是一般人犯的毛病是 “情求意解 ”。为了这些普通人 “故有是说 ”,需要解释得很清楚。
若融会而论,则随缘体妙,即相恒真。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真的悟了道的人,那就不然了;或者没有悟道,能把学理融会贯通,那也不同,那就达到 “随缘体妙 ”的境相,乃至不看佛经佛法就懂了,对一切人事一看就懂了。譬如宋代无名比丘尼参禅几十年,怎么都悟不了,突然悟道后写了首偈子:
竟日寻春不见其,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就是这个道理,看到梅花也可以悟道,但是不一定要看梅花,看到狗屎也会悟道。 “随缘体妙 ”,跟着一切外缘,哪里都可悟道。
“即相恒真 ”,真明白悟了道的人,假的也就是真的。数十年前红学流行,一般年轻同学见面,不随口念出两句《红楼梦》的词句,好像现在不讲两句英文不时髦的味道一样,比如: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物质世界一切万事万象,你说是假的吗?等于做梦;你说梦是假的吗?梦中清楚得很!叫醒了才知是梦,才觉是假。要注意!我们现在活着,瞪着眼睛做梦,算不定有一天不做这个梦了,那几十年在那个世界上做梦,还梦到有个家伙在楼上乱吹,你们觉得那是自己以前在做梦,蛮好玩!然而究竟梦是假梦、醒是真醒吗?很难讲,假假真真,假处是真,真处亦假。
“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现在,我们要体会了!此是哲学中的科学。 “正见相时 ”,我们现在张开眼睛,我见的相,跟你们见的不同。我看到满堂菩萨,男女老幼在我前面;你们相反,看到有一个疯子穿着长袍,不今不古、不老不少、不男不女、不高不矮,站在那里乱说一顿。你们看的相和我看的相不同, “正见相时 ”。注意第二句话: “是谁见相? ”眼睛瞪着,心里回转,谁在看?眼睛看到了吗?把意识拿掉,想到后面,眼睛看不到了,睁开眼都看不到。所以我说这是哲学中的科学,做实验的。
“正见相时 ”,你要找一下是谁见相?比如有些同学是张着眼睛睡觉,其中有一位外交官,当年在大学时,一位女同学准备嫁给他,带他来看我。那位同学一直看我,谈话两个钟头没有眨过眼睛,走之后我又找女同学和她的父亲谈。我跟她父亲说,你那位女婿样子看起来蛮有前途,奇怪他的眼睛 ……?
哈!老师您发现啦!我说我很注意他的眼睛,我素来认为自己的眼睛很有定力,看到东西不动,那是功夫,难道他的 “夫功 ”比我好吗?我是功夫,他是 “夫功 ”喽!那女同学说: “老师!他连睡觉都不眨眼睛。 ”
怪不得小说上写张飞是开着眼睛睡觉的,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很好,当他要睡觉,观念一拿,眼睛还是张着,睡觉 “照相机 ”从来不关的。你们把照相机后面的意识拿掉看看,当我们见相之时,要找一下自己,这就是真功夫哦!这就是学佛。那么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闭起眼睛看不大好找,闭起眼睛再向后找,永远在黑漆桶中,找不到的。接着讲理由:
“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什么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光、声音、气味,法即是思想、感情、情绪。即物质世界与吾人关联的、相对的,大概归纳为六种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作用,佛学名词叫六尘。换了名词,以现代观念言,物质世界,与我们生理、心理一切相关的作用,大概归纳为六种。
我们生命的工具就叫六根,佛学的说法是眼、耳、鼻、舌、身、意,以现代语言来说,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思想。如果你跟学佛久的人这么说,他说你不懂佛学。
六根本身是物质、物理的变化,没有灵性,很迟钝。譬如光的本身没有思想、没有灵性,它只是功能作用。人是利的,很锋利,一看到光,感想就来了,此光柔和不柔和,再添点绿的,气氛就更好了!如果把灯一关,这个道场点一千支蜡烛,那才有点青灯古刹的味道,这就是人的根利。
他说 “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光不会说自己的名字叫 “老光 ”,它没有建立一个名词;声音也不会说它的名字叫 “老声 ”,它只是个作用而已!没有思想、没有观念,它本身无有性,因此说 “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
“相不自施 ”,另一个理由,光不自动,多半是物理作用,再不然是人为的。现在灯开着是亮的,关了变黑暗,黑暗也是相。光的本身不自施,即不起作用,作用是人为地施,设施。施即现在所说的设计,所以说 “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
以六根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以六根利故 ”,我们的六根反应非常利,因为人有智慧。 “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刚才我叫大家看两方面,看的相不同,学佛用功夫就是这样用,不一定盘腿,你碰到一切,马上反省一下,或者看到一个人非常生气,你把自己生气的观念拿掉,心里的思想拿掉后,你瞪着眼睛看看,看不见人,无所谓生气不生气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勉强建立这些现象, “而为缘对 ”,因此产生因缘相对,这个因缘产生也是唯心所造,自心在那里冤枉地造作,冤枉生气,我相信大家都有经验。有一次有位同学气另一个同学,气了三天,忍不住告诉我对方骂他。我说:没有啊!这个同学我保证不会骂你的!我问:他怎么骂你?他说:他骂我是混蛋!我问生气的同学那天有没有戴眼镜?他想了想说:好像没有。我说:我记得那天你一早起来没戴眼镜,你进来,人家在拿扫把打猫!嘴里念着: “你这个混蛋 ”,你刚刚跑进来,以为在骂你。他说:这样啊!白气了三天,气得几乎要吐血。人都是 “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一切都是唯心自己造的。
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前面彻底告诉我们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 “了 ”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来清净,换句话说,我们对境起念的这个本身也本来清净。我们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净,所以古人说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意指一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闹就是乱,一切的乱象都是人为的。因此了境本来就是清净,不要你去空它,认识了自己起心动念一切处本自无生,生而不生。
举个例子来说:自从母胎出生以来,我们思想感情的念头生生灭灭不知有多少次,其实生过了就消失,本自无生。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尽管长大了,变老了,但是和当年孩提时的童心是一样的。只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饰,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更麻烦。体会了我们生命各种情绪的生灭变化,用过了就没有,生而不生,本来如此。所以说: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了境本寂,识自无生 ”,这八个字是学佛法的要点,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养的功夫能切实进入这个情况,在佛经的学理上称之为 “平等真空 ”。 “方称究竟见性 ”,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了,见了佛性。虽然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发狂,还是生生不已,还在生灭中,那就不是本来清净,本自无生了。
“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是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佛告阿难:所以说能见之性无所不在,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闻圆通千万门
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这一节引用了《楞严经》上说明修行观音法门的殊胜处。 “闻性者 ”,前面从眼根下手,这里则从耳根入门。 “即今闻性具三真实 ”,耳朵能听声音的功能具备了三种真实法门。 “文殊简出,现证可知 ”,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文殊菩萨一一做了评判,特别推荐最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观音入门,圆通立验 ”,观音菩萨从耳根来修持的法门,很容易进入圆满而无所不通达的自性境界。 “非从行得,不堕有为 ”,此法门不同于一般靠点点滴滴的善行,积功累德而成的有为法,它乃是清净无为之道。 “岂假功成,本来如是 ”,假就是藉的意思,此观音法门不但不是靠有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现成,个个都能修到。
