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古董 》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
秦兵馬俑(1)
馬未都 Ma Weidou
秦兵馬俑屬於灰陶。和紅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磚蓋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藝,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對都比紅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磚比紅磚貴。多了哪道工藝呢?這種工藝是在它燒製的最後階段,潑水悶製,所以使陶器變得更加堅硬。兵馬俑都用灰陶燒製,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以今天的工藝燒造這麽大型的兵馬俑,都還有一定的難度。
俑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俑是人殉制度的一個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制度,一般都是幾個人到100人之間,記載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這個俑代替人殉制度,以做成人樣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進步。但當時這個制度出現後,在社會上還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講過,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這個俑的人,該沒有後代吧?有點兒說斷子絶孫的意思。孔子就很憤恨這件事,認為用和人一樣的俑殉葬,也是不對的。
但是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厭惡而停止前進的腳步,它依然會嚮前發展。兵馬俑,說起來也是一種人殉制度,像秦始皇這樣偉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後要有這樣的陵寢,有這樣一支陪葬的隊伍,表明他生前的強盛。我們今天挖出來並展出的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還有多少,現在不是很清楚,還有很多沒出土。試想,如果當時是用人殉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這麽多人一起下葬嗎?要陪着一個皇帝死亡嗎?想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慄。
秦代的兵馬俑,兵俑以及馬俑,大小都與實物一樣。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幾乎一致。衹有秦代做了這樣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馬俑。而秦代之前的戰國也有俑,後來的西漢、東漢都有俑,但一般情況下,俑都比較小,東漢最大的俑大概衹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當時的管理沒有現在這麽嚴。我去陝西時,碰到過偵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裏偷了個兵馬俑的將軍頭去賣,最後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馬俑到目前為止,有大量仿製品,但是真的兵馬俑市場上沒有流通過一件。國傢管理得非常嚴格,沒有使一件兵馬俑流出挖掘場地,所以說兵馬俑是我國的一個寶藏。
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國傢出去的文物展覽,兵馬俑在美國、英國都展覽過。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兵馬俑覺得特別神奇。這些兵馬俑的面部都非常個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從一個模子裏磕出來,每個俑都是富有個性的個體。所以說,當時的工匠對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極的。我們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麽大的國力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秦兵馬俑的發現本身也是一個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陝西有幾個農民打井,打了好幾天,挖土的時候越挖越硬,也不見水。後來挖出來陶器的殘片、箭鏃等很多東西,正好一個人路過,他多少見過一些世面,就說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這件事上報了。偶然的一個上報,導致兵馬俑的發現,並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現在我們去陝西兵馬俑博物館看展覽,有很多老頭兒在那兒給你簽名,說是他發現的。當時有案可查的發現者有5個人,現在估計不止15個人在那兒簽名,都說是他發現的,大傢覺得這是一樂兒。是不是他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民族有這樣的寶藏,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榮幸啊!我們看到了古人都沒見過的東西。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曾發現過兵馬俑。當時也是打井,打出過俑。那時候的認知能力特別低,挖出一個俑的頭,特別害怕,把它捆起來吊到樹上,曬了好幾天,曬完以後再卸下來打碎深埋。當時的人非常迷信,覺得不吉利。這在民國初年有記載。
當時沒有知識,後來有了相關的知識,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還在為國傢創造很多利益,每年幾百萬人參觀兵馬俑博物館,據統計,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國傢的首腦都參觀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甘肅彩陶 | 秦磚漢瓦 | 文物的證據—馬鐙 | 秦兵馬俑(1) | 秦始皇的貢獻 | 漢俑 | 市場上的陶俑 | 釉陶 | 唐三彩 | 唐人愛馬 | 唐三彩馬 | 陶與瓷的區別 | 瓷器的優勢 | 原始青瓷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動物造型流行 | 虎子 | 唐朝盛世 | 南青北白 | 南青—越窯 | 北白—邢窯 | 長沙窯 魯山花瓷 | 法門寺秘色瓷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