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彭林 Peng Lin
所以說,這個“禮”是規範你的行為的。有同學問,你不是說“禮樂教化”嗎?你光講了禮,還有樂呢?好的,現在我就來談一談儒傢的音樂思想。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現象,許多民族在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音樂的原理,能夠演唱歌麯。對於絶大多數民族而言,音樂是娛樂的工具,自娛或者群娛;而中國卻將音樂作為教化的工具,而且是教化的最高形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要瞭解儒傢的音樂思想,必須瞭解《禮記?樂記》闡述過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樂為心聲,二是聲、音、樂三分的理論。
所謂“樂為心聲”,是說樂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之聲。人的快樂,是“情動於中”的結果。某件事情感動我了,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說“好啊!”就會“形於言”。如果我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表達我的情,“言之不足”,就要“嗟嘆之”,“好啊,唉呀!”如果嗟嘆之仍然不足,我就會“詠歌之”,想用唱歌來表達內心的興奮。如果覺得“詠歌之”還是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就會不知不覺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高興得手舞足蹈。所以說“樂”是表達人類感情的方式之一。
那麽,什麽是聲、音、樂三分呢?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自然聲響,颳風、打雷、物與物相互撞擊,都可以發出響聲,還有人的叫喊聲,衹要是有感覺器官的動物,都能感知這種響聲。這種響聲沒有節奏,沒有審美價值,雜亂無章,儒傢稱之為“聲”,實際上是一種噪聲。人比動物高明在哪裏呢?人能夠從自然界衆多的聲中找出規律,找到它的音階,1234567,而且發現這個音階可以組成旋律,這個旋律又可以配合成聲調,聲調和旋律的不同組合,可以變成風格各異的樂麯,用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儒傢把這種有節奏、有旋律、有審美情趣的樂麯稱為“音”,它相當於今天人們所說的“音樂”。這是人比動物高明的地方,所以《禮記?樂記》上講“禽獸知聲而不知音”。
人類創作的“音”豐富多彩,那麽大傢知道,在我們當今這個世界上,音樂的風格是非常非常多的,“搖滾”、“重金屬”、抒情歌麯、古典音樂、流行歌麯等等,這些不同風格的樂麯給人的心靈帶來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有的歌麯能夠讓你瘋狂,你聽久了就要瘋狂;有的音樂聽久了能讓你消沉,讓你頽廢;也有的音樂能夠讓你嚮上,催你進取;等等。我想,這個道理不用我多說,大傢一定都有過體驗。
儒傢覺得,人既然是情感的動物,而對情感影響最直接、最強烈的又是“音”,這樣就有必要對“音”進行審視。在“音”裏面,我們應該選擇一些什麽樣的東西來推薦給大衆呢?儒傢認為要選擇對大衆身心健康有益的、對社會有益的、對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麯,儒傢把這樣的歌麯稱為“樂”,並且明確地界定說“德音之謂樂”。《禮記?樂記》又說“衆庶”“知音而不知樂”,“唯君子能知樂”。君子比衆庶高明的地方是,君子懂得用“樂”作為教化大衆的工具。例如《詩經》裏面的詩篇,在古代是可以演唱的,它們主題純正,節奏平和,你在聽這種樂麯的時候,就會涵泳在它的氛圍之中,心靈和情感就會隨之變化,所以孔子的教育理論中有“詩教”之說。儒傢喜歡講“教化”,你的情感在聽音樂的愉悅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改變了,好像一顆糖放在水裏,不知不覺地化了。這種教育方式一點也不生硬,不僅易於被大衆接受,而且好的樂麯“其感人也深”,能深入你的心田,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儒傢主張人應該“內外兼修”,禮樂文化的分工,是禮內、樂外。人的外在的言談舉止,要通過“禮”來加以規範;而內在的德性以及和諧的性情,則要通過“樂”來提升。內在德性的提升比較睏難,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達到,而外在的行為舉止比較容易規範,對不對?為了便於大傢修身,儒傢製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規範,就是通常所說的“禮”,拿來教育大衆。《禮記》說:“禮者,理也。”就是這個意思。你每天踐行禮儀規範,不僅可以端正行為,而且可以反過來促進你內心的修養,使你的德行內化。我們知道,許多宗教都有儀式,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有復雜的儀式和戒律,它們的目的也都是要讓人在踐行的過程中,強化內心的信念。形式雖然彼此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儒傢認為,涵養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德音雅樂。古代的文人都喜歡撫琴,有的還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陶冶心性。一個人沉浸在這種德音雅樂裏面,他的心態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 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 | 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 | 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 | 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 | 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 | 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 | 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 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 | 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 | 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 | 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 | 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