“首楞严经偈云 ”,这里引用楞严会上文殊菩萨称赞观音法门的偈颂。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例如一个人很宁静地待在某一处,此时十方八面一起敲鼓的话,他能同时听到这些鼓声,这证明了我们听闻的能力是圆满而真实的。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我们的眼睛只有正前方的东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两侧面就不太清楚了,至于背后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碍物就看不过去,不能看到障碍物后面的东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样,受到许多的限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身体要接触到才有感觉,有距离就不行。至于我们的思想心猿意马,把握不住。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虽然隔着一道墙,远近的声音依然听得到。其它眼、鼻、舌、身、意五根,则各有缺陷。只有耳根最好,不会受到阻隔及距离的限制,所以是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声响叫动,无声响叫静。相对于能闻的功能而言,听到声响称为有,听不到声响称为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虽然有时听不到声响,然而能闻的本性却永远存在。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有听到是生,没有听到是灭。换句话说,有听到是动相,没有听到是静相,把动静二相拿开了,能闻的本性还是摆在那里,它永远不变,所以叫常真实。上面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说明闻性具有圆、通、常三真实性。
释曰: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释曰 ”,从这里开始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观音法门的殊胜。 “此是直说 ”,观音菩萨用耳根闻、思、修而证果,只有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的。 “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 ”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谁不用到耳朵。现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别多,是噪音的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宁。如果真懂了观音法门的修持要领,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响,耳朵不会聋;第二,无论是如何恐怖的声音都不会怕;第三,就是整个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会动。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 ”,所谓圆真实者,因为我们能闻之性无处不在。 “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 ”,十方八面的音声一响,立刻同时听到。 “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 ”,能听闻十方有声响,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变的,所以波不离水。 “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 ”。由此可知,声音来它完全听得到,除了能听的闻性之外没有第二个东西了。 “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 ”,以人来讲,能闻之性的本身具备了圆通的功能。 “非待证圣,方有斯事 ”,并不是要等做功夫证到圣人的果位了才有这个本事。
“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 ”佛在法华会上说,父母所生给我们的耳朵,自性生来本自清净而没有杂质。 “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如果人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把定力功夫训练好了,就凭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音声。
“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真依《法华经》来修持佛法而进入法华境界的人,虽然尚未得到天耳通,就凭我们现有的耳朵就有那么大的功力,可以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音声。换句话说,可见我们的生命原本具有这个功能。但是这个生命无限的功能一辈子都没有发起来过,只有靠修佛、打坐静定到极点的境界,与生俱来的功能才会复活起来。
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
这一段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耳根闻性具通真实的部分,内容大部分我们在前头已解说了,就不再赘述,请大家自己看。至于高城和尚则是宋代以前的禅师。
万法如谷响
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无生。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
我们选重要部分再做一次说明。 “以闻性常在 ”,耳朵听到外来的声响时叫动,没有听到时叫静。无论是否听到外来的声响,闻性的功能常在。 “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 ”假如我们认为外来的声响没有了,耳朵听闻的功能也就消失了。那么在前面声响消失后,我们就不应该会听到后来的声响。这就说明了我们耳朵听觉的功能是永恒的存在。 “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 ”,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声音来了耳朵反应就听见了;声音没有了,耳朵还是听见了,听见没有声音的境界。所以声尘本身没有自性,而我们能听声音的功能 ——闻性,并没有随着声音的生灭而起变化。 “声尘自有,闻性非生 ”,声音的本身没有自性,生是自有,灭是自灭;而耳朵能听的功能则生而不生,应而不应。
“又非唯闻性无生 ”,再说并非能听的闻性本身不起作用。 “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 ”我们进一步地来观察声音的本身,声音从有到无本身并无生灭,只是能量的转换而已。这个原理现代的物理科学探讨得很清楚。声音的产生是由因缘和合而有,因此它没有实质的本体存在宇宙间。 “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 ”,由音声的道理推而广之,来看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的产生都和声音一样。好像深山的幽谷中循环振荡而起的回音,虽然有现象,有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的本体存在。
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
在说明观音法门的修持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个普通人想训练自己变成一个特殊的超人,必须要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学的名词叫做修持,而中国道家称之为修炼。
今天的主题是利用音声来修持的观音法门。谈到利用音声的修持就牵涉到念咒,如中国寺庙早晚课诵的唱念。我们研究寺庙的早晚课诵本,其内容自唐宋以后有大半是显教的经典,有一半则是密宗的咒语。在经典上咒语又称为陀罗尼,陀罗尼的意思是总持,总持就是可以做为中心领导的。例如,扇子的头部或是衣服的领子,换句话说,就是指只要抓住它就可掌握全体。
所谓修炼,就是把普通的材料训练成特殊的东西。这个训练的过程必须给它一个工具,这个修持的工具哪里找呢?不是靠外来的,而是我们现有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佛学上的名词就叫做六根。例如:净土宗的念佛及密宗的念咒,就是利用意根及耳根来修持的;而道家的许多修法中,感觉有气机发动打通任、督二脉及奇经八脉是利用意根及生理来修持的。六根配合起来产生了许多方法,佛说有八万四千。
全才好修行
反观现在的社会,在七十年初,密宗念咒的修行方法特别流行,尤其是在国外。由于印度教文化的复兴,现在有些印度教的人师专拿咒语来教打坐,在欧美一带很流行,传到中国叫做超觉静坐。但是要注意,咒语念久的人,耳朵里自己会听到声音或者听到菩萨或佛跟你讲话。很多朋友就是因这样而慢慢导致精神崩溃,其实咒语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学的人不通教理。
修学佛法必须要通因明,所谓因明即是辨析宇宙现象存在的真理,它相仿于现代哲学逻辑论辩的精神,而真正发心修学大乘菩萨道的人,更要懂得五明:一、内明:即明心见性。二、因明:要懂得逻辑推理;换句话说,即要懂得东西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三、声明:即音韵学或是任何一种的外国语文。四、工巧明:泛指一切的科学技术。五、医方明:指一切的医药都要懂得。所以,真正学佛好难啊!不要自以为会念经、会念咒就是学佛了,不通五明就不够资格称为学佛。这五明相当于中国孔子所建立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全才,才有资格说学佛。
有一次,我和几位学密宗咒语的朋友聊天,大家都有同感开玩笑说,看到两眼直直的,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这个人一定是学佛的,一天到晚神秘兮兮、小偷不像小偷、大盗不像大盗、神经不像神经,这一类一定是学密的。把外形塑造成这样是严重错误的路子,要自我好好反省。我们看看佛,那种超凡入圣,胸襟是何其伟大、态度是何其开朗,那真是如道家陈抟老祖所说的: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
曾经有位常来这里的朋友,他老兄一天到晚都在求咒语。我逗他说,你下个星期来我传你咒语,不过你现在要先买一本因明的书来看。买来了,我要他看某一节的某一段。下星期他来了,他说:你要我看的,就是 “声音是无常 ”这一段吗?我告诉他,这句是佛说的,是最高的咒语。不是一天到晚 “嗡嘛呢叭咪吽 ”就是佛法,那是在玩弄音声。一切音声都是无常,是靠不住的,这是第一等咒,但他不太信。我要他再找一部密宗的大经典《大日经》,这部经告诉我们 “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很多人学咒语,好像上百货公司买东西一样,千挑万选看哪一个咒子,修了以后,第一能发财、第二能长寿。这种发心与见地早是背道而驰了,又如何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呢?
