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序論(1)
李裏 Li Li
《論語》是我國儒傢經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為了使大傢對經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講《論語》之前,先談談何為經典。《說文解字》講:“經,織也。”註解《說文解字》的清代大學者段玉裁講,“經”就是織布的縱絲,大傢看“經”字左邊一個絞絲旁,象徵繩子的形狀,右邊的“”表示繩子的質地,因為古代人用樹皮、樹莖搓成繩子,所以“經”的本意就是絲綫、繩子一類的東西。那麽“經”又是怎麽引申為“經典”的呢?中國古代在紙張沒有發明之前,書籍都是刻在竹簡上。竹簡本身是一塊一塊的,要把它們連在一起成為一部完整的書,就必須在每一塊竹簡之間穿上繩子。每一塊竹簡都有繩子經過,所以“經”就引申為經過的意思。又因為每部竹簡做的書都有繩子經過,“經”又引申為書。先秦的書都可以稱經。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時衹有儒傢聖人修訂的書才能稱經,經就成為官方認定的具權威性的書。這以後“經”由一般意義的書發展為具有權威性的經典著作。經典的權威性除了官方的認定,更主要的還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價值。經典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廣度與永恆性上。深度指經典有認識社會人生、把握宇宙規律的深刻性;廣度指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能在經典中找到答案或解决問題的思路;永恆性是指經典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通俗地說,就是經典能夠超越時間、空間長期存在,而不是流行三年五年,暢銷某地某區。任何時代的人,任何地域的人讀了經典都會覺得有價值。春秋時候的人讀了覺得好,唐代的人讀了覺得好,今天的人讀了覺得好,未來的人讀了覺得好,這就是超越時間;四川人讀了說好,河南人讀了說好,中國人讀了說好,美國人讀了說好,亞洲人讀了說好,歐洲人讀了說好,這就是超越空間。各個國傢、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比如西方的《聖經》,印度的佛經,我們中國的四書五經,等等。這些經典憑藉自身的價值,並藉助政治或宗教的力量影響着本民族乃至更多的民族、更廣的區域。經典往往承載着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决定着一個民族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一個民族,就必須從這個民族的經典入手。因此,要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理解中國文化,重建民族精神,發掘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與未來世界的意義,就必須認真審視影響了我們中華民族兩千餘年的儒傢經典。但是儒傢經典捲帙浩繁、內容龐雜,從漢朝到宋朝被官方逐漸認定的就有十三部,稱為十三經,再加上歷朝歷代的讀書人對十三經的註解,使這類書更是浩如煙海。即使古人皓首窮經也難以盡觀,生活節奏加快、信息爆炸時代的今人,自然更不可能一一解讀。所以必須從中選出最能代表儒傢思想,並且對我們當代人的現實人生最有幫助的經典來讀。
那什麽叫“儒”呢?“儒”字一個單人旁,旁邊一個“需”,馮友蘭先生說,“儒”就是人所需要的,與需要的人。人們需要什麽呢?人們需要生活在地球上,人們需要群居、生活,人們需要心情愉快,儒傢思想就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這就是人們所需要的。而對人們所需要的,儒傢學派的人都懂,所以儒傢學派的人就成了人們所需要的人。儒傢興起很早,《說文解字》講:“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指性格柔和而有學問的人。鬍適之先生講,這種人實際就是商朝的沒落貴族,他們雖然喪失了爵位,但精通古代典籍學問,遂以教授古代文化為生,所以“儒”就是最早的教師,教師則是人們需要的人。而真正將儒傢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一個學派的是孔子。孔子創立儒傢學派後,纔在繼承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了人們所需要的儒傢思想。儒傢與諸子百傢最大的不同就是,諸子百傢都衹是思想傢,而儒傢既是思想傢,又是精通歷代文化的學者,這也是儒傢為什麽能從諸子百傢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中華文化正統的重要原因。而對我們當代人最有用,又最能集中展現儒傢思想的經典莫過於《論語》。在解讀《論語》前我們必須對《論語》中記載的主角、儒傢哲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孔子是中國文化中承上啓下的最重要的一個聖人。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裏講到中國的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他說在孔子以前,堯把道傳給了舜,舜傳給了禹,禹傳給了商湯,商湯傳給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武王傳給了周公,周公傳給了孔子,孔子傳給了孟軻,孟軻死後不得再傳。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上古兩千年的文化,賴孔子以傳,近古兩千年的文化,賴孔子以開。上是傳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聖人之道,所以孟子說“夫子之學,集大成者也”。孔子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他的學問集歷代聖王學問之大成,他修訂的儒經也是歷代聖王集體智慧的結晶。諸子百傢各有智慧,但都是個人的智慧,儒傢的智慧則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下是開啓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與長治久安。孔子在繼承了歷代聖王思想的基礎上又創立了以人為本的仁愛思想。這思想在以後的中國文化中産生了巨大影響並至今閃爍着璀璨的光芒。孔子建立的儒傢文化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礎,所以孔子是我們中華文化人格化的象徵。中華文化若用一個人來代表,那就是孔子。以前我國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縣都有孔廟,就是文廟。每一處孔廟裏面都有一塊匾,上書“斯文在茲”。“斯”作代詞,當“這”講,“茲”也表示這裏,意思是這個文就在這裏,孔子在這裏,中國文化就在這裏,孔子就是文的代表。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說如果老天爺不生下孔子的話,萬古都像長夜一般。孔子在黑暗的長夜裏為中國人指引了光明,這就是孔子的偉大。孔子是中國文化人格化的象徵,孔子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所以從前中國人供奉孔子,每年都要三次祭孔,一次在孔子的生日八月二十七日,另外兩次分別在每年二月、十月。孔子的生平主要記錄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傢》裏面。孔子名丘。據說孔子出生的時候,頭的正中有一個肉球,看起來像一個土丘一樣,因而取名孔丘。但根據《史記》的說法,孔子是“圩頂”,頭頂中央下陷,四周突起,如同山丘,故名丘。不過我們看歷代的孔聖人的圖像,都是頭頂突出如山丘。聖人一般天生有奇異之相。老子出生的時候沒有耳郭,所以老子的名字叫老聃,聃就是耳郭的意思。傳說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海潮音,作獅子吼。所以聖人出生都與常人不一樣。孔子,字仲尼。古人取字的時候常常把這個人在傢裏的排行取進去,古人按伯、仲、叔、季排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孔子排行老二,故有一仲字。而孔子的家乡山東麯阜有座山叫尼山,古人取字的時候通常把家乡地名也嵌在裏面,所以孔子字仲尼。在有的古書裏,對孔子不稱孔子也不稱孔丘,而說仲尼,或者說尼父、尼山,都是指的孔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