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明代詩學書目匯考 》
捲五
佚名 Yi Ming
126、詩傢集法一捲 佚名輯 鬍文煥訂補
本書博採古今詩論,闡說詩學淵源、時代流派、詩體詩訣、詩評詩法等。捲首為《詩學淵源圖》,標舉詩祖、詩宗及詩聖杜甫,又列舉歷代著名詩人詩作,概括其風格,為學詩者指明途徑及禁忌。書中內容多錄自名傢前賢成說,且多註明出處,如“詩有一源”、“八悟”、“十妙”出自徐禎卿,“詩有二廢”、“四深”本自釋皎然,“三體”、“五忌”,“六義”、“九準”輯自楊載,詩體、詩名、詩派之說取自嚴羽詩話。“詩評”自《離騷》論至李攀竜,均采自《藝苑卮言》:“敘論”、“考證”及“詮藻”則出自《解頤新語》。書中內容與杜瀎《杜氏詩譜》頗有相同之處,均係采擷衆說而成,然二者未必同出一源,杜本遠較本編內容豐贍。
本書明、清書目文獻未著錄,僅見《澹生堂藏書目》詩式類著錄有《詩法統宗》本《詩傢雜法》一捲,未署作者。今考《詩法統宗》,並無《詩傢雜法》,疑所謂“雜法”,實為“集法”之誤。今存《格緻叢書》本、《詩法統宗》本,二本題下均署“明錢塘鬍文煥德父訂補”,無原輯者姓名。
127、詩文要式一捲 佚名撰
本書分二十一目,“一”至“十”論文,“十一”以下論詩。“一”至“八”引元人陳繹曾《文說》所述養氣、抱題、明體、分間、立意、用事、造語、下字等作文八法。“九”為喻法。“十”總論文章作法。“十一”總論詩。“十二”述五言長古、五言短古及樂府作法。“十三”論律詩、絶句。“十四”論七言古風。“十五”細述格律法則。“十六”述句法。“十七”敘字法。“十八”談氣象,分為翰苑、輦轂、山林、出世、儒先、江湖、閭閻、末學等等。“十九”論傢數,以體製論,分為六傢;以時代論,分七傢;以人論,則分十五體。“二十”論音節。“二十一”為“辨體一十九字”,又歸結為“情”、“景”二字。所論皆引成說,如嚴羽、皎然詩論,以及《詩則》、《詩傢一指》等,多註出處。
本書收入《格緻叢書》,題為“新刻詩文要式”。叢書捲首總目於本書名下署“明鬍文煥編”,然書中題下註曰:“錢塘鬍文煥德甫校。”按《格緻叢書》所載各本,多於題下署“鬍文煥校”,故此“校”字當指校刊。有《詩法統宗》本、《格緻叢書》本。
128、詩文浪談一捲 林希恩撰
林希恩,莆中(今屬福建)人,生平不詳。本書四十則,主要論述詩之聲律。其論詩主張變化,反對因襲;主張師道相授,反對無師自通。
有《詩法統宗》本、《說郛續》本。
129、蘭莊詩話一捲 佚名撰
本書僅存四則:《曹子建》、《陶潛》、《劉太真》、《漢魏》。
《詩法統宗》、宛委山堂本《說郛》皆收入此書,題下署“闕名”。《中國叢書綜錄》將此書歸於“閔文振”名下。按閔文振《蘭莊詩話》,皆記明代詩事,與本書無關。
130、娛書堂詩話一捲 佚名撰
本書僅存五則:《歌名》、《孟郊》、《應製詩》、《酸文》、《赤壁詩》。
有《詩法統宗》本、《說郛續》本。
131、藝海瀝液五捲 趙籲俊編
趙籲俊,字宅卿,號方白山人。崇禎間在世。生平不詳。本書捲首有編者小引,書末有編者崇禎元年(1628)三月朔日識語。小引謂本書之名,乃由陸機《文賦》“傾群言之瀝液”一句而來,編者認為當時談藝諸書,如《詩學大全》、《詩法統宗》、《詩藪》等,均有所不足,故自行采編精粹之論。本書所收以論詩為主,間及古文,又有以文詞燦爛而收入者。其中捲一為鐘嶸《詩品》,捲二嚴羽《詩談》(即《滄浪詩話》),捲三徐禎卿《談藝錄》,捲四王世懋《藝圃擷餘》,捲五輯李夢陽、何景明、王稚登等十三人論詩尺牘,凡四十五篇。後有附錄三篇:李夢陽《論史答王監察書》、王維楨《駁喬三石論文書》、馮時可《文說》。
今存明崇禎元年刻本,中山大學圖書館藏。
132、豔雪齋詩評(詩評)二捲 高奭輯
高奭,字以召,號石公。生平不詳。據本書捲首崇禎二年(1629)春日輯者自序,知其為明末人士,傢有書房“豔雪齋”。於崇禎元年、二年間輯有《豔雪齋叢書》八種十一捲(其中《詩評》、《書品》、《畫苑》為二捲,《詞評》、《麯評》、《涵虛子評元詞》、《硯譜》、《墨談》各一捲)。本書為叢書第一種,捲首長篇自序評述歷代詩論和明朝詩壇,於王世貞詩論十分推崇。本書上捲一百餘則,皆摘自王世貞《藝苑卮言》;下捲亦一百餘則,雜采高棅、李維楨、釋皎然等名傢詩論,以明人論述為多。
