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金代中都(1)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中国古都北京 金代中都(1)
  正當遼朝統治衰落的時候,中國東北部女真族首領完顔阿骨打,在金收國元年(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北部的金朝和南部的宋朝,結成同盟,聯合攻遼。宣和四年(1122年),金攻遼,奪取燕京。金嚮宋索取大量錢米作代價,將燕京移交給宋。宋改燕京為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遼。同年十二月(1126年1月),金軍南下攻宋,占領了燕山府。第二年,北宋亡,形成南宋和金兩個並存的政權。南宋初年,金統治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並圖繼續南進。
  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到燕京巡視,舉行祀孔典禮,在燕京駐留近一年,爾後回到上京。金皇統元年即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秦檜使萬俟誣嶽飛,並罷其樞密副使。宋遣使至金議和。宋金和議成,以淮水為界,並以歲幣銀25萬兩、絹25萬匹與金,因在紹興年間簽訂的和議,所以史稱“紹興和議”。和議成,嶽飛被害於臨安(今杭州)大理寺獄。嶽飛已死,和議既成,金要將都城南遷至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帝完顔亮下令遷都,並擴建燕京城,修建皇城、宮城。貞元元年(1153年),金帝完顔亮從上京遷都燕京。他以燕為先秦列國之名,不應當做京師名號,遂改稱聖都,又改為中都。同時,改中都所在地的析津府為永安府。次年,又改永安府為大興府。從此,中都成為北中國的政治中心。
  金襲遼製,設置五京—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市阿城區)、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大定府(今河北大名)、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和中都大興府(今北京)。燕京位於諸京之中,故稱中都。金帝完顔亮正式遷都燕京後,下令將上京的舊宮城、宮殿和貴族府第平毀,以示永不北遷之决心。
  金以燕京為都城,標志着北京正式成為皇都,並成為北中國的政治中心。這是北京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轉折點,即北京由方國都邑、北方重鎮、三燕臨時都城而成為正式皇都的轉折點。
  金的中都,是仿照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規製,就遼南京城改建而成的。中都城分為大城、皇城和宮城三重。大城除北城墻未動外,其餘的三面城墻,都比遼南京城墻有所拓展,為使宮城居於中央地區,西、南二面外擴較多。大城略呈方形,周長約33裏,城墻高約12米,有敵樓910座,挖壕塹三層。大城的四隅:東南城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南,東北城角在今宣武門內翠花街,西北城角在今軍事博物館南黃亭子,西南城角在今豐臺區鳳凰嘴村。大城有13座城門:東為施仁、宣曜、陽春,南為景風、豐宜、端禮,西為麗澤、顥華、彰義,北為會城、通玄、崇智、光泰。南城正中的豐宜門和北城的通玄門遙遙相對,縱貫全城南北中軸綫的兩端。在修中都城時,由張浩主持、盧彥倫經劃、蘇保衡分督,役民80萬、夫40萬,工程宏巨,工期急促。築城墻時,要用城南數十裏外涿州的黃土,每人持一筐,一字兒排開,從涿州到中都,空筐傳出,實筐傳入,互相交遞,苦役衆夫。中都13門外,夾道雙行植柳,各百裏,甚規整。新建成的中都城,規劃嚴整,佈局有序,宮殿宏麗,環境幽美,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美輪美奐的皇都。
  皇城在大城的中央偏西。皇城的城墻周長約9裏,有四門:東為宣華門,南為宣陽門,西為玉華門,北為拱辰門。宣陽門的南面正對着豐宜門。宣陽門內,東為文樓(鐘樓),西為武樓(鼓樓),中為寬廣的禦道,禦道兩旁植柳,北端接宮城。南門之內,左有太廟,右有衙署,都是仿照汴京安排的。
  宮城在皇城內居中偏東,其前東、西有廊,各200餘間,分為三節,每節一門。接近宮城東西,各有廊百餘間,為尚書省等衙署。宮城正門為應天門,門11間,門樓高約24米。門內有日精門與月華門。入內,過大安門,為大安殿,是為金帝舉行大典的殿堂。接着是仁政門,旁為朵殿,殿上建高樓。仁政門內為仁政殿,是金帝聽政之所。再後為昭明宮和隆徽宮,則是金帝、後的寢居之所。宮城內有36殿,樓閣倍之。宮城內的西南部,有禦園魚藻池,為金帝與後妃遊之所。宮城以東華與西華名其東、西兩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