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男女   》 第5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4)      Hou Hongbin

  但今天的更多意见仍然是遵照官修文学史的说辞,认为这样就把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上升到了反封建的主题,是巨大的进步。例如当代学者孙逊在《董西厢和王西厢》一书里就说:"《王西厢》主题的深化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加强封建礼教统治者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实现的。"
  是也,非也?
  其实,"董西厢"把悲剧的内在原因外化了,把一个基于人性弱点的悲剧向社会推诿责任。从主题而言,并不能说他把主题深化了。但是,我向来反对题材决定论:不存在某一个题材一定是高级的,某个题材一定是庸俗的界定,关键是看如何写。"董西厢"的故事不见得比元稹的《莺莺传》更深刻,但是,经他妙笔生花之后,新的张生与新的崔莺莺显然更为鲜艳动人。
  在形式上,董解元灵活运用了各种宫调改编元稹小说《莺莺传》,增补了许多情节,包括佛殿初见、月下联吟、张生斗道场、兵围普救寺、许亲错会意、张生求婚被拒、挑琴、莺莺掷简、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拷红、许亲、送别、惊梦、婚变、出走、团圆等。这些情节,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更令这个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情节如严密咬合的齿轮,人物性格也因此能够立起来了。
  此外,"董西厢"的语言非常好,精巧、玲珑。如写张生思念莺莺:"待不寻思,怎奈心肠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只一个"天"字就有三层转折,让张生的相思一层比一层递进,一层比一层缠绵。又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珰珰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还有如:"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的奇花红间紫,垂柳已成丝。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色彩斑斓,宛若观其景、听其声,虽然艳丽,却脱俗。虽然雅致,但弹词是俗文学,作者也时时爱以口语入曲,生动之处,几位人物似乎都在纸面儿呼吸。
  整本"董西厢",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丽词警句。
  题材决定论或主题先行是靠不住的。正剧结尾的《西厢记》和《牡丹亭》,就远比悲剧的南戏《张协状元》或《王魁负心》要杰出得多。
  在"董西厢"之后,王实甫的《西厢记》终于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3、"王西厢":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可惜因为戏曲小说的作者地位低下,他的生平资料记载很少,只在元人锺嗣成编的《录鬼簿》里谈到他"名德信,大都(即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十四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是他的代表作。这出戏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叫好又叫座。后来贾仲明续编《录鬼簿》里,写了一首追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目录第2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1)
第3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2)第4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3)
第5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4)第6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5)
第7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6)第8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7)
第9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1)第10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2)
第11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3)第12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4)
第13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5)第14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6)
第15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7)第16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8)
第17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1)第18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2)
第19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3)第20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4)
第21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5)第22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6)
第23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7)第24节: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