本書《欽定續文獻通考》詩文評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皆謂“不著撰人名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自序)皆自署曰石公,其私印則名曰亭奭,字曰以召,其姓則不可考”。今按國圖所藏作者稿本,所鈐私印印文實為“高奭”二字,蓋作者姓名櫻
133、獨鑒錄一捲 觳齋主人撰
觳齋主人,姓名生平皆不詳。書中論及明初高棅所編唐詩選,且本書被納入崇禎初年何偉然輯刊之《廣快書》中,知“觳齋”為明人。本書捲首有“仙臞何偉然”題識,言獨鑒者,“獨覽之謂也”,“必自照精,而後共賞出焉”,實即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之意。全書二十八則,品評歷代詩傢、詩癬詩論。有崇唐抑宋傾嚮。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著錄。有崇禎二年(1629)何偉然刊《廣快書》本,國圖、復旦大學、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皆有藏本。《叢書集成續編》本據以影櫻
134、詩最二捲 丁允和品定 陸雲竜評註
丁允和,字叔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詳。陸雲竜,字雨侯,號孤憤生、翠娛閣主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屢試不中,後以授學為生。約萬歷、崇禎間在世。有詩文集《翠娛閣近言》、小說《遼海丹忠錄》,輯有《十六傢小品》、《明文歸初集》等。生平略見《翠娛閣近言》序文。本書為《翠娛閣評選行笈必攜》之一種。書前總序及本書序文皆為陸雲竜崇禎辛未(1631)所撰。捲首標明丁允和品定,陸雲竜評註,然陸序稱此書為二人共同選定。書中選唐宋元明詩人一百六十餘傢三百多首詩作,而以唐、明兩代為多。捲一:天類、節序、地類、人類、宴集、登覽、遊望、尋訪、行役、棲息、贈送。捲二:寄答、懷思、哀悼、宮閨、宦況、農事、軍旅、雜詠、樓榭、禪宇、居室、禽獸、花木、題畫、服玩。選詩不多,風格多樣,綴有圈點和眉批。眉批多着眼於用字、謀篇、抒情和狀物。
今存崇禎間刊《翠娛閣評選行笈必攜》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135、冷邸小言一捲 鄧雲霄撰
鄧雲霄(1566—1632),字玄度,號虛舟,東莞(今屬廣東)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官至廣西參政。有《百花洲集》、《漱玉齋類稿》、《初吟草》、《解弢集》等。生平見《鄧公墓志銘》(《睡庵文稿》捲一六)。本書捲首有作者自序、傳略,捲末有作者裔孫鄧仁聲跋。自序稱此編“論詩什九,品古什一”。其論詩崇唐抑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論詩過於偏執,曰“司空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者,亦詩傢之一派,不可廢也。然以為極則,則狹矣”。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今存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本,國圖藏。
136、詩源辯體三十六捲後集纂要二捲 許學夷撰
許學夷(1563—1633),字伯清,江陰(今屬江蘇)人。布衣。有《伯清詩集》等。傳見《江陰人物志》。本書有萬歷四十一年(1613)作者自序和崇禎五年(1632)自序,稱“是書起於萬歷癸巳(1593)”,歷二十年而稍成,後屢有增補刪改,又歷二十年,論詩部分成三十六捲,總計九百五十六則。所論起於《詩經》,迄於晚唐五代,計周、楚、漢、魏、宋、齊、梁、陳、隋、五代各一捲,晉二捲,初唐、晚唐各三捲,盛唐五捲,中唐十捲,總論三捲。各捲或數則或數十則不等。其後復采宋、元、明詩為後集,並選輯其中論詩部分為《後集纂要》二捲,一百五十九則。作者自稱“四十年十二易稿始成”,“皆積久悟入而得”,故多精到之論。
