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所谓“巫”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和后来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巫的权力很大,执掌祭祀天地鬼神及为人祈福禳灾,兼事占卜星历之术。后来权力减小,演变为民间的巫师。
道教始于东汉顺帝建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元代以后,道教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亦称“正一派”,北派亦称“全真派”。正一派道士除少数人外,一般不出家,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全真派道士均须出家。
雍正主张“三教合流”。三教即指儒教、佛教、道教。雍正认为三教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儒为治世,佛为治心,道为治身。雍正提倡儒教,是为了愚弄人民和培养忠实的奴才,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即为治世。他信奉佛教,搞了一部《御选语录》重点选择“提持向上,直指真宗”。《御选语录·御制总序》。还将一些僧侣、道士的语录,编入自己的《圆明语录》、《圆明百问》,附录《当今法会》,刻印佛典《宗镜录》、《宗镜大纲》、《经海一滴》等书。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极乐世界,相信人死后会到彼世生活,此为治世。他信奉道教,是由于道教具有所谓驱邪避祸、占卜前程、祈雨求晴、劝善惩恶、祛病健身等实用性很强的“功用”。雍正所看重的正是这些“功用”。
雍正在藩邸时,就开始重视道教,与道士有所来往,甚至写过两首赞扬道士的诗:赠羽士二首
身在蓬瀛东复东,道参天地隐壶中。
还丹诀秘阴阳要,济世心存物已同。
朱篆绿符灵宝箓,黄芽白雪利生动。
一瓢一笠浮云外,鹤驭优游遍泰嵩。
羽帔翩翩冷御风,醮章长达上清宫。
化龙有技苍云绕,跨鹤无心颢气通。
玉屑驻颜千岁赤,丹砂养鼎一炉红。
真机妙谛因师解,何心罗浮访葛翁。《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选》第二十六卷。雍正在藩邸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时,他的门下戴铎赴福建出差写有如下密折:奴才路过武夷山,见一道人,行踪甚怪,与之谈论,语言甚奇,俟奴才另行细细启知。《戴铎奏折》,载于《文献丛考》第9页。之后,雍正在密折中批道:“细细写来”。于是戴铎写道:至所遇道人,奴才暗暗默祝,将主子问他,以卜主子。他说乃是一个“万”字。奴才闻知,不胜欣悦,其余一切,另容回京见主子时,再为细启知也。同上。雍正在其密折中又批道:你如此作事方是,具见谨慎。所遇道人所说之话,不妨细细写来。你得遇如此等人,你好造化。《戴铎奏折》,载于《文献丛考》第9页。这件事说明雍正对道教预示前程的“功效”十分感兴趣。在藩邸时,从他的《烧丹》诗得知,他对炼丹也很熟悉: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
自觉仙胎热,天符降紫鸾。《清世宗诗文集》第26卷《烧丹》。这首诗说明,他可能学习过炼丹,或者干脆与道士一起炼过丹。否则,很难写出“自觉仙胎热,天符降紫鸾”这样的诗句。
雍正迷信道教的丹药,而道教崇奉老子,称之为“太上老君”。雍正帝延请道士入宫练丹后,便为道士制作了印章,有“太上老君驱邪宝”等。印文除“太上老君”、“宝”字外,还刻有道教符号(见本书书前图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