我说这些,就是要提醒学过静坐的青年朋友,如果教理不通,如《金刚经》所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话不体会,没有不变神经的。至于念咒或喜欢学音乐的人,耳朵里很容易听到音声,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个大科学,因为我们讲话发音时的振动,耳通气海的原因。例如,老年人耳聋,是因为元气的地方阻塞了,不是肾亏。如果因为耳聋而吃补药,那就要早死了,会聋得更厉害。因为里面已经闭塞了,进补下去更是把那个地方给封闭了,更难办。普通念咒,耳朵听声音把元气提上,慢慢把某部位的听觉神经给震裂开了。因为听觉神经被破坏了,再加上潜意识的作用,就会听到讲话或是念佛的声音。这是个病态或是元气失了,如果要详细研究还很多。所以千万注意,佛法是真正科学的,不可盲目去搞,否则非糟糕不可。
帝都繁华如谷响
因为要讲观音法门,所以先把前面的道理跟大家探讨清楚。而且在《宗镜录》,永明寿禅师所引用的,也跟我刚才所提的一样,有个前提的文章放在这里。
现在我们看原文一如《华严论》云: “一切诸法犹如谷响。 ”我刚刚所讲的,等于在解释这一句话。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事、一切理都像空谷的回音是空的。例如,我一拍手就发出声响,因为空,一拍才发声犹如谷响,假如是实的就拍不出声了。虽然产生了声音,但它存在吗?声是无常,它本来是空的。不只是声音的本质如此,就是天地万物人间诸事,尽管百态繁华,都如声音一样,犹如谷响、本来空。
楞严疏钞云。如谷中无声。无声即无响。法界中皆无声。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如枯木,即本无声。皆缘执故。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情消执丧。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
“谷中无声 ”,山谷中本来没有声音,除非有人喊一声,空谷中才会产生回音,因此山谷中的声音是我们人为的。 “无声即无响 ”,既然无声就不会产生音响。 “法界中皆无声 ”,实际上,法界中本来是没有声音的。举例来说,台风来了,虽然风很大,但没有声音。台风来时的声响,是因为气流碰到了东西,有阻碍摩擦而产生的。所以,学佛做工夫若觉得菩萨在跟你讲话,那就糟了。因为法界中本来无声,又哪里来菩萨的声音,跟你讲话呢?那你说有没有菩萨?有呀!但是菩萨是如我们人一样的方式跟你讲话。 “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 ”例如,我们大家都睡过觉,但睡觉不能说是不动心,而是昏沉。昏沉 也是不动心。不动心时没有妄想,妄心一动才有妄想,动了妄想音声就来了。 “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 ”,一起分别心执著了,就有地的声、水的声、火的声及风的声,四大类。 “如枯木即本无声 ”,如果心如枯木的话,一切音声就起不来。 “皆缘执故 ”,所以一切的声音还是起因于你心里的执著。
“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 ”,因此一个学佛的人不著声尘,不以音声来听佛法,而是掌握说法者所传达的义理。 “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 ”,一切的声音是外尘,它是本空的,因为执著了才会觉得它是有。 “情消执丧,万法本虚 ”,学佛若能做到情消执丧,那就表示成功了。此时一切心境的妄想、情感都空了,自然一切都不执著。万法都不执著,就不要再求个空了,因为它本来就空了,所以说万法本虚。 “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 ”这个时候不管它是空或是有,就是 “有无既虚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
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侨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
这是《法华经》的要点,而《法华经》是上上乘的法门。尤其自隋唐以后,《法华经》与《金刚经》和中国文化就已经结合为一体了。曾有多少文学歌颂了《法华经》,但平常我们去读它、去研究它,会觉得没有味道,好像它都在说些神话故事。但是历代修学佛法的大师为何对它如此尊崇呢?因为这部经有好几个地方是画龙点睛,把佛法的要领给点出来。如这两句话就是点睛的地方: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 “是法 ”,指这个法。这个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佛法的本位上。翻成白话只能这么翻译,但是你会觉得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一般人学佛总希望找到希奇的、奇特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佛法。记得年轻时,我们常到四川青城山山脚下的灵泉寺,这座寺庙是佛的弟子阿逸多尊者所建的。寺庙后面有个大岩石,在那岩石上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人留字在上头,写得真好!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这是世间法,也是佛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在哪里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因此,正法是永远都存在的,除非世间万有都没有了,佛法才会消失;否则它永远在这里。六祖也告诉我们: “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
“如侨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 ”,侨陈那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早期的五大弟子之一,是修声闻乘的。何谓声闻乘呢?那就是一天到晚跟着佛一步也不离开,喜欢听佛说法。靠着听佛说法来修行用功,听了就懂一点,不听就不懂,所以侨陈那尊者由于听了佛说法而悟道, “妙音密圆 ”,由于懂得音声的奥秘而达到圆满的境界。
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
这段开始是中国古代大德所说的内容,说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声悟道而跳上大乘的境界,其内容是要我们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认清能所的道理。实际上,能所的关系从哲学、逻辑的道理可知。譬如说,不管你是念佛、参禅或是修止观,当你宁静到一个念头都不起,非常清净时,这是什么境界呢?也是心所所呈现的意识境界上的清净状态。在学理上来讲,这也是心所境界。用功修持到这个境界,不属悟道,但也没有走错路,能修持到有这个功夫是很不错的。
然而悟道是智慧,当你修到心所呈现清净的意识境界时,你那个知道现在清净的,不著于清净境界上,而你知道这个清净是心所呈现的境界,那个 “知 ”即属于般若,属于悟道的悟。进一步再去找能使意识呈现清净的能,在什么地方?当你在找时你会发现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无在无不在。找到了那个能,就知道这个清净只是个变相。虽然它只是变相,但是不管你是在家、出家或是什么职位,以什么方式谋生,假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修持功夫能随时随地心境念念都在清净上,自然可以证果。
“若有能所,未得名密 ”,假如不了解能所的问题,就不能了解真正佛法的奥秘。
“悟四谛理 ”,声闻众跟着佛听闻佛法,而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人世间一切皆苦,人为什么那么苦?那是人甘愿的,自己去 “集 ”,抓来许多的苦,把它当成人生,一天不抓些苦,就好像活得没有意思,活得不起劲。这个苦、集就是凡夫的境界。什么是道呢?一切的苦痛没有了,烦恼没有了,灭了一切苦、灭了一切集,这就是道的境界。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苦。尤其这二十几年来佛教杂志大量发行,几乎都是绕着这个四谛、八苦的主题在讨论。许多人往往都在理上搞,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切实反省,改正心行。
依我看越是学佛的人,越是巴不得求这个苦给自己受,所以这 “八苦 ”就变成 “巴苦 ”。就好比曾经有个读书人所说的:
四十年来公与侯,纵使是梦也风流。
就是这股味道。明知道人生如梦,但是能做做这个梦也不错呀!这就是人,这是很糟糕的。其实你知道是苦,只要不求就无苦,这是很简单的,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方法。虽然讲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常常有学生来问我说; “老师呀!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去不掉,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不妄想? ”其实,妄想也没什么难办,只要你不会八苦,巴望着苦,不去自找烦恼,妄想自然不生。由此可知,四谛理也不好懂。
本觉与始觉
这个懂了以后呢? “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 ”,然后你用智慧去推理,心里头平静下来了,再进一步用逻辑去分析这平静的意境,知道它不是究竟。假如你认为它是究竟,这又掉入 “八苦 ”里头去了。因为这个平静的意境会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到时候,你又烦恼,你的佛法掉了。其实这个平静的意境,任何人突然间都会碰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 “劳者善心生 ”,一个人体能上的劳动很重要,一劳动善心就起来了,社会风气就可以得到改善。像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营养吃得好、日子又安定,大家舒服得很,因此坏事就多了。
假如你知道了这个意境的清净不是道,而只是境界、只是功夫;你就会 “推 ”,就是分析。 “能闻及所闻 ”,就修观音法门而言。 “皆是自心 ”,就会发现能分析、能呈现清净意境的能与所都是本体的心所造的。你只要一认清这个本心就悟道了。
“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 ”,这里的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只是文学上的形容词。它的意思是,心就是道,心就是佛。在教理上,这时的悟境叫做 “始觉智心 ”。与始觉相对的另一名词是 “本觉 ”,即指众生本有的佛性。意指众生本来都是佛,都是清净的,一迷了才成凡夫,所以我们的自性是 “本觉智心 ”。什么情形叫始觉呢?禅宗常讲: “他开悟了!这下子他明心见性、悟道了。 ”悟了就是开始觉悟了。所以,诸佛菩萨刚开悟时叫做始觉菩萨。始觉,觉个什么?就是觉本觉。所以,悟到底悟个什么?就是悟到本觉智心。今天刚刚明白就叫始觉。
“亦圆照法界 ”,这个始觉智心亦无所不在,所以说圆照法界。 “即是因声得悟 ”,这是由于修观音法门而开悟的。 “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 ”,这个 “观 ”不是你打起坐闭起眼睛在里头看来看去的观,而是指观念。一切众生只要这个理到了,就可以得到解脱。所以,佛法很容易,你明白了就得到解脱。
心声之辨与观音法门
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
“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 ”,比如拿耳朵听声音来讲,假如听到合己意的生贪爱心,不合己意的生讨厌心,就被声音给绑住了。这个时候如何求解脱呢? “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 ”,我们要晓得声音也是心理行为的一种作用,因此回转来返观念头的出处。 “以心海元无有相 ”,因人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其实也无所谓空,也无所谓有。 “心虽含声,声亦无相 ”,心里头虽然有声音的影像留下来,实际上声音的本身是无相、本来就是空的。 “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 ”,你懂得声音是无常、无相以后,就不会再让声音给骗去了,自然在声音中而得解脱。
故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
由此道理,我们就知道 “无法不心 ”,这是由外而影响内,也就是一切的客观环境会影响你而形成主观的心理行为。 “无心不法 ”,你自己主观的观念随时会影响你客观的环境。 “如是明达 ”,人要是懂得这个,通达了, “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 ”这是佛法修持的重点了。 “则于一切诸法 ”,你的修持已能对于一切万法,声音也好、色相也好, “不合不散 ”,不会被粘缚住,也不需要解开它。因此不要入世、也不必出世。 “无缚无脱矣 ”,根本就没有受束缚,何须再求个解脱,本来就在解脱中。理论听起来很容易,但是真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真能做到这样就不是人,而是佛了。
