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
林樺 Lin Hua
中國人在歐洲和美國無論待多久,都不免有"異鄉人"的感覺,首先因為從外表上看,自己和別人都不會將你當做歐洲人或美國人看待。到了日本則完全不一樣,別人見到你首先以為你是日本人,同你講日語,弄得不精通日語的我很是難堪,有時衹得幹脆推說不會日語。儘管我並不精通日語,但在日本置身於滿街的漢字和滿街的黃頭髮、黑眼睛中間,每每還是會産生"人在中國" 的錯覺或發出"吾身在何處"的感嘆。周作人在描述當年在日本的生活時,就曾經說過:"我們在日本的感覺,一半是異域,一半卻是古昔。"對此,我也頗有同感。
然而,中國人和日本人儘管號稱"同文同種",其實是"貌合神離"。章子怡等中國籍的國際明星主演的美國大片《藝伎回憶錄》,日本人總覺得"形似而神非"。同樣,在日本,我看到的許多由日本明星主演的中國人的角色也覺得挺彆扭。包括2006年的中國賀歲大片《無極》中日本演員真田廣之扮演的中國將軍,也讓人覺得橫竪不順眼。除了口音之外,眼神和表情更是讓人感覺不像中國人。
而這些不同之處,源於國民性的根本區別,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首先,在吃飯和穿衣方面,這兩個東亞最大的國傢就有着天壤之別。中國是個大陸文明的典型,其文明和傳統源遠流長,集中和融入了許多民族的優點;而日本則是一個島國,屬於單一民族,長期處於封閉狀態,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被侵略和占領過(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美軍占領之外)。
大作傢林語堂學貫中西,曾經將日本人的性格同中國人的性格做過比較,很形象、很有意思、也很經典:日本人是一塊花崗岩,隨時會把自己或別人撞得粉碎。中國人則像一盤散沙,不論風怎麽吹,仍然無傷元氣,可聚可散。有位中國學者指出,日本文化中缺少一種"內省的張力",導致了日本人喜歡走極端。想來不無道理:正是因為缺少了這種內省,日本人通常不具備臨時應變的能力,容易鑽牛角尖。
日本狹小的國土和貧乏的資源决定了他們居安思危的特點和急躁、好戰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們比中國這樣的大國更懂得不斷改革和進取的重要性。日本近代歷史上的幾次政治和經濟改革都非常成功,使整個國傢和人民脫胎換骨,完成了跳躍式的快速發展,成了世界改革歷史上的典範之作。比如在19世紀後半葉發生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農民不僅沒有土地,而且沒有姓氏,更不能攜帶武器,被認為是沒有完全的"人格",沿用的是中國三千年前的制度。有的中國歷史學家將日本的明治維新看做是東亞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民國元老戴季陶則幹脆將明治維新說成是"從社會發展歷史上來看,則和秦漢的統一足以相比"。
如今,新世紀已經到來,日本經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低迷之後開始呈現出復蘇跡象。隨着中國的快速崛起,國際政治、經濟和戰略平衡結構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各種政治、軍事勢力勢必開始重新洗牌和組合,日本又一次到了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頭。這一次,善於改革的日本人能否重寫改革成功的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
從傳統上來說,中國和日本都屬於農業文明,都崇尚"民以食為天",但兩國人在吃飯方面卻有很大差別。中國人吃飯講究吃好、吃飽,除此以外還要講排場,而日本人吃飯則講究少而精,而且所有的人都必須將自己面前的那一份吃完。許多到日本出公差的中國代表團常常抱怨說:"最害怕的就是在日本出席宴會,不光沒有什麽吃的,而且規矩還特別多,在日本從來就沒有吃飽喝足過。"而許多在日本長期生活的中國人則感嘆說:"在日本許多年,胃口和胃本身都變小了。"而且,日本人吃米飯用小碗,有人打趣說,日本人吃米飯的碗比中國幼兒園小朋友用的飯碗還要小。中國人是用筷子吃飯、調羹喝湯,而日本人也用筷子吃飯,但沒有調羹,也不喝湯。為何日本人光引進了中國的筷子卻沒有引進調羹呢?有人說,是因為筷子和調羹都先是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後因為朝鮮和日本之間隔着大海,所以衹有筷子傳過去了。日語中的筷子就用的是古漢語中的"箸",但調羹卻用的是英文中"spoon"的音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節:自 序 | 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 | 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 | 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 | 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 | 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 | 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 | 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 | 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 | 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 | 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 | 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 | 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 | 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 | 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 | 第23節:巴黎綜合徵(2) | 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