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醫故事   》 診病聖手(5)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文章批評扁鵲:“扁鵲一代名醫,今見死不救,逃秦自保,實不可取。”文章還說:“初見彼病,未盡其職,是為不智;卒而逃秦,是為不仁。不智不仁,醫德安在哉?”
  也許大傢對這篇文章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或贊成或不同意。
  我認為,從韓非子這則寓言的本意看,重點人物講的是桓公執迷不悟,影射腐敗國君,對國傢問題不思改正,醉生夢死,最後終於亡國。而醫術高超的扁鵲(也可指有抱負的改革傢),意見不被采納,人不被重用,良好的願望最終破滅,憤然離去(人才流失),從這個角度講,扁鵲不應受到指責。他離開蔡桓公,遠赴秦國,是明智的選擇。為什麽這樣說呢?
  公平地講,扁鵲為了桓公的病情,曾三次參拜桓公,好言相勸,苦口婆心,為此還忍受着桓公“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的奚落和侮辱,他對桓公態度是真誠的。當桓公病情惡化到已無藥可救時,扁鵲當機立斷,“望桓公而還走”。當“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的時候,扁鵲卻“已逃秦矣”——已經沒希望了,還給他治,治不好,不就等着倒黴嗎?扁鵲知道桓公已貽誤了治療時機,無力回天,即使自己留下來全力救治也無濟於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一走了之,足見扁鵲的機智和果斷。
  當然,如果非要找扁鵲在此事中的不足,那可能是他應該把桓公的病情嚮他的傢人或周圍的人講清,讓他們幫助做桓公的工作。——如果扁鵲這樣做了,桓公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讓扁鵲治療了,吃藥了,好了。
  可照這樣說,那還叫韓非子的寓言嗎?
  平心而論,早在兩千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贊賞地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纔秀也。”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厥癥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傢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衹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覆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還有一個故事,說魏文侯曾問扁鵲:“你們傢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得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衹是在我們傢中被推崇備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裏人都認為二哥衹是治小病很靈。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傢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竈,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這就是良醫治未病的故事,說的就是他的大哥。這也是一個寓言故事,究竟扁鵲有沒有兩個哥哥,現在無從考證。但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良醫治未病,而其意義已經超出了治身體之病這個問題。良醫治未病其實告訴人們,治理國傢或做事情,一定要從小處抓,要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問題大了,造成損失了纔去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治未病。我感覺從扁鵲的病例當中,我除了學到中醫的一些原理,更多的還感覺到當時那些人寫扁鵲診治的病例、病案,它有許多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
  在司馬遷那個時代,也就是西漢時期,扁鵲的名氣很大。人們一說,誰是最好的大夫?都會不約而同地說,扁鵲。他的名字和孔子是齊名的。
  我們今天談扁鵲,特別感覺到,這位醫學家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文獻記載也不一樣。所以,圍繞扁鵲,又有許多目前還沒有得到大傢完全認同的結論,也就是說在扁鵲身上,還有許多謎團。關於扁鵲還有哪些未解之謎,扁鵲對祖國的醫學還有哪些貢獻,請看下一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診病聖手(1)診病聖手(2)診病聖手(3)診病聖手(4)診病聖手(5)扁鵲之謎(1)
扁鵲之謎(2)扁鵲之謎(3)扁鵲之謎(4)附錄(1)神醫傳奇(1)神醫傳奇(2)
神醫傳奇(3)神醫傳奇(4)華佗之死(1)華佗之死(2)華佗之死(3)華佗之死(4)
附錄醫聖之路(1)醫聖之路(2)醫聖之路(3)醫聖之路(4)醫聖之路(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