本書《明史?藝文志》著錄為“十六捲”,作者姓名署作“許學彝” ,蓋因避諱而改。其實全書原稿包括詩選三十捲、詩論十六捲兩部分。萬歷四十一年初刻本僅有詩論十六捲,末附《伯清詩集》一捲,國圖有藏本。崇禎十五年(1642)其婿陳所學刊本,仍為詩論部分,然已增至三十八捲,跋文稱所選唐以前詩四千四百七十五首,自宋迄明六千三百六十二首,仍無力刊刻。此本亦藏國圖。又有稿本三十六捲,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1922年,陽湖惲毓齡據陳所學刊三十八捲本以仿宋聚珍字排印,於書末附錄《伯清詩稿》及《許伯清遺詩輯補》各一捲。通行本為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杜維沫校點本,以惲毓齡排印本為底本,並用國圖藏十六捲初刻本和陳刻三十八捲本校勘,各書序、跋及《許伯清傳》,並作附錄。
137、藝苑閑評二捲 支允堅撰
支允堅,字子固,號支山道人。有《梅花渡異林》等。生平不詳。本書上捲六十則,下捲一百五十六則,各則均有標題。其論詩宗盛唐,推崇王、孟,褒奬質而不俚、意調俱足之詩風。書中所評較公允,品評孟浩然、王摩詰、白居易、元稷楊慎等詩傢詩作,優劣皆為指出。
本書未見單行本。今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間刊十捲本《梅花渡異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據以影印),捲首有崇禎六年癸酉(1633)作者友人王屋序文、崇禎七年甲戌作者《自引》,書中捲九、捲十即《藝苑閑評》。捲九有序文冠於捲端,謂評詩並非易事,要在“評而有當”。此二捲不但有獨立序文,且有捲內目錄,與本書前八捲形式迥然不同。蓋《藝苑閑評》原為單行,作者輯刊《梅花渡異林》時收入。
138、詩品匯函四捲 陳仁錫輯
陳仁錫(1579—1634),字明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天啓二年(1622)探花,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有《無夢園集》、《重訂古周禮》、《四書考》等。傳見《明史》捲二八八。陳仁錫曾輯《八函》二十三捲,本書為其中一種,其餘為《文品芾函》三捲、《賦品舄函》二捲、《逸品繹函》二捲、《書品同函》二捲、《啓品有函》二捲等。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明末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所藏為《八函》完本,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為其中數函。
139、詩雜論一捲 孫慎行撰
孫慎行(1564—1635),字聞斯,號淇澳,武進(今屬江蘇)人。萬歷二十三年(160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介。著有《玄晏齋集》,編有《唐詩選記述》、《皇明四大傢文鈔》等。傳見《明史列傳》捲九二。本書三十四則,均論唐代詩人詩作,蓋後人輯錄其《唐詩選記述》中按語而成。
今存舊鈔本,藏於南圖。捲首殘缺,無序、跋,亦無鈔、藏者題署印記。
140、恬緻堂詩話四捲 題李日華撰