故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宗镜录》到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还是佛跟阿难的辩论。
当时佛跟阿难讲,你随我出家那么多年, “汝学多闻 ”,阿难学问非常渊博,而且记忆力超强,是众生中的第一人。当时没有录音机,但是佛每次说的话,阿难每个字都记得,所以叫多闻第一。 “未尽诸漏 ”,虽然学问渊博,但是在妄想尚未清净之前都是有漏的。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 ”,虽然藉由闻法你知道了颠倒的道理,然而在生活上、行为上却无处不颠倒。 “实未能识 ”,而你却不知道。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我现在就怕你诚心不够,因为理上虽然懂了,然而在功夫上、行为上还没有到,这不是佛法。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我现在把普通世间的道理跟你做个试验,使你在佛法上能建立正信而不再起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候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佛命令罗候罗去撞一下钟,钟响后佛问阿难,你现在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大家都说有听到。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过了很久不再有钟声时,佛又问:现在你们有听到吗?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大家都说没有哇! “时罗候罗又击一声 ”,当时罗候罗跟佛很有默契,不需佛的指示又撞了一下钟。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佛又问说:现在你们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大家都说我们听到啦!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佛问阿难:怎样你叫做听到,怎样你叫做听不到呢?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文字上虽然是大家一起讲,但在当时应该是阿难代表大众起来回话的。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阿难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嘛!钟敲时,我就听到了。等音波散开后。 “音 ”是钟所发出来的声。 “响 ”,是我们所听到的钟声。这个音跟响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
如来又敕罗候罗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言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又顷罗候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一下钟,问阿难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回答:有声音。 “少选声消 ”,过一阵子声音消失了。佛又问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回答:没有声音。 “顷罗候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又命令罗候罗撞钟,再一次地问: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回答说:有声音。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问阿难:怎么样叫做有声音?怎么样叫做没有声音?阿难回答:撞钟时就有声音;过一阵子,钟不打了就没有声音。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佛就说:真奇怪!你们简直在乱说话,不合逻辑嘛!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阿难就说:我们刚才讲的话没有错哇!怎么会是乱说话呢?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
佛说:在第一次、第二次敲钟时,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没有撞钟时,问你们听到吗?你们说没有听到。在第三次。第四次撞钟时,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说有声音。没撞钟时,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说没有声音。我问什么,你们就跟着我的嘴上转什么,这不是乱说话吗?拿现在话来讲,就是一点头脑都没有,不合逻辑。
主客之间
阿难。声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干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阿难!声音消失没有音响了,你把它叫做听不见。假如真的听不见。 “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假如听的功能随着声音的消失而丧灭。那就像一根干木头一样的没有生机,起不了作用了。钟声再打时,你为何又听到呢?可见你那能听的功能并没有随着声音的消失而丧灭。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有时听到有钟声,有时听不到钟声,那是客观环境有的时候有声音,有的时候没有声音而引起的。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那个能听闻的功能,不属于有声或无声,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那能听的功能,如你刚才的回答: “没有了 ”。假如真的没有了,断灭了,你怎么晓得没有了。因为晓得没有了这个功能和那能听到的功能是同一个作用。佛用各种教育的手法,只是要告诉人们,无始劫来我们本觉的自性从来未曾变动过,个个都是佛,只要你找到了生命功能的本性,你就成佛了。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佛在这里继续跟阿难讲。在闻性的功能中,声音的现象是客观的,它有生灭,而我们自性的主体并不在声音的生灭上,所以不能说它是空或是有。因为这个道理你搞不清楚,所以修行起来不能进步。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 ”,你现在最严重的错误便是把现象界的声音抓得牢牢的,当成真实。这八个字很重要,尤其是修净土宗念佛或密宗念咒的朋友。有的人迷信咒语的力量大得很,其实咒子本身是对的,音声也有无比力量的作用,但它仍是心所,是物理的,客观的现象,不是主体。
“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因为你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现在迷了。其实我们的本性永远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清净的,而你却把它当成随着声尘的消失而断灭。比如:年纪大的人,老化了,记忆力差了,其实你的本性一点也没有差,只不过是由于脑神经老化,因此记忆力变差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做人而成佛或做鬼,那时所有或许多记忆力都会恢复,因为那时不会受到生理机能的限制。
由此可知,若修定得力把生理机能转化过来,记忆力和悟性都会大大恢复。因此,要求智慧,求博学多闻,需要修定,有了定力生理机能一转,智慧的现象就开了。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拿声音来讲,听到声音叫动相;听不到声音叫静相。 “闭塞 ”,例如加了隔音设备使音声不得传递。 “开通 ”,撤掉了隔音设备,使声音流畅。不要以为离开了动静、闭塞,开通这些作用,就找不到闻性的功能。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佛为了说明闻性永恒存在,不会因为离了动静、闭塞、开通而失去它的功能。在这里做个比方:有一个人睡着了,他的家人在他睡时舂米,那个睡觉的人在梦中把舂米声误以为是打鼓或敲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醒过来时,才知道是杵舂米的声音,于是告诉他的家人,原来是你们在舂米哟!我刚才在梦中还以为是击鼓的声响哩!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
这些故事暂不管它,重点在于当我们在睡觉时,旁边有人做事(真熟睡时有时听不见)万一听到了我们会做梦,而把声音当错了。虽然听错,但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人的形体虽然睡着了,但是能听的功能却是始终存在的。 “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佛说:就是死了、肉都烂了,变成白骨头了,然后化成灰了,形体消失,那个能闻的本性却没有生灭。这说明本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学佛修道就是在于如何找到这个本性。
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楞严疏云。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辨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即无而闻性不灭。以性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
这段《楞严经》的注解提出,佛指示罗候罗击钟为阿难辨别真妄的方法。这个方法 “即闻性而可真 ”,就在能听到声音的这个地方,体会自己能闻的作用与所闻的声音之间的自性功能,在这个地方可以辩证出来而参透能闻本性的真实作用。 “举声尘而辨妄 ”,声音就和我们心中的妄念一样.它本身只是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无常、不实在的,至于能听到声音的功能,自己要找出来。 “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 ”我们能闻的自性要如何去找呢?如果因为有声音而听见,这是外在现象的作用,要离开声音找出自己能闻的功能,那么 “此是真闻 ”,这里的 “真 ”字,不是指明心见性的那个真;而是耳根能听声音的那个 “能 ”的作用。
“汝今但执随声之闻 ”,他说,我们一般人听到声音的时候 “执随声之闻 ”,听到有声响就以为自己听到了。 “此闻不离于声 ”,这个听到的作用不离于现象。因此没有声音你就会觉得没有听到。 “只合是声,不合是闻 ”,这种情形之下,你所知道的是所听的现象,不是能听的真闻。
“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能听的作用像清净无波的水一样 “不灭 ”,它永恒存在。 “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声音是外界的现象所以叫做尘,它犹如风吹一样,使平静的水变成了波浪。因为外界的音声来时,我们依他而起,因此有听见的作用。
“故有闻相 ”,因此我们听到。 “声尘不起闻相即无 ”,如果没有外界的音声,我们能听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没有听见的那个现象。 “而闻性不灭 ”,可是能听的功能本身存在。 “以性不灭 ”,透过能闻后面,一切众生的那个本性始终是不生不灭的。 “声尘若来还有闻相 ”,再打一声钟还是有听到的现象。 “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 ”,就好像水不起波浪时,水还是水,风一吹它又可以起波浪。
由这些道理反复地说明声音及我们能听的作用。由此而推究到一切物理的色尘也是一样。 “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 ”,如我们眼根所看到一切物理现象的作用,当眼睛没有看到时,这个能见的本性还是无所不在的。闻性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下面是永明寿禅师所下的一个结论。
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嗔。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
由此道理,我们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体认 “自体恒常之闻性 ”,即没有返回来寻找生命最初的那个本源。 “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 ”,却跟着外界音声的生灭在流转。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就形成了 “闻赞而生喜 ”,别人恭维你就高兴。 “闻毁而起嗔 ”,听到别人说我们的不是,就恨不得想杀掉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都跟着现象在转,这就是凡夫。 “以迷本闻 ”,迷失了本性能闻的作用。 “故随声流转 ”,因此听到外界的音声,心就跟着跑掉了,这是一般人。
还源去!
