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劉德江 Liu Dejiang

  今天,誠信,不論是對於個人、公司還是國傢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無信則不立,公司無信則不存,國無信則不興。"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第四是敏。前人解釋"敏",說:"應事疾,則成功多。"就是應對事情反應靈敏,行動迅速,講求效率。不遲鈍,不拖拉,不懶散,處事幹練,作風果斷。孔子說"敏則有功",就是工作勤奮、應事敏捷的人就會有所建樹。在事業以及人生的道路上,"敏"可謂一塊重要的基石。具有這方面品行的成功人士簡直是多之又多,之前我們提到的李嘉誠便是很好的例子。李嘉誠的"敏"主要體現在他善於抓住時機,把握機會。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則小消息,給了他很大靈感。這則小消息說意大利一傢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他預測塑膠花也一定會風靡香港。同時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着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産。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産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企業管理方法。回到香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傢的合約。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了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産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産市場中。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産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傢紛紛回流,房産價格隨即急速上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産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和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衹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李嘉誠以他的"敏"很好地把握住了商機,以至於他每一仗都打得非常漂亮,在市場中所嚮披靡。
  第五是惠。即有寬廣溫柔的胸懷,對人有愛心,愛護弱者,並珍惜一切美好的東西;與人相處,或為官居職時,要有恩情,有恩惠。孔子說:"仁者愛人。"因此,惠可以說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個項目。所以,我們常把恩和德相聯構成一詞。前人解釋,"德"就是"得",得人性即為德,而有恩有惠,即為得人性。衹有有惠於人,別人才願意為你效勞。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物質欲望充斥於每一個角落的時代,"惠"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人可能會將這個"惠"理解為給人好處,尤其是物質上的好處,總覺得在現在這個嚮錢看齊的社會,你不給人一點實惠,是沒人願意浪費自己的精力來為你做事的。事實並非這樣,衹要你有一顆仁愛的心,"泛愛衆",對人以真,待人以誠,就一定能讓人為你盡心盡力地做事。如果你是一個身居高職的領導,"惠"則能使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如果你是一個平凡的百姓,"惠"則能使你廣交良朋,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將會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之前秦穆公那個"以寬得衆"的故事,現在也可作為"以惠使人"的故事。秦穆公不僅以寬待人,同時也惠及於人,以至於當他危難的時候,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能夠捨命相救,還為他大敗晉軍取得戰爭的勝利。
  孔子把"仁人"看作是道德上有很高修養,政治上有很大抱負,還可以進而達到德政無缺的境界的人。在孔子的衆多弟子中,除了顔回是"其心三月不違仁"外,"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都是"未仁"的。許多弟子都嚮他請教什麽是"仁",又怎麽樣才能做到"仁"。"仁"是人的內心所呈現出來的道德意識,它的外在表現就是道德行為,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又衍生為更多的道德條目,如孔子所說的"恭、寬、信、敏、惠",每一條都是非常優秀的品德。一個人要想做到這五條,成為仁者,一定要下苦功纔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