李日華(1565—1635),字君實,號竹懶、九疑,嘉興(今屬浙江)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有《恬緻堂集》、《檇李叢談》、《味水軒日記》、《六研齋筆記》等。傳見《明史》捲二八八。本書一百四十七則,多記元、明兩代江浙書畫名傢軼事,既載繪事,亦論詩作,又多錄其題畫詩。書中頗有舛誤,如記武伯英燭剪一聯,刪棄原著上文,讀來茫無頭緒。又如誤以宋季周密為元末人,且謂其有悼張士誠詩,尤屬荒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係書賈摘錄作者雜著中論詩之語湊合成編。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續文獻通考?經籍考》皆著錄為“三捲”。今存《學海類編》本為四捲,《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櫻
141、詩譚十捲續錄一捲 葉廷秀撰
葉廷秀(?—1651),字潤山,號謙齋,濮州(今屬山東)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明亡後官至唐王兵部右侍郎。抗清失敗,不屈而死。有《葉潤山輯著全書》。傳見《明史》捲二五五、《皇明遺民傳》捲一。本書捲首有崇禎乙亥(1635)作者自序和例言,謂此編半錄舊文,半出己意,或因人論詩,或因詩知人,“以為譚詩也可,譚道也可”。《詩譚》十捲不專談詩,書成後作者又輯一捲,名為《詩譚續錄》,凡三十餘則,多論唐、宋人詩。本書論詩多從程、朱理學立論,故輯錄忠臣孝子之作與反映民生疾苦之詩較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以講學為詩傢正脈,既譚詩,又譚道,以至“風雅掃地”。
本書“《詩譚》十捲” 為《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今存崇禎八年(1635)鬍正言十竹齋刊十一捲本,國圖、上圖、南圖均有藏本。1972年臺北廣文書局據以影櫻
142、續詩譚一捲 葉廷秀撰
本書捲首有作者小引,謂“愚既有《詩譚》之選,選未盡而詩思從中來,遂得和律詩三十首。竟矣,仍有思議在喉,不吐不休”,於是有此續作。全書凡六十二則,每則均有七字標題,正文則詳述標題之內涵與出處。疑此七言標題,原為上述作者所撰三十首律詩中詩句。詩句簡潔,無法盡訴其所感所思,故撰此以引申闡發。本書主旨與其《詩譚》大體一致,重在闡述理學、宣揚教化。書中記錄宋代理學家諸多說教,有關詩句、詩事亦輯錄不少。
今存崇禎間刊、清補刻《葉潤山輯著全書》本。
143、佘山詩話三捲 題陳繼儒撰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諸生。後絶意仕進,隱居昆山、東佘山,專心著述。有《陳眉公全集》、《晚香堂小品》等。輯有《國朝名公詩遜、《寶顔堂秘籍》等。傳見《明史》捲二九八。本書一百三十二則,或錄詩,或記事,或辨析,或糾謬,或輯佚,內容較雜,係捃拾其筆記雜著中有關文字而成。書中論詩之語多散見於詩作品評之中,於元、明書畫傢之詩作詩事輯錄不少。然頗有疏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疑為他人鈔撮而成。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今存《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櫻
144、古今詩話(百傢詩話)八捲 題陳繼儒編
本書捲首題“陳眉公先生集古今詩話”,又有匯刊者稽留山樵《百傢詩話引》,蓋“稽留山樵”為陳繼儒之別號。《百傢詩話引》謂詩話屬“手談”一類,其功效在於消遣娛樂,故本書所錄較為寬泛。全書轉載或摘錄歷代詩話類著作七十八種,始於唐,終於明:捲一《許彥周詩話》、《滄浪詩話》、《劉貢父詩話》、《陳輔之詩話》、《敖器之詩話》、《潘子真詩話》,捲二《竹坡老人詩話》、《臨漢隱居詩話》、《六一居士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司馬溫公詩話》、《後山居士詩話》。