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各自的朝聖路   》 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9973精神生活的哲學〖1〗一奧伊肯(RudolfEucken,1846-1926)是一位活躍於前一個世紀之交的德國哲學家,生命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1908)這本小册子裏,他對自己所建立的精神生活的哲學做了通俗扼要的解說。早在1920年,這本書已有上海中華書局印行的余家菊的譯本。現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又出版了萬以的譯本。奧伊肯的文風雖不艱澀卻略嫌枯燥,讀時不由得奇怪他何以能夠獲得1908年的諾貝爾文學奬。從他和柏格森的獲奬,倒是可以遙想當年生命哲學的風行。今日又臨世紀之交,生命哲學早已偃旗息鼓,但我覺得奧伊肯對精神生活問題的思考並沒有過時。
  奧伊肯和尼采是同時代人,他比尼采晚出生兩年,一度還同在巴塞爾大學任教,不過他比尼采多活了許多年。他們所面對的和所想救治的是相同的時代疾患,即在基督教信仰崩潰和物質主義盛行背景下的生活意義的喪失。他們也都試圖通過高揚人的精神性的內在生命力,來為人類尋找一條擺脫睏境的出路。他們的區別也許在於對這種內在生命力的根源的哲學解釋,尼采歸結為權力意志,奧伊肯則訴諸某種宇宙生命,對於傳統形而上學的叛離有着程度上的不同。
  處在自己的時代,奧伊肯最感憂慮的是物質成果與心靈要求之間的尖銳矛盾。他指出,人們過分專一地投身於勞作,其結果會使我們贏得了世界卻失去了心靈。"現實主義文化"一方面衹關心生活的外部狀態,忽視內心生活,另一方面又把人封閉在狹隘的世俗範圍內,與廣阔的宇宙生活相隔絶,從而使現代人陷入了"社會生存情緒激奮而精神貧乏的瘋狂漩渦"。然而,奧伊肯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既不像叔本華那樣得出了厭世的結論,也不像尼采那樣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超人"身上。他預言解决的希望就在現代人身上,其根據是:在精神的問題上,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後都有着一種肯定和追求。"人的缺陷感本身豈不正是人的偉大的一個證明?"我們普遍對生活意義之缺失感到睏惑和不安,這個事實恰好證明了在我們的本性深處有一種尋求意義的內在衝動。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令我們滿足,那就必定是由於我們的生活具有從直接環境所無法達到的深度。因此,現代人的不安超出了以往時代,反倒表明了現代人對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
  奧伊肯所要解决的問題是:如何為現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義?他的解决方法並非直接告訴我們這一意義在何處,而是追問我們為何會感到失落。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時代更加豐裕的物質,卻仍然感到失落,那就證明我們身上有着一種東西,它獨立於我們的身體及其外在的活動,是它在尋求、體驗和評價生活的意義,也是它在感到失落或者充實。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內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靈魂。
  在我們身上存在着一種內在的獨立的精神生命,這是奧伊肯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他對生活意義問題的全部解决都建立在這個論點的基礎之上。既然這種內在的精神生命是獨立於我們的外在生活的,不能用我們的外在生活來解釋它,那麽,它就必定別有來源。奧伊肯的解釋是,它來自宇宙的精神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上的顯現。所以,它既是內在的,是"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生活最內在的本質",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因此,我們內在的精神生活是人和世界相統一的基礎,是人性和世界本質的同時實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第8節:孤獨的價值1第9節:孤獨的價值2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第13節:守望的角度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第17節:名人和明星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第20節:讀書的癖好3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