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 梁启超传记 》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
落榜生5 La Bangsheng
梁启超,出生于南国一个半儒半农的乡人家庭,家境贫寒,没见过世面,未经历风雨,纯粹一个落满尘埃的“灰姑娘”。然而,灰姑娘的命运在不经意间改写了。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意气风发,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风范,在家人的督促下来到广州参加乡试。是年,广州乡试主考官是来自京城的内阁大学士李端棻,副考官是来自福建的王仁堪,二人都是清明之士,具有高尚节操,爱才如命。考试时,梁启超在众多的秀才当中,脱颖而出,一举中的,名列第八。梁启超少年英俊,才貌双全,文章如滔滔江水,淋漓畅快;又似耸天云峰,立意精深,这当然引起了李端棻的注意。作为主考官,李端棻十分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新举人,高兴之余,想用一种特有的、也是很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才惜才。想到堂妹尚待字闺中,他决定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这对于家境贫寒的梁启超的来讲,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这怎能不令他欢喜呢?“灰姑娘”终于遇到了他的“王子”。
李端棻在发榜后,请副考官王仁堪做媒。而王也早有此想法,只不过,女方成了自己的女儿。李端棻先提出后,王仁堪与李端棻相视一笑,梁启超的命运从此便与李端棻的堂妹李惠仙联系起来。
可是,在封建时代,自己的婚姻必然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梁启超当然没有忘记这封建礼仪。面对这上天赐下的好姻缘,梁宝瑛当然是欢天喜地,哪会拒绝不许呢?一段“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就这样被演绎着。它的可贵之处更在于改写梁启超与李惠仙两人的命运。
李惠仙,京兆公李朝仪之女、内阁大学士李端棻的堂妹,出身显赫,家庭生活优裕。虽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但也从小熟读诗书,品貌端庄,贤淑聪慧,知书达礼。就是这样的大家闺秀,在那个时候,也要听从父母之命,在一个适当的年龄与一门当户对的官宦子弟结婚,摆脱不掉封建婚姻的束缚。可是,梁启超出现了,这改变了她以后的生活,伴随她的不再是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而是乡村泥泞不堪的山路,繁杂的家务琐事,无尽的贫困。然而又是这贫困让她变的坚强、果敢,成为梁启超的“闺中良友”。梁启超的任何成就与李惠仙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
1891年,万木草堂刚刚开办,群英云集,学术空气分外浓厚,梁启超在这里如鱼得水,尽情吸收着西方新思想。10月,在李端棻和家人的催促下,启超进京完婚。是时,李端棻已经准备好一切,只等梁启超的到来。梁启超到京后入住宣南永先寺之新会新馆。当北京的新会乡亲得知梁启超进京完婚,都兴高采烈,好象自家人结婚一样,闻知女方是京兆公李朝仪之女时,更是吃惊得忘记了一切。梁启超的婚姻让在京城的新会人都扬眉吐气。
随后,婚礼在李府举行,宾客如云,京城高官无不到门来贺,整个过程铺张、红火。当时,康有为也赋诗相贺:
道入天人际,江门风月存。
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
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
贾生正年少,詄荡上天门。
广东茶坑村里,梁家也大摆酒宴,宴请茶坑乡亲,各级官员,也是一片喜气洋洋。婚后,梁启超在京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万木草堂才是少年梁启超的天堂。不久,李惠仙和梁启超回到老家广东新会茶坑村,开始了她“井臼操作”的平民生活。梁家仅靠几亩薄田生活,不太富裕,而且茶坑偏僻,气候炎热潮湿,这对于来自北方的李惠仙说,这既是一个新的生活开始,也是一种考验。更何况梁启超常年在外,初来这里的李惠仙甚至连当地语言都听不懂,然而李惠仙不仅适应了这里的一切,更是尊长爱幼,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成为梁家重要的一员,赢得梁家上下的喜爱与尊敬。这一切让在外的梁启超欣喜不已,千水万山的阻挡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其原因也许就是李惠仙的贤惠娴雅吧。几十年后,梁启超还对此念念不忘:
先室李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秀女,累代清门,家学劭茂……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耕耘。夫人以宦族生长北地,嫁炎乡一农家子,日亲进臼操作,未常有戚容。
梁启超的婚姻本身虽说也是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可是由于梁启超的博学多识,李惠仙的深明大义,还是演绎了一段浪漫爱情故事,梁启超能够有如此的成就,李惠仙就是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女人,换句话说,梁启超的军功章也有李惠仙的一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幸福的童年 | 漫漫科举路 | 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 | 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 | 百日维新 | 报界先驱 | 时务学堂激风云 | 逋逃日本 | 流浪东瀛 | 夏威夷之游 | 邂逅心中的“小鹿” | 武装勤王运动 | 澳洲之游 | 重返报界显雄风 |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 康梁笔战言论界 | 轰轰烈烈的论战 | 考察美式共和 | 预备立宪的背景 | 预备立宪 | 创办政闻社 | 国会请愿运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