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实质是自然秩序和自然法。“道法自然”,德则是人业。
《礼记·礼器》:“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疏云:“圣人法天之至极而为德。”马王堆帛书逸书454行:“知天道曰圣。”(并见第275行)《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顺而相交,谓之德、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社会契约。
“式敕民德,永肩一心。”《尚书·盘庚》
德即直也。直者,质也。德之本义即质。直中古音通,中即忠也。故德即忠。中者正也。中正即德。德者,循也,循,习也,风俗,习俗也。循即规范。植规范于心谓之习,即德。私德来自修养,即修德。修德者,修“质”,修“直”,修正也。天之规范曰道,人之规范曰徝(循),在人之心,曰德。
《左传》隐公三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近,弟敬,所谓六顺也。”顺者,循也,循者,德也。
《左传》僖公五年说:“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经·邶风·北风》郑笺:“事君无二志……忠之至。”忠君又往往与忠于国家社稷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元年:“将死不忘国,忠也。”襄公十四年:“将死不忘社稷,可不谓忠乎?”成公二年:“忠,社稷之固也。”文公元年、文公三年把清廉为官、不徇私舞弊、为国举贤等统统称为“忠”。
殷人尚“命”,周人尚“德”。命是必然,德是选择。“德”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尚书·盘庚》中有多处讲到“德”字,“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敕民德,永肩一心”,其意义都是指政德和人的德性。但是,由于殷人尚鬼,并不重视统治者的内在德性,直到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赫赫扬扬的殷纣王,经牧野一战而尸分骨裂,“小邦周”的统治者在倒戈军士的欢呼声中把胜利的旗帜插到了朝歌鹿台。
周朝统治者从殷亡周兴的现实变革中认识到,昊天上帝并不将它的钟爱一劳永逸地倾注给某个家族。周公教诫成王说“天棐忱”{1},“天畏棐忱”{2},“天不可信”{3},“天难忱斯,不易维王”{4}。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不能无所作为地单靠天帝的恩赐维持统治。为了使天帝永远将钟爱倾注于周邦,必须以“敬德”讨它的欢心。由此,周公总结历史,提出“德”的概念,视之为决定政治成败的概念,发展为“君德”、“人德”的“德教”。德教的核心是“敬德保民”。德教只施之于君子,“唯君子有备,小人无德”。
通过“敬德保民”,使上天认可和保佑周人的统治权力。周人用“敬德”改造了殷人的“天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