捲三《珊瑚鈎詩話》、《鞏石 溪詩話》、《東坡詩話》、《蘭莊詩話》、《迂齋詩話》、《金玉詩話》、《漢臯詩話》、《庚溪詩話》、《紫微詩話》,捲四《石林詩話》、《環溪詩話》、《西清詩話》、《艇齋詩話》、《梅澗詩話》、《後村詩話》、《漫叟詩話》、《桐江詩話》、《青瑣詩話》、《玄散詩話》、《歸田詩話》、《虛𠔌詩話》,捲五《南濠詩話》、《蓉塘詩話》、《夢蕉詩話》、《敬君詩話》、《蜀中詩話》、《歲寒堂詩話》、《娛書堂詩話》(趙與虤)、《二老堂詩話》、《存餘堂詩話》、《麓堂詩話》、《夷白齋詩話》、《娛書堂詩話》(闕名)、《詩文浪談》、《竹林詩評》、《林下詩談》,捲六《謝氏詩源》、《潛溪詩眼》、《詩話雋永》、《風騷旨格》、《韻語陽秋》、《藝苑雌黃》、《譚苑醍醐》、《藝圃擷餘》、《雪濤詩評》、《升庵辭品》,捲七《詩式》、《詩譜》、《詩談》(徐泰)、《詩論》、《詩談》(宋,闕名)、《詞品》、《詞旨》、《本事詩》、《續本事詩》,捲八《詩詞餘話》、《四六餘話》、《月泉吟社》、《二十四詩品》、《詩病五事》、《閑書杜律》、《千裏面譚》、《烏臺詩案》、《比紅兒詩》、《杜詩箋》、《談藝錄》。全書編次無序,錯訛較多,或書商冒名之作亦未可知。本書所錄,除捲四《虛𠔌詩話》、捲五《夢蕉詩話》外,亦載於宛委山堂本《說郛》捲七十九至八十四,及《說郛續》捲三十三、三十四。二本相較,《說郛》本排列較為合理。如散見於本書各捲之明人詩話,多移諸《說郛續》中;本書誤署之年代作者,《說郛》本亦有所匡正。
本書有明末心遠堂刊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其中捲一《劉貢父詩話》、《陳輔之詩話》、《敖器之詩話》、《潘子真詩話》及捲五《夢蕉詩話》五種,有目無書。又有明末讀書坊刊本,藏山東省圖書館;清初刊本,藏遼寧省圖書館。又按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書目》著錄有明末刊《古今詩話》七十八種,然所列書目實為七十六種,闕《潘子真詩話》、《夢蕉詩話》二種,其排序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本亦略有不同。
145、石室談詩二捲 趙士喆撰
趙士喆,字伯瀎,號文潛,東萊(今山東掖縣)人。布衣。有《皇綱錄》、《建文年譜》、《逸史三傳》、《萊史》等。生平見孫靜庵《明遺民錄》捲九。據本書捲首明崇禎十六年(1643)作者自序及清順治六年(1649)金壇張明弼序、作者之弟趙士冕序,知本書成於明季,清順治六年趙士冕刊行。全書六十七則,上捲《總論》,評述嚴羽、朱熹、王世貞、謝榛、李攀竜、鐘惺、譚元春等人詩學觀,及作者對於唐詩、詩並詩解、詩韻、詩用事之見解;下捲分《論各體》、《論諸傢》,前者自四言、五古論至近體,多着眼於詩法格調,後者歷評各代名傢,多按時代綜述比較其風格特點,作群體品評。其說多折衷於“後七子”與“竟陵派”之間。
本書清順治六年刊行後,似未重刊。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始有作者十一世侄孫趙琪所輯《東萊趙氏楹書叢刊》本,書末註:“侄曾孫繼範恭校,八世侄孫文奎重校。”
146、藕居士詩話二捲 陳懋仁撰
陳懋仁,字無功,嘉興(今屬浙江)人。曾任泉州府(今福建晉江)經歷,天啓、崇禎間在世。曾為《文章緣起》作註。有《泉南雜志》、《析酲漫錄》等。生平略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泉南雜志》條。本書一百六十三則。捲首有作者自序,稱此編係摘錄舊稿而成,考證多而評論少,什七因事,不專論詩。其考證着重於詩語、典故之出處,其糾謬則多針對楊慎詩論。其論詩大旨以公安、竟陵為宗,引用鐘、譚《詩歸》語尤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斥其“舛漏之處甚多”。
本書為《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存目著錄。今存清鈔本、清初抄本,皆藏國圖。清初鈔本缺捲首作者序文,捲末有清人宋筠識語“己亥六月十九日雨中校”,並鈐有其姓名櫻書中諸多校改,蓋即宋筠所為。
147、續文章緣起一捲 陳懋仁撰