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众生因为迷失了能听后面的本性, “循声故流转 ”,而跟着声音的现象轮回。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兴趣广泛什么东西都看叫 “博闻 ”;真有头脑把看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住叫 “强记 ”。但是博闻强记还不是学问,只能说是学识不错,这在中国古文叫做 “记问之学 ”。在中国文化里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充其量不过只是个书柜;其次就是辞章之学,这是文章写得好;还有一种是义理之学,等于哲学,这是真正的理透过修养应用在待人处世上。拿中国文化来讲,义理之学的完成也就是内在修养的成功,还必须辞章也好,又能博闻强记,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或称为一个儒者。
阿难虽然强记,学问渊博,文殊菩萨仍把它许为邪思。因此学问越好修道越不容易成功,因为执著名相多,因此妄想多,这在佛法就叫做 “所知障 ”。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不管学密、修禅或念佛,坐在那里总是打妄想。因此第一个困难就是妄想不能去。这是什么道理?就因为不能 “旋流获无妄 ”,我们的思想习惯就像电风扇开了一样,这个旋动的流转太快了。修道的道理就是把这个流转先缓慢下来;然后再返回来,回到本位上不动了,达到真如不妄想的程度。这个过程就叫做 “旋流获无妄。 ”
“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
这里文殊菩萨下了结论,说明了修观音法门如何悟道成佛。 “旋汝倒闻机 ”,假如修观音法门把耳朵都塞起来,还是听到心跳及血液流动的声音,仍然在能所对待的境界。要把心静下来听,听到内在及外在的声音都与你毫不相干,等于没有听见一般,就是 “倒闻机 ”。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师年谱》记载,当年他在五台山住茅蓬时不能入定。于是他就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是五台山的积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响。他想想没办法,于是他拿起蒲团在那桥上一摆,索性坐在最吵闹的地方让它去吵。忽然什么都听不见,等他一出定已经过了七天了。什么都听不见,这是功夫,不能说是他悟了道,这就是 “旋汝倒闻机 ”。那个能闻的作用不听声音了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进一步要 “返闻闻自性 ”,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一个定的境界,有了这个基础后,能够在入定以前、出定以后或是功力再深在那什么都听不见时,再用灵敏的智慧推究:这个现象是如何变来的,后面是个什么东西?这就叫做 “返闻闻自性 ”。在这个地方一悟,悟道了就 “性成无上道 ”,也就是明心见性,证得菩提。因此,随时随地六根六尘要关闭就能关闭才可以谈 “定 ”,有了定以后,才由定生慧而开悟。所以 “返闻闻自性 ”的 “闻 ”不做耳朵听闻的闻来解释,我们勉强把它换个字叫 “返闻追自性 ”,即一直追究下去看看自性在哪里?见到了自性才是性成无上道,就证到了耳根圆通。 “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混元与圆通
如今以声为闻。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灭翳根。外消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圆通。真实如是。
这里永明寿禅师自己再做结论:他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所闻的现象,如果跟着声音走就 “背心循境 ”,违背了你的本心。有许多年轻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打坐时听念佛的录音带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他说:听念佛录音带越听越清净。这里就告诉你,那就是完全跟着声尘在流转。你觉得有点清净,我是承认,但那是你心影里头的假象,是妄觉。例如,听到高雅的音乐情绪会被引到有些飘飘然,这是意境的境界,是大妄想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修道求证的人来讲则是错的,这就是 “背心循境 ”。因为你的心已经动了,跟着音声的现象在跑了。
“岂不是倒闻之机 ”,这个机关开颠倒了,不但没有关闭反而打开了跟着流转了。
“若能旋声尘之有流 ”,打坐起来听录音带好不好呢?好呀!要能做到旋声尘之有流,开始听得很悠雅,听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乃至打雷或原子弹的爆炸都不受动摇。
“复本闻之无妄 ”,能闻的功能回转来,回到本位上,这个境界上没有妄想也无所谓能闻。道家的思想就用 “混元一体 ”来形容它。是人与宇宙混然一体,心跟物来混然一体, “是返闻自性 ”,这个时候,你那灵敏的作用自然回转来听那个能听的自性。
“翳 ”,就是眼睛得了白内障的毛病,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纱把眼睛给障住了。 “内灭翳根 ”,表示能闻的翳还障在那里,要把它拿掉。 “外消尘境 ”,一切外境都不相干了。 “能所既脱 ”,所闻的声尘及能闻的作用,这两种都解脱开了。 “本觉道成 ”,本来是佛的本性就现前了。 “寂照圆通 ”,这四个字是形容词,形容自己的本性是永远寂灭的,如果到达了这个境界就是到最热闹的西门町或是最吵闹的地方,他的身心内在的感觉都是寂灭的。虽然寂灭,然而一样能照见一切,不但自己起心动念的丝毫习气都知道,乃至外界一切众生的心理行为也都清楚。 “圆 ”,就是圆满。 “通 ”就是通达。不能把这四个字看成一个概念就带过去了。 “真实如是 ”,真如自性就是这样或是真实的佛法就是这样,到这里又是一节。
法眼清净时
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静俱认。
这里又引用了《楞严经》的原文。佛对阿难讲,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眼睛看到外色、耳朵听外声,念头都跟着外界在跑。 “流转 ”这两个字形容得非常好,流就像流水那么流, “转 ”就是轮回。有许多人问有没有轮回?这个道理就好比课堂天花板上吊着的电风扇;刚启动时慢慢动,转到后来就分辨不出扇叶而只看到中间的那一点。还有,我们的地球也在转动,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习气也一样,因为每天都以这种模式生活,习惯了,因此不觉得它在动。所以轮回的道理你怎么能体察得出来?因为转得太快了。
要在什么时候才知道呢?在开始启动时就知道。
因此,诸佛菩萨起心动念,念念分明、观照自在,无明一启动,习气一上来,觉察到了就马上把它关掉。所以说,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有一天把电源关掉了,解脱时才知道自己的心念转得那么快。因为电风扇把电关掉以后,要慢慢地转半天才会停下来。看了电风扇你就会懂得用功净化习气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因此永远不能开悟,证入妙不可言、不生不灭、干干净净的本性。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可是一切众生不跟着自己不生不灭的自性走,反而跟着外面的生灭法在转。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因此生生世世就在掺杂了后天坏的习气,染污了坏的心住在轮回里滚。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够抛弃了生灭法,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境界。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 ”,灵光一现前,六根都起不了作用,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都与你不相干了、意识不起了、妄念也不动了。 “消 ”,犹如把油滴在大火上顿时化去一样。 “根尘识心,应时消落 ”,这句话是形容禅宗顿悟的境界。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然后返过来告诉我们,凡夫众生被思想模式所构成的意识形态给困住了,因此老是看别人不顺眼、不合己意。就是这个看不到的灰尘(想相即意识形态)把我们给障住了。第二种是意识所变成的感情作用,这种情绪会影响到生理作用,这就是垢。例如,衣服穿了好久不洗它就会脏得变成衣垢。一个内向、忧郁、多烦恼,一点事情就想不开的人,要小心肝病、小心癌症。因为他几十年积下来就会变成这种垢。照中国的医理,病都是由心理来的。
“二俱远离 ”,修行的人想相与识情这两种都要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那么你的法眼就开了。所以一个人要得到智慧的法眼,必须具备上述的条件,想相的尘劳没有了、识情的污垢去掉了,这时才能法眼清明、把智慧的眼睛打开。此时虽然能认识佛法修持的路,哪一条是对,哪一条是不对,但还没有悟道。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法眼有了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慢慢去修一定成功。
接着又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说明。 “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 ”,所以说,由观音圆通法门的返闻自性进入,一定可以成佛。 “于是心境双融 ”,到达了返闻闻自性的程度,由于心平等而归到真心,真心也空了,一切的音声也空。音声空了,一切境界跟着皆空,此时心与境自然相互圆融。 “动静俱泯 ”,因此,听到音声的动相与没有听到音声的静相,这两种相都平静了。
