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      魯迅 Lu Xun

  "不纔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就聽皇帝的駡聲。這個方式是以說自己的不好而來發牢騷。現在的新聞記者常采用這種方式,譬如自己總用"小記者"、"小子"、"吾儕小民"等,來駡大人物,把自己弄成無價值,一方面愈顯對方的無價值。不過,這究屬是很危險的。
  綜述發牢騷有三種方式:
  (一)赤裸裸地說對方不好--像屈原一類的。
  (二)僅說對方有某些方面的不好--鬍適之先生就如此。現在輿論界議論得他很厲害,其實他的行為决非造反。
  (三)說自己的不好--像賈島一類的。現在的小報最會像這樣的發牢騷,譬如他一方面說自己不是人,而一方面評論你,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現在且說到"反離騷"吧。《反離騷》是漢揚雄做的。《反離騷》是反《離騷》的,換句話說,他就是反對發牢騷的。他的意思,是人應聽天由命,發什麽牢騷?人一發牢騷,社會就會擾亂了。而發牢騷的也往往說,因為社會擾亂了,所以我要發牢騷。
  其實,發牢騷多少會使人們的意識清醒些。而反牢騷究竟也不是絶對的不發牢騷,一點反牢騷的牢騷就是他的牢騷。現在的出版物《新月》說是衹限於文藝的研究,卻不許人發牢騷,這便是反牢騷遺下來的精神。
  不過,我們須認清,這兩派--牢騷與反牢騷,都不是社會的叛徒。發牢騷也絶不至擾亂社會,不過發牢騷的也都為一己利祿而已,整個的社會問題仍是不會涉及的!今天我看到《申報》上載有《新文藝之沒落》一文,大概說是中國在幾年前産生了一點膚淺的文學,後來由歐洲、日本傳來了一些無産階級文學、戀愛文學,於是文藝界以為大獲了,而現在卻什麽都不成東西,新文藝的末日到了等等一段話。像這種言論,實在處於牢騷與反牢騷之間,他的意思是誰都不好的,衹有我一個人好。這種人思想的沒有統係,正和我今天的演講一樣。
  《再論"第三種人"》
  --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講
  這個題目應該從五四運動的時候講起,那時所謂文藝的園地,被舊的文學家關住了,占領了,西裝先生的皮鞋踏進來了,這就是鬍適之先生、陳獨秀先生的"文學革命"。
  1932年11月27日,魯迅在北京師範大學操場講演之一
  於是,那時一些文學家發生了鬥爭,結果,新文學家勝利了,他們占了當時的文壇。時代的進展,是沒有停止的時候,不料想三四年前,下等人的泥腿插進了文壇,此時前者反對後者,即是皮鞋先生反對新興普羅文學,因而他們說,左翼的文學家竟是拿盧布的,陳獨秀反而稱革命的工農為土匪了。不過事實已經證明,左翼作傢的確沒有拿盧布,工農也確實不是土匪,於是舊文學的保護者想起了另一種的辦法,於是"第三種人"之說便出來了。他們說,文學是"鏡子",沒有階級性的,現狀的情形怎樣,所照出來的也怎樣。不過這話是不對的,就說是一面"鏡子"吧,它所照的,也是由於實物的不同而各異,何況,在階級社會裏的人决不是一面鏡子,因為階級的背景不同,所有的觀察,也是一副眼鏡,他怎能超階級呢?
  他們又說文藝是為將來的,譬如托爾斯泰是寫現在的,對於將來纔有價值,他的文學,到現在還有價值。不過這話也不對的,托爾斯泰寫東西時,是寫他那時的現在,並不是寫將來的,如果他寫的時候,為了將來,那末,他離開了現實,到了現在,就失掉了價值,不成東西了。他們又說喜歡文藝的人們,要寫東西,可以被批評傢駡回去。這也是不確實的,社會一般的群衆的需要,可以决定作傢,不是批評傢可以生殺予奪了的。他不是因為批評傢的苛酷而作不出東西來的。
  因為作品懂得的人愈多,力量就愈大,價值就愈高,藝術作品普遍的,須要大衆化的,許多人想保存舊藝術,這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許多的資産階級,不當搖擺於高潮中,當與群衆接近,要不怕衣裳的沾污,不怕皮鞋的染土與群衆接近,新興藝術的前途,無論如何,時代必然趨勢,甚麽方法也阻礙不住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第7節:文學與社會(1)第8節:文學與社會(2)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