本書前有謝廷授序,末有姚士麟跋。姚跋謂陳懋仁為任昉《文章緣起》作註之後,“更捜詩文之類,凡六十五則,自註其下,題曰《續文章緣起》”。謝序雲:“極其變而其體始備,體既備而其文始工。”任昉《文章緣起》敘文體之“緣起”,為“備其體者也”;本書則“極其變者也”。此書所論文體,起於梁代以前者不少,似乎不僅是“續”,更為任昉《文章緣起》作“補”。本書在任書八十四體外,增列詩文六十五體,其中詩類四十五體,文類二十體。其體例效仿任書,論每體必言其始,考其源,說明命名之義,註明作者、作品。書中將詠史詩及《三良詩》、《四愁詩》等單篇作品作為文體闡說,說明當時文體概念仍不夠清晰。
本書《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有崇禎間刊《陳懋仁雜著》本、《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等。
148、宋詩話十種 毛晉編
毛晉(1599-1659),原名鳳苞,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今屬江蘇)人。明末諸生。以刊傭汲古閣叢書》聞名。傳見錢謙益《毛君墓志銘》(《有學集》捲三一)。本書收錄宋詩話十種: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續詩話》、劉攽《中山詩話》、陳師道《後山詩話》、周紫芝《竹坡詩話》、呂本中《紫薇詩話》、許覬《彥周詩話》、葉夢得《石林詩話》、周必大《三老堂詩話》、嚴羽《滄浪詩話》。各種均附編者識語。
今存《汲古閣叢書》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149、栆林藝簣一捲 談遷撰
談遷(1594-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亡後更名遷,字孺木,海寧(今屬浙江)人。明末諸生,明亡後隱居不仕。有《栆林詩集》、《栆林雜俎》、《國榷》等。傳見《南雷文案》捲八《談孺木墓表》。本書七十五則,多記文物掌故、詩人軼事,亦作考訂辨偽。輯錄不少當代詩論文論、文壇軼事。
今存明崇禎間刊本。臺灣《古今詩話叢編?六》收錄。
150、西園詩麈一捲 (明)張蔚然撰
張蔚然,字維誠,一作惟成,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有《三百篇聲譜》等。生平不詳。據本書《三唐》篇所謂“世動稱不作大歷以後語”,作者似為明前、後“七子”崛起以後人士。本書十則,每則均有標題。評論古詩近體,針砭詩壇陋習,自《六經》論至當代,語頗精悍。明人徐火勃《筆精》捲三錄有《西園詩麈》四則,並附評語,曰:“右數段皆發前哲之所未發,實論詩之金針也。今人乍占四聲,即自負曰:”詩有別纔.不窺四部而欲橫行藝苑,試取維誠《詩麈》讀之。“評價極高。
本書《徐氏傢藏書目》詩話類、《千頃堂書目》文史類著錄,皆作“張惟成《西園詩麈》二捲”。今存《說郛續》本僅一捲。按《筆精》所錄四則,第一則與《說郛續》本首篇相同,其餘三則,《說郛續》本均未收錄。可見《說郛續》本實屬選本,原書蓋已亡佚。
151、緑天耕捨燕鈔四捲 雪疇子輯
雪疇子,姓名生平皆不詳。本書為明人詩論之選編。捲一所引主要為焦竑論詩語,捲二江盈科論詩語,捲三主要為譚元春論詩語及他人序譚氏文語,捲四雜抄高棅《唐詩品匯序》及殷璠、嚴羽、謝榛、王世貞諸人論詩語。其論詩宗旨,大抵推崇竟陵詩派而詆斥七子,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測其成書“當萬歷、天啓之間《詩歸》盛行之後”,並謂此書“雜取明人論詩之語,綴合成編,無所發明考證”。
本書《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於詩文評類存目。今存清鈔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曾為兩淮????政采進,即《四庫全書》所據底本。國圖藏。
152、全相萬傢詩法六捲 汪彪撰 汪廷祖繪圖
汪彪,號芝軒,樂平(今屬江西)人。曾為塾師。生平不詳。汪廷祖生平亦不詳。本書旨在闡述詩法,供初學者學習效仿。捲一、捲二辨明體格,捲三、捲四介紹賦比興之手法,捲五、捲六附錄可供效仿之詩,皆為唐以來名賢佳作。
