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裏的世情男女   》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      侯虹斌 Hou Hongbin

  但今天的更多意見仍然是遵照官修文學史的說辭,認為這樣就把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上升到了反封建的主題,是巨大的進步。例如當代學者孫遜在《董西廂和王西廂》一書裏就說:"《王西廂》主題的深化和提高,主要是通過加強封建禮教統治者和叛逆者之間的矛盾衝突而實現的。"
  是也,非也?
  其實,"董西廂"把悲劇的內在原因外化了,把一個基於人性弱點的悲劇嚮社會推諉責任。從主題而言,並不能說他把主題深化了。但是,我嚮來反對題材决定論:不存在某一個題材一定是高級的,某個題材一定是庸俗的界定,關鍵是看如何寫。"董西廂"的故事不見得比元稹的《鶯鶯傳》更深刻,但是,經他妙筆生花之後,新的張生與新的崔鶯鶯顯然更為鮮豔動人。
  在形式上,董解元靈活運用了各種宮調改編元稹小說《鶯鶯傳》,增補了許多情節,包括佛殿初見、月下聯吟、張生鬥道場、兵圍普救寺、許親錯會意、張生求婚被拒、挑琴、鶯鶯擲簡、張生害相思、鶯鶯問病、拷紅、許親、送別、驚夢、婚變、出走、團圓等。這些情節,不僅豐富和充實了作品的內容,更令這個故事的發展合乎邏輯,情節如嚴密咬合的齒輪,人物性格也因此能夠立起來了。
  此外,"董西廂"的語言非常好,精巧、玲瓏。如寫張生思念鶯鶯:"待不尋思,怎奈心腸軟,告天,天不應,奈何天。"衹一個"天"字就有三層轉折,讓張生的相思一層比一層遞進,一層比一層纏綿。又如:"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璫璫地昏鐘兒打,鐘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還有如:"過雨櫻桃血滿枝,弄色的奇花紅間紫,垂柳已成絲。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色彩斑斕,宛若觀其景、聽其聲,雖然豔麗,卻脫俗。雖然雅緻,但彈詞是俗文學,作者也時時愛以口語入麯,生動之處,幾位人物似乎都在紙面兒呼吸。
  整本"董西廂",就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麗詞警句。
  題材决定論或主題先行是靠不住的。正劇結尾的《西廂記》和《牡丹亭》,就遠比悲劇的南戲《張協狀元》或《王魁負心》要傑出得多。
  在"董西廂"之後,王實甫的《西廂記》終於水到渠成地出現了。
  3、"王西廂":天下奪魁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傢,可惜因為戲麯小說的作者地位低下,他的生平資料記載很少,衹在元人鍾嗣成編的《錄鬼簿》裏談到他"名德信,大都(即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十四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是他的代表作。這出戲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叫好又叫座。後來賈仲明續編《錄鬼簿》裏,寫了一首追吊王實甫的《凌波仙》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第2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1)
第3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2)第4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3)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第6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5)
第7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6)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第10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2)
第11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3)第12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4)
第13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5)第14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6)
第15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7)第16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8)
第17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1)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第19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3)第20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4)
第21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5)第22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6)
第23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7)第24節: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