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名城名鎮名村 》
第5節: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何躍青 He Yueqing
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南京,江蘇省省會,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地處我國東西水運大動脈長江與南北陸運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交匯點,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境內綿亙着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竜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踞,故有“鐘山竜蟠,石城虎踞”之說。萬裏長江自西嚮南滾滾而來,折嚮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依偎東西山水之間,氣勢雄渾而景色秀美。
歷史沿革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築城,史稱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
公元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礎修築了石頭城。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 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它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東晉以來,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做了生動的描述:“千裏鶯啼緑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表面繁榮局面。
到隋唐時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到唐末五代十國期間的南唐,金陵再次被作為國都,恢復了昔日東南重鎮的地位。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下令以應天府為“南京”,南京的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1378年改南京為京師,明初建都南京,歷洪武、建文、永樂三帝。
1853年3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太平軍進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兩江總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為“天朝宮殿”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期間,曾經在此頒布了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天朝田畝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孫中山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了整個南京城。日軍一進入南京,就開始了滅絶人寰的大屠殺。我無辜同胞慘遭殺害達30萬人以上。這就是著名的“南京大屠殺”。
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以後,百萬雄師,在千裏長江分三路渡江作戰,解放了南京,從此,南京這座世界聞名的文化古城獲得了新生。捷報傳到北平,毛澤東寫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不朽詩篇: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竜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名勝古跡
南京還是一個古老的園林化城市,自然山水奇勝,歷史文物雅緻,遊之如夢。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幽然傾訴;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竜”般延續着千年的守衛;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刻寫着它的年輪。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築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嚴,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𠔌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築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臺等,引人遐思無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文化古城——北京 | 第3節:三都之地——重慶 | 第4節:關外紫禁城——遼寧瀋陽 | 第5節: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 第6節:九朝古都——河南洛陽 | 第7節: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陽 | 第8節:北宋都城“東京”——河南開封 | 第9節:湯在此建商國——河南商丘 | 第10節:中華文明的搖籃——陝西西安 | 第11節:秦國都城——陝西鹹陽 | 第12節:臨海城市——天津 | 第13節:典故之城——河北邯鄲 | 第14節:世界文明藝術寶庫——大同 | 第15節:現存完整的明清縣城——平遙 | 第16節:晉國三城——山西新絳 | 第17節:陰山南麓的青城——呼和浩特 | 第18節:紅山文化故鄉——內蒙古赤峰 | 第19節:劉邦的故鄉——江蘇徐州 | 第20節:名人之鄉——江蘇淮安 | 第21節:水鄉古城——浙江紹興 | 第22節: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寧波 | 第23節:福地寶城“三山”——福州 | 第24節:“海上絲綢之路”——泉州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