今存明書林翠坡刊本,浙江省圖書館藏。
153、杜氏詩譜三捲 杜瀎撰
杜瀎,字深伯,號逸休生,晉陵(今江蘇武進)人。撰有《杜氏四譜》(《詩譜》、《文譜》、《書譜》、《畫譜》各三捲)。生平不詳。今按其《畫譜》捲三《古畫絹素》,於評述元絹、宋絹異同後稱“國朝內府絹與宋絹同”,且本書為明季《澹生堂藏書目》所著錄,知作者為明人。本書列《杜氏四譜》之首。捲首載作者《杜氏四譜序》,稱四譜皆采摘舊文,旨在為學者指點迷徑。捲一述詩法,選錄揭傒斯《詩法正宗》、黃子肅《詩法》、佚名《詩學正源》、《作詩準繩》、楊載《詩法傢數》;又分榮遇、諷諫、登臨留題、徵行、贈行、詠物、贊美、賡和、哭輓等九門。捲二論技巧,剖析篇法、句法、字法、氣象、傢數、音節等“六關”,出自舊題範德機《木天禁語》。捲三為總論,歷述學詩之正法正道,且擇取歷代詩人詩作予以評說,上自《楚辭》,下迄朱熹。全書除整章大段抄錄者外,皆不標明出處。
本書《澹生堂藏書目》詩評類著錄,然僅有書名,未標捲數,亦未署撰人。蓋因《杜氏文譜》已著錄於文式文評類,且有小字註曰“三捲,杜瀎”,故承前而略。今存明刊補修《杜氏四譜》本,捲首作者自序未署撰期,亦無其他題識跋文,惟全書之末(即《畫譜》捲尾)署曰:“弟杜漸、杜涇校梓。”知為明杜氏傢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154、詩本事一捲 程羽文撰
程羽文,字藎臣。有《鴛鴦牒》、《一歲芳華》、《劍氣》、《石交》等著述多種,生平不詳。本書於“詩歸”條下註“鐘伯敬、譚友夏共訊詩歸》”雲雲,且《檀幾叢書》收錄程羽文著述多種,皆署為“明”人,知程氏為明末人士。捲首題辭謂因事有詩,或因詩有事,故撰《詩本事》。全書六十則,皆闡說有關詩歌之術語:詩史、詩聖、詩豪、詩祖、詩兄、詩律、詩眼、詩思、詩派、詩社、詩盟、詩格、詩骨、詩虎、詩傳、詩序、詩說、詩癬詩紀、詩歸等等。每條均附箋註。
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檀幾叢書》本。
155、詩鏡總論一捲 陸時雍撰
陸時雍,字仲昭,桐鄉(今屬浙江)人。崇禎六年(1633)貢生。有《詩鏡》、《楚辭疏》、《楚辭權》等。生平略見《四庫全書總目?古詩鏡提要》。《詩鏡》選錄漢、魏、六朝至唐代之詩,包括《古詩鏡》三十六捲、《唐詩鏡》五十四捲。書前《總論》一捲,近一百二十則,論《詩經》至晚唐歷代詩人詩作。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輯入,題作《詩鏡總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詩鏡》“采摭精審,評釋詳核,凡運會升降,一一皆可考見其源流。在明末諸選之中,固不可不謂之善本也”。其詩論部分,亦頗受重視。
《詩鏡》有明末刊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詩鏡總論》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156、唐音癸簽三十三捲 鬍震亨撰
鬍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改字孝轅,號赤城山人、遁叟,海????(今屬浙江)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舉人,官至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有《赤城山人稿》、《唐音統簽》、《李杜詩通》、《讀書雜錄》等。生平略見其《讀書雜錄》及上述各書序錄題跋。《唐音統簽》以十幹標目,前九簽為唐詩總匯,《癸簽》為唐詩之係統論述,其中采用前人成說十之七八,自抒己見十之二三。全書三十三捲:捲一體凡,言詩之體裁變遷及聲病等;捲二至捲四為法微,其中捲二統論,言詩歌創作、比興、體格等,捲三分體論述,捲四專談字句、偶對、用事等利弊;捲五至捲一一為評匯,按時代、體裁、題材等品評;捲一二至捲一五為樂通,談詩與樂麯、舞麯之關係;捲一六至捲二四為詁箋,為唐詩疑難詞語典故之訓釋;捲二五至捲二九為談叢,輯錄唐詩人之遺聞軼事;捲三○至捲三三為集錄,包括別集、選集、詩話、墨跡與金石刻。書中大量引用明人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詩話采擷大備”、“三百年之源流正變,犁然可按,實於談藝有禆”。然其引書隨意刪改,錯誤不少。