第四十九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如观音言。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音菩萨报告他当年修持的经验是走这个路线进来的。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是返回来听自己念佛的音声。且一边参究,这是思,昼夜二六时中如此修去,这是修,就这样进入了最高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比如,修念佛法门的人,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乃至不出声地念,自己回转来听意识境界念佛的音声,一字不漏都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持续下去念一百句、一千句都一直不乱,就差不多要 “入流 ”了,进入法性之流,顺流而去。久而久之就 “亡所 ”,外界的音声听不见了乃至念佛的音声也没有了,自己就安住在那个境界上,这个就是 “入流亡所 ”。
因此,修净土法门的道友也应该这样走才比较确实,你心中在念佛,一直回转来听听听,自然不听外界的音声,即使外面有人骂你,你也不理他,慢慢地就听不见了,只有心中这个念佛的声音;或者是听外界的音声来修也可以,古人喜欢在水边林下修道,依我的经验,在松树林最好,风一吹那个声音特别美,你慢慢地听听听就入流了,接着就可 “亡所 ”。由此自然就可进入到下个境界。
如果说这个境界你无法保任,又迷糊了,那又变成凡夫了。好比天天求黄金,有一天黄金到手了偏偏又把它搞丢,那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你依旧照着原先用功的方法用功下去,若干时或是刹那间 “所入既寂 ”,那个时候我们修持的境界会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寂灭的状态。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到了这时候外界的一切音声都了然清楚,但对你毫无妨碍。此心如如不动、生而不生,一切都清楚,哪怕是风吹草动,甚至此时,有一只蚂蚁爬过,你也能听到。因此,当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时 “闻蚁斗如雷鸣 ”,听到了蚂蚁在地上打架的声音,就像我们听到的打雷声一样大。修到这个程度时动相、静相都了然,如果不了然就不算数,这个了是明明了了之了。在这个时候你想找妄念也找不到,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个样子到家了没有?还没有。 “如是渐增 ”,再求进步。 “闻所闻尽 ”,能闻与所闻都没有了。 “尽闻不住 ”,什么都听不见,连听不见的也听不见;一切听见、听不见及动静了然的那个境界也不住。就如《金刚经》所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虽然有那么好的境也不住、不理,顺其自然。
接下来的就不是由音声来的闻;而是知了觉性的觉,禅宗的说法就是悟了。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开悟了,那个 “悟 ”就变成耽误的 “误 ”。 “觉所觉空 ”,悟到了觉性,能觉的与所觉的也空了。 “空觉极圆 ”,空了以后有空的境界,空与悟境都不住,悟了以后当然是空,真空了以后自然就悟,无论是空也好,悟也好,都不住,这个时候就圆融了。 “空所空灭 ”,所以能空与所空都没有了,谈不上空不空。因为空而自性自然起妙有,因此能空与所空都灭了。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一切生灭轮回也自然地解脱。此时寂灭的自性现前,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寂灭自性中。观音菩萨把修持的功夫境界都切切实实的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懂那就只好慢慢地持诵观音菩萨的圣号,求他老人家的加被。不要认为这是迷信,因为你虔诚持诵佛号的关系,使得你的心与菩萨的心越来越接近而相应,他一定会来度你。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 “忽然 ”即顿悟了道理,突然之间你自己悟了,不但跳脱了世间也跳脱了出世间,无所谓在家或出家。 “十方圆明 ”,在这个时候也无所谓空间及时间的观念,圆满清净,在一片的智慧光明中。 “获二殊胜 ”,获得两种特殊的、讲不出来的好处。
是哪两种好处呢?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修持到了这个境界依禅宗祖师的说法是,与三世十方一切佛同一鼻孔出气,即你已修证到了佛果与诸佛合流了。合什么流呢?慈力,即法界慈悲的心愿;就像观音菩萨一样对一切众生无比地慈爱。慈下面还有一个力,有这个力量;我们凡夫发慈悲心没有这个力量,心力发不出来。修持到家的人,那个力量发出来有影响力,他坐在那里无形中就把你给影响了,可以使你的心念都平静下来。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有人开悟了,到了这个境界,心里有无比的悲心自然流露,惭悔自己以前为何如此愚蠢。再看看一切众生都是在解脱的境界里自找烦恼,真是好可怜!因此,与未成就的众生同一悲仰,这里不用悲力而用悲仰,意指仰慕悟道的人是多么解脱、平静,而发出了无比的悲感。
离妄法眼净
是以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觉所觉之智,则觉智俱空。此空亦空,方成圆觉。故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原,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
到这里又是永明寿禅师所下的结论: “是以初从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次亡能闻所闻之心。 ”
从闻性进入的观音法门,第一步先亡去动相、静相的声尘境界。第二步再亡能闻及所闻之心。 “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 ”, “心 ”,此心念的体相, “境 ”是外面空的境界, “俱亡 ”,都没有了。但是他不住在无心的境界。所以古人说: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若到了无心境界便要当做是道,将来会变成白痴。 “及能觉所觉之智 ”,翻过了无心境界,你的智慧会突然开发,即使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也会变成什么都懂。
例如,《憨山大师的年谱》记载他年轻时修行经验,在他用功的过程中,有一天夜里,突然文字智慧的境界打开了,就在半夜之间毫无思考地写下一千首好诗,想停却停不下来,此时才知道是禅病来了(楞严经里的五十种阴魔都是禅病)。
他回想起曾经参访过一位老前辈谈到禅病的问题,那位老前辈告诉他,得了禅病只有靠睡才能治好;睡不着就得靠喝酒把自己醉倒大睡一番。后来他老人家大睡一觉才把它给脱开。所以修道用功到这里,智慧爆发开来无所不通,有时候好像整个地球都被你看透了,好是好,但若著了相就会落入魔障。所以永明寿禅师告诉你 “则觉智俱空 ”,连悟道的智慧境界都要空掉。 “此空亦空 ”,连这个空的境界也要丢掉。 “方成圆觉 ”,才能到达圆满觉性的境界。
“故云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原 ”,到了这个时候才不起生灭心,所以大家在问:如何才能不妄想?你若修到这个时候自然没有妄想,生灭心不动了。生灭心不动了,不是什么事都不知道,而是什么事都更清楚。什么是我们心理现状的生灭心?我们众生为一片无明所障盖,犹如身处黑暗。我们修行用功的人就仿佛拿了一把手电筒在找,有时候好境界来了,亮了一下境界又掉了,那是因为电池用干了嘛!这就是生生灭灭的状态,当然不是圆觉。
无生灭是什么?就好比阳光出现普照大地一样,即使你不用力,也是无所不照。因此,这个时候你不起生灭心的作用,但是天地万物你无所不知、无所不照。 “到寂灭本妙觉心之地 ”,这是菩萨成道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寂灭自性现前,到了本性妙不可思议的觉心地位。这是永明寿禅师所加上的结论。
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顿现。见闻本性既尔。诸根所现亦然。
下面他又引用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来说明这个道理。 “如起信论云: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这句话的意思,即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 “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顿现 ”。妄念空了以后六根与外尘自然清净了,自然对境心不起,业识所造的妄想消灭了,则身心内外的尘垢都会消失,择法眼立刻就清楚了,这个时候智慧之光顿现,不加任何力量豁然开朗。 “见闻本性既尔,诸根所现亦然 ”。话说回来,这段话是说明观音菩萨从耳根为工具听声音入手修行,返回到闻性的结果。其实不只是观音法门,用任何一根来修行,如眼根或是鼻根呼吸来修止观,最后到达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眼前三千界 犹如一夜梦
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故。又首楞严经偈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故 ”,我们凡夫六根被外尘牵着鼻子走不能称为自在王,要六根都清净了才能自在。因此《心经》一开始就是观自在三个字,要我们回头来找自己的那个东西得到自在,六根都非常自在自然在清净中。 “又楞严经偈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 ”《楞严经》上也说,一根修成功了,六根同转自然就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这个时候眼睛所看到、耳朵能听到的作用,犹如清净自性的澄清虚空中所起的像一层薄膜一样的幻翳。看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虚空中的花朵一样虚无缥缈。
