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茶味人生:一心一意來奉茶 》
第5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5)
程然 Cheng Ran
甘地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實,鞣酸對人體也是有利有弊,做成軟膏,可治褥瘡;而如果過量使用或使用不當,也有可能造成吸收中毒。有意思的是,甘地在提到茶、咖啡和可可的時候,有一句話更說出了問題的癥結——我曾經因為沒有節制地飲用這三種飲料而患病,放棄它們後我毫發未損。
沒有節制地飲用,超過了一個合理的度,那麽,利與害便發生了轉化。
這讓我想起很多。
曼陀羅花,美麗而神秘。有人愛她,覺得她有靈性的美。在西方的宗教裏,她是通靈的花;在佛經中,佛開始講法,天雨曼陀羅;在華佗的麻醉劑裏,她是配料,減緩手術病痛,亦是功臣。但如果過量,她即是毒藥,令人致命。
瑜伽,令肢體的開合達到極限,挑戰多年來倦怠而沉睡的身姿。但也有愛美心切的女子,因為鍛煉的強度超過了承受範圍,而受到視網膜脫落、出血,甚至骨折的教訓。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苦行六年。六年裏他幾乎摒棄了所有常人的享受,苦行到極緻時,他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然而他體驗的苦卻並未給他帶來徹底的覺悟。在奄奄一息之際,莫要說覺悟,連生存都成了岌岌可危的事情。危急關頭他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恢復了體力。然後在菩提樹下端坐,終於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如同放逸是修道的大忌一樣,苦執也是修道的障礙。依靠食物但不貪戀食物,修行但不死於修行,以舟渡河而不過河之後負舟前行。佛陀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用,巧用,善用,而不耽於用,那麽纔會物盡其用。
喝茶亦是如此。喝出胃病的人,可是因為空腹飲茶?可是因為飯後立即泡茶來喝?空腹會茶醉,飯後飲茶會衝淡胃液,影響消化;而胃寒的人喝了性寒的茶,又怎能無恙?
還有隔夜的茶,如同餿了的飯,能因為可惜而損害身體麽?
又如咽喉發炎的人,卻還把茶當解毒的藥,殊不知茶也是刺激喉嚨的罪魁之一。
而那本就失眠,神經衰弱的人,還要茶做什麽?不如一杯溫熱的奶,來得安詳。
如果喝茶,未得意趣,不循其理,不知其法,衹是囫圇吞棗,邯鄲學步,那不過就是牛馬飲,乃不解人間愁痛的一介莽漢罷了。
在這世間,萬物都是假藉物,一可推三,三可及衆。茶,正是我們人生法典裏的絶佳假說,它之於渴者,是為甘露;之於溺者,是為水厄。
而那些我們一貫標為有毒的衆物,卻枉擔了駡名,若取之有道,它們都能適得其用。遙想父親年輕時曾患有痼疾,遍訪名醫而不愈,後來在蘭州遇到了一位年邁的老中醫,給他開了方子,那方子的藥引竟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和蟾蜍!拿到藥方,無人不驚駭。但命懸一綫,衹能以毒攻毒。然而就是這令人駭然的苦藥,救了父親。
再看那緻神農於死地的斷腸草,含劇毒,人若誤用,不能及時醫治,很容易喪生;但也正是這個所謂的斷腸草,外用,卻能治療濕疹和癰腫等頑疾。
解毒的茶和斷腸的草在翻雲覆雨的戲臺上換了行頭。再看,誰是那解毒的?誰又是那斷腸的?是風月寶鑒裏娉婷含笑的紅顔?還是那面鏡子背後令人怖畏的白骨?萬花筒轉啊轉,那繁花的排列沒有恆常固定的相!
我們假藉一切,無論凡人生活,無論心意暫住,都是為了窺破面具,領略真味,若不能如此,方外人跳將成當事人,尚未發現去路,已開始了迷走,那麽,法身墮落成凡胎,慧眼近視成人目,便真真可惜了這大千世界背後隱匿的華藏奧妙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1) | 第2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2) | 第3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3) | 第4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4) | 第5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5) | 第6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 | 第7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2) | 第8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3) | 第9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4) | 第10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5) | 第11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6) | 第12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7) | 第13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8) | 第14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9) | 第15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0) | 第16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1) | 第17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2) | 第18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3) | 第19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1) | 第20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2) | 第21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3) | 第22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4) | 第23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5) | 第24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6)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