本書《千頃堂書目》總集類著錄於《唐音統簽》條下,曰:“癸簽詩史三十二捲。”有吳騫校語曰:“甲午十月,以孝轅先生手定統簽原稿目錄校正……癸簽詩史分七門,凡三十二捲。今刻本內集錄門多分一捲,總三十三捲,與原稿異。”本書於十簽中傳刻最早,初刻為清順治十五年(1658)雙與堂刊本,上圖、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有藏本。通行本有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本淳校點本。
157、唐詩談叢五捲 鬍震亨撰
本書係將《唐音癸簽》捲二五至捲二九《談叢》摘出單行。雖取自《唐音癸簽》,無所增刪,然個別文字有所改動或更正。
本書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影櫻
158、讀杜私言一捲 盧世氵隺撰
盧世氵隺(1588—1653),字德水,號紫房、南村病叟、杜亭亭長,祖籍河北淶水,徙居德州(今屬山東)。天啓五年(1625)進士,明季官至監察御史。清初徵至京師,謝病歸。有《杜詩胥鈔》、《餘論》、《尊水園集略》等。生平見楊鐘羲《雪橋詩話》。本書捲首有作者崇禎年間所撰“大凡”,捲尾有其跋文,未署撰期。據跋文,是書內容即早先刊行之《大凡》(即其《杜詩胥鈔》中之緒論)及《餘論》,因頗得當時名傢好評,以為“《大凡》專論杜之人品,而間及於詩;《餘論》概論杜之詩品,而想見其人”,故合而刻之。《大凡》未列標題,《餘論》分論五古、論七古、論五律、論七律、論五七言排律、論五七言絶句、論摘錄諸節。
有崇禎間汲古閣刊本,國圖藏。
159、通雅詩說一捲 方以智撰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鹿起,桐城(今屬安徽)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明亡後出傢為僧。有《通雅》、《浮山全集》等。傳見《清史稿》捲五OO.本書題下註“庚寅答客”,知撰於清順治七年(1650)。全編二十七則,倡言志,倡詩教。主張獨創,反對模擬。不滿於明季詩壇“非七子則竟陵”之風。倡多讀書,多窮理,於煉字、煉句、煉章、煉意之法亦有涉及。潘德輿推崇本書,稱“詩話之簡而當者”,“極中末世詩傢之脖(《養一齋詩話》捲一)。
此編附於方氏《通雅》刊行,《通雅》有清康熙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集》第一册《通雅》,其中《詩說》綴有方氏子中履跋文(據桐城張裕葉《通雅刊誤補遺》增補),謂“老父舊有《竜眠淺說》,直之叔戊寅刻之”,則方以智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即有詩學著作《竜眠淺說》問世,當是本編之前身。
160、南𠔌詩話三捲 雷燮撰
日本《靜嘉堂文庫漢笈分類目錄》著錄,有明鈔本。
161、詩話一捲 浮白齋主人撰
據宋隆發《中國歷代詩話總目匯編》,今存明鈔本。
162、詩傢談藪 佚名撰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明抄本,湖北省博物館藏。
163、歷代名賢詩旨十五捲 程元初編撰
程元初,字全之,歙縣(今屬安徽)人。生平不詳。
本書《澹生堂藏書目》詩評類著錄曰“《名賢詩指》十五捲,程元初”,《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亦著錄,未署作者。今存明刊一册,國圖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