“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返闻闻自性,本性找到了,那一层薄膜的障碍就没有了。一切外境的六根、六尘消失了,本觉自性圆满清净、真正的净土现前。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真正悟了 由自性的定,不用到西方,西方净土就现在眼前。这个时候净极的心光通达了,寂照遍含虚空,三千大千世界如在目前,再回转来看世间的一切就好像是梦境一样。
“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 ”。这个梦和上一个梦不同,这几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的,他说一般人在未悟道以前,自以为的净不是真净,因此染净二法都是染污。假如有一毫的分别这是染法、这是净法而有取舍,老实讲都还在三界无明中,在长夜生死的大梦当中。
“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反过来说,假如从人生的大梦中觉醒成佛了,还是在做梦,这个梦是瞪起眼睛故意做的梦,这是佛梦。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只要你能见性,心光显现时即同诸佛。虽然尚未达到古佛的程度,但是这一见性和古佛成佛的第一步完全相同。这时菩萨发心了,自觉以后觉他,弘法利生,这个样子就叫做佛。
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或意消香界而入圆通。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或入水观而达性。或审风力而悟宗。或刺足疼痛而纯觉遗身。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或观暖触而成火光三昧。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
“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 ”
这是永明寿禅师对《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法门的归纳。再说此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不是只有在眼睛或耳朵上玩。 “或意消香界而入圆通 ”。如,香严菩萨闻到沉水香味就开悟。 “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 ”,有的只在思想念头上观心,心一打开也到达这个境界。 “或入水观而达性 ”,有的则修水观而悟道。 “或审风力而悟宗 ”,有些是听呼吸修止观,呼吸是依风大而修也可悟道。
“或刺足疼痛而纯觉遗身 ”,有的因为光着脚走路被刺流血,痛的要命!他想痛因哪里来?脚痛?大脑痛?还是心在痛?就这样一参悟道了,疼痛不见了,身体也没有了。 “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 ”,直接由观心法门,了解心是本空的也可以悟入。 “或观暖触而成火光三昧 ”,有一位火头金刚修气脉而觉得全身发暖,得暖相而后进入火光三昧。 “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 ”,有些菩萨就走弘法利生的路子,为人解说佛理的同时,自己也悟道了。
“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 ”开悟的时候没有一个境界可谈,若有一个境界早被这个境界束缚而耽误了,也不再执著任何经典的一言一句。
例如:云门祖师开悟了以后,把八十八佛的名字都贴在裤头上,表示都不需要了。可是别人跟他学,云门祖师吓死了!有人看到云门祖师可以把诸佛的名字贴在裤头上,他也想学学开悟人的样子,于是把诸佛的名字也贴在裤头上,结果全身都烂了。云门祖师把诸佛的名字贴在裤头上是恭敬及无上的慈悲,告诉我们修到这个时候就无一境可生、无一言可执,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而学这种狂态,果报就立刻呈现。
今只为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假以言说指归自心,从此一向内观。舍诠究理。斯则岂不是因言悟道。籍教明宗。为此之人。不无利益。遂使初心学者。信有所归。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顿见自己。了了明心。如正饮醍醐。亲开宝藏。方悟随言之失。深惭背己之愆。
永明寿禅师写这部大作是在宋朝,当时全国都笼罩在学佛的气氛之下,佛学是那么兴盛,然而修行求证却慢慢衰落,他看到佛法的机运下去了,所以作了这部书。 “今只为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 ”,一般人只知道研究佛学跟着文字在转而不懂得修证。 “假以言说指归自心 ”,你们念了佛学以为自己通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就是把佛经上有关修证道理的要点抓出来,使大家能回转来求证。 “从此一向内观 ”,你懂了佛法的文字、学问好有什么用?学问好了以后要把学问吃进去,向内去观心。 “舍诠究理 ”,抛弃了理解,参究真理的境界。 “斯则岂不是因言悟道,藉教明宗 ”,所以我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藉此懂得佛经的理,你来求证而有所悟入,真正懂得佛法的宗旨。 “为此之人不无利益 ”,我作这本书就是没有悟的人看了也会得到利益哟! “遂使初心学者信有所归 ”,初学的人看了将来会成就。 “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 ”,能放弃向外追求稀奇古怪的心理,不会让你精神的光明向外浪费而走上真正用功的路。 “顿见自己,了了明心 ”,立刻可以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如正饮醍醐,亲开宝藏,方悟随言之失,深惭背己之愆 ”,读了这本书好像是喝了无上的醍醐妙品,打开了佛法全部的宝藏。那个时候才知道跟着佛法的文字跑,而不知修证返回自己的本地风光是错误的。
故阿难等。因世尊开示自性之后。发自庆言。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故能不动尘劳。现身成佛。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力。为是广大无边法利故。所以具引全文佛语为证。云何反有背己之言论文之诮乎。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
“故阿难等,因世尊开示自性之后,发自庆言 ”,阿难因为佛给他讲了这个法门以后很高兴,就说了一个偈子来说明《楞严经》的伟大。 “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使我无始劫来颠倒妄想的观念没有了,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就可悟道而获得法身。
“故能不动尘劳现身成佛 ”,懂了这个法以后,不论在家或出家就是在尘劳烦恼中也可成佛。 “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力 ”,永明寿禅师此时语重心长地说,佛经祖师的话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大家为什么不看佛经。
“为是广大无边法利故,所以具引全文佛语为证 ”,因为佛经有如此广大无边的法利,所以我具体地把佛经里有关修证的部分整个给抽出来。 “云何反有背己之言、论文之诮乎 ”,结果你们还讥笑我,说我不懂还当文抄公抄了一大堆。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 ”不管是讲经的法师、讲戒的律师或是打坐的禅师,如果没有真正地用功就有十种毛病。
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上次我们谈到有关于永明寿禅师的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所提的是中国唐宋以来佛教界里宗教与学术争论的重大问题。如果往上推,这个问题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因为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们对于佛法的修持与见解就分了很多派别,而且彼此间争论得很厉害,经过大约一千年的演变,就成了般若宗的谈空与法相唯识宗的说有,这两家在争论。当佛法传到中国时与中国的固有文化儒家、道家又发生了争论,到了隋唐间十个宗派的兴起,彼此间又是争论!唐宋以后又有出家人与在家居士的争论。
如果推开了宗教立场,光是从人类文化的立场来看,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有以争论为尚的情形,学术界千古以来都是争论不息,这也是人类的一大弱点、一大丑陋面。因此使我想起了古人的几句话,在明朝时有人在南岳衡山上刻石碑,人生只有三条路,千古来所有的人都陷在这里,是哪三条路呢?那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另外在写字方面,古人说刚开始写字时 “恨自己不入贴 ”,就是恨不得能写得像字帖一样;然而书法写得高明的,则 “恨自己不能出帖 ”,不能自创一格,永远困在里头。我们学佛也一样,刚开始学佛就怕自己不入佛,学了佛以后则拿了一宗一派的方法,看别人都不对,就好像拿了鸡毛当令箭,而不能出佛,跳出这个范围。要能出入自由才能成佛。这是今天这堂课开始前的序言。
自心不明是己大敌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如象法决疑经云。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一法师十过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 ”,永明寿禅师是极力地提倡真正地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管在家或是出家,目的都在求证佛法,自己要悟道、证道成佛。要想悟道、证道成佛只有四个字—— “观心内证 ”。不管是哪一种法门都要力求观心内证,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达到观心内证,不管他是法师、禅师或律师都会产生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的批评是很客观的,他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在《象法决疑经》的话来批评。 “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 ”,法师、禅师、律师破坏佛法,简单地说各有十种过患。
这个问题不但是宗教,就个人的事业而言也是如此,你的事业成功了,最后失败的因素是什么人?严格反省起来还是你自己。外来的宗教或其他力量想来打击一个宗教,那是不可能成功的,破坏的是自己内部;一个政治、社会、企业,甚至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所以中国文化有句名言, “物必自腐,然后虫生 ”。一个水果摆在那里是不会生虫的,除非内部烂了,虫就出来了。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 ”。一个人一定是先把自己搞失败了,然后才会招来外界的侮辱。所以,佛在临死前问已经皈依的魔王,我走了以后你怎么来破坏佛法,魔王说:穿你的袈裟、读你的经、吃你的饭,然后在里头破坏你。佛说,你真伟大,我斗不过你,这样做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因此佛讲了一句名言: “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狮子是百兽之王,谁都对它没办法,但是狮子本身生病生了虫,虫便会把狮子给慢慢吃死。将来佛教也是这样,这是佛在《涅槃经》上所说的话。因此我常告诉青年同学,将来做事业时不需去防范别人,你真正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你最亲信的左右手,而且最严重的是,你自己的心破坏了你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欲望,最可怕。法师、禅师、律师是佛教最主要的台柱,但是一不小心很容易破坏佛法,简单地说各有十种过患。
法师弘法的歧路
“法师十过者 ”,什么样的出家人才称为法师呢?必须是研究经教,佛经的大小乘、三藏十二部都通的人。以佛教的戒律而言,大法师是佛,其次的法师最起码是通一部经或一部论。破坏佛法的法师的十种过患有哪些呢?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 ”,只晓得研究佛学,文字的解释很有道理,但自己没有内观修心做真正的功夫。所以解释这段文字说:有理论但没有真正的功夫所发出来的大智慧,他所说的不应该接受。
“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 ”。第二种过患是,不能融会各种经典的道理,平息争论趋向修道,结果学问越高了,自己主观的成见也越来越深,坚持自己的理论而批评其它的理论,因此我慢也越来越高,然而却认不到 “见心苦集 ”,换句话说,学识越高烦恼越大,自己的心念都平静不了,平息妄念是学佛最基本的功夫。有些哲学家到了最后只好自杀,因为到处都看不惯、到处都不对。
“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 ”。第三种呢?就是法师们光是研究经典而不遵循佛的遗教来修行,不依佛所教的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来入道。木叉的翻译就是戒,小乘的戒律又称别解脱戒。不依佛所制定的戒律来生活,所以佛说这不是佛的弟子。
“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 ”。第四,佛经告诉我们要想修证只有一条路子,那就是修定修慧,打坐不是修定而是练习修定的基本,所谓定,不一定要盘起腿来打坐,真正的佛法若真得了定,不论是行、住、坐、卧乃至跑步、跳舞都要在定中,这才是定。由定而生慧,达到大智慧的成就。
有人常问:佛法的成就是什么?佛法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而不是功夫。但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功夫到了才能成办,所以佛经上讲:非禅不慧。不修禅定则不能得到真的智慧。 “偏慧不禅 ”,如果只是光通学理的干慧,就没有真功夫的禅定。 “一翅一轮 ”,定与慧就像鸟的一双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岂能远运 ”,一个出家的法师假使不能定慧等持,哪里能够远大地弘扬、运转法轮。
“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 ”。第五,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说,因此佛在《金刚经》中说,他没有说佛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典记录下来,却说没有说得一个字。因为真正的无上佛法,一切本空的境界不是文字言语所能到达的。所以说,法本无说。为什么法师们或是居士的佛学家们要说法呢? “说破贪求 ”,那就是为了破除一般人贪求世间的名与利。 “名利弘宣,宁会圣旨 ”假如有人说法的动机是为了这两个字,名与利,那怎能合于佛法圣人的宗旨呢?
“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第六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 “贵耳入 ”,比如我们同学们常说:老师找个时间讲什么课给我们听,好不好?一天到晚在贵耳入,然后耳朵听过来,嘴巴就贩卖出去了,就会吹了。就这洋 “耳入口出 ”,心中没有正念。 “何利于己 ”?佛学很熟,但碰到事情就过不了,这样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这也是我常讲的: “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佛经上说这种人整天虽然很辛苦、很用功,但都是在替人家数钱财,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
“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 ”。第七种,自己没有真地修行就随便信口开河乱讲,没有真正在宣扬一个东西,这样做不能利己更不能利他。
“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 ”。第八种,有些在讲的时候,牛奶里掺了水,不是真牛奶,而且可能还发酵了有酸味,听进来吃进去可能就肠胃不适,这就是无道之教。 “教误后生 ”,真正的佛法越来越变质了,而耽误了后一代。
“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 ”。第九种,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到了后代,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了而越搞越糟。
“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 ”。第十种,凡是研究佛学的不管在家或出家,假如没有观心内证,非但不能使佛教弘扬而有前途,而且他自己也在破坏佛法。
这在宋朝时就提出来,有那么严重的情形。然而不只在宋朝,就是在佛在世的晚年已经亲眼看到发生这种情形了,这只要研究戒律就看得到,佛在世时就已经吵得不得了。以上是专门批评搞佛学的人。以下则是批评专门讲功夫又未能观心内证的禅师们。
禅家修行的陷阱
禅师十过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也。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如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一、经云假名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 ”。阿练若指的是清净的道场,这里引用经文的话说,有些禅师们号称清净僧。 “衲衣在空闲 ”,衲衣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袈裟又称福田衣;另外禅师的衣服又称补衲衣或是百家衣。有些人一天吃饱了没有事,光是两腿盘起来打坐,实际上在那里无事忙。 “自谓行真道 ”,自认为把两腿盘起来就是修道。 “好说我等过 ”,而且还批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虽然把腿盘起来了,但是心里头还在打妄想。
“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 ”。第二,自己认为我在修行,有一点点功夫了就看不起人家,实际上他犯了见惑里头的戒取见,认为这样才对,不是这样就不对。例如,我吃素才是学佛,他不吃素理都不愿意理。又如:鸭蛋教的人只吃鸭蛋不吃鸡蛋,戒取见就使他抓住鸭蛋才可以吃,其它的蛋不能吃,因此更增加了他的烦恼。
“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也 ”。第三,道理没有搞通,没有真智慧就跑去打坐修定,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不可能成功。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佛法是个大科学,因此先要把理论弄清楚了再来实证。理论都没有搞清楚就来盘腿,学佛是修行不是修腿,盘上腿就有佛法,放下腿就没有佛法,这就叫做无慧修定,等于盲禅,瞎修而没有法眼,这样就想跳出生死,那是不可能的。
“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 ”。这第四种过患是同法师的一样,这里不再赘述。
“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 ”。第五,没有智慧就去学打坐修禅。 “多发鬼定 ”得定了没有?是得定了,也晓得些什么事情,也看到一些什么。这就是鬼定,其结果轻一点是神经衰弱、重一点则神通的兄弟就来了而变成神经。这种人活着在破坏佛法,死了则堕在鬼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