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   》 宋代的诗      佚名 Yi Ming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
   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一位专家说:“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缪钺《论宋诗》)这是比较允当的评价。
   1、北宋诗歌
   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在皇帝的秘阁(藏书处)编书,经常写诗唱和,后来编成《西昆酬唱集》(传说神仙所住的西方昆仑山上有座藏书楼,故用“西昆”比喻皇帝的秘阁)。他们刻意模仿晚唐诗人李商隐,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典故,诗歌内容浮泛空虚,造成很坏的诗风。由于这些人社会地位高,故影响很大。
   在“西昆体”盛行时期,没有受其影响并有自己独特创造的诗人是王禹偁〔chēng称〕、梅尧臣和苏舜钦。王禹偁受白居易的影响,关心民生疾苦,感情真挚,诗风流畅自然。且读他的一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野兴”,就是久住城市之后,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那种开朗、清新的感受。颔联是名句:沟壑中的草木在晚风中发出那种特有的声响,仿佛在倾诉着什么,座座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中默然伫立,仿佛在冥想着什么。这一联就是所谓的“诗眼”,对仗工稳,妥贴自然,表达出人们感受过而又未说出的那种感觉,令人不禁称妙。棠梨叶落,荞麦花开,村头的桥,原野的树,这一切和作者家乡的景象又多么相似呵!于是勾起他一股浓郁的乡思,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不尽的联想。这首诗是在真情实感的催动下写出来的,是创作,不是编造,因而真切感人。
   苏舜钦也是宋初有成就的诗人。他作过两任地方官,曾因直言敢谏一度被削职为民。他的诗劲健有力又平易近人,受到欧阳修的高度称赞。可惜由于宦途多舛,只活了40多岁便死了。他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传诵最广: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晴朗的田野好看,阴天的原野同样美好。坐着小船沿淮河航行,在幽暗的氛围中突然发现岸上一树明丽的鲜花,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傍晚停泊在古庙旁边,诗人躲在船篷下看满川风雨大作,河中波起浪涌,又是多么富有生气。全诗由静写到动,表现出大自然的一派生机,也描绘出诗人细腻的感受。这首诗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相似,但绝非抄袭,而是创造,也许比韦诗还要好。
   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都是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的诗古朴淡雅又刻画入微。他的夫人谢氏死后,他深情地写了几首《悼亡》诗,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由于悲伤过度,每次出门都精神恍惚如在梦中,见人勉强寒喧更增痛苦。回到家中无人共语,在无眠的寂寞中觉察到孤萤透窗而入,一雁掠空而飞。世间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全付精神在其中消磨殆荆全诗情景融合无间,把失偶的悲凉完全喻示出来。他的一些描绘民生疾苦的诗更有价值,与杜甫有相一致之处。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一代文坛领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创作,矫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边患最严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时常侵扰,两朝边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欧阳修的《边户》诗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唬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骚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公元1004年,辽、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战,宋胜辽败,可是宋真宗在战胜的条件下和辽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输币纳贡。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政策。战争虽然暂时避免了,可是边界居民的苦难并未解除,要同时向南北两个政权缴纳租赋,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网捕鱼。全诗明白晓畅,有坚实的内容和可贵的思想。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稍后于欧阳修的重要诗人是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大政治家,在宋神宗时实行过变法,晚年隐居江宁(今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是著名诗人。他的绝句最为有名,情感真切,对偶、用字都极为讲究,达到了最高水平。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时的邻居杨德逢的别号。这首诗赞赏了其居所的景致。主人爱整洁,爱自然美,“长扫”、“自栽”又表明其勤快,可见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从窗口向下看,一条白亮的水渠将绿色的秧苗围护起来;抬眼望,南面的两座山峰推开屋门将青翠的山色送到房间中来。仿佛有情的大自然也来助成他居所的美。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同大自然平等和谐的情感。他的五言绝句《梅花》也是名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人特别喜爱梅花,用它来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因而梅花成了诗、画作品常见的题材。常见的梅花有白、红两种,这里咏的是白梅。它和白雪同色,以其特有的芬芳预报春天的消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思歌咏它,表达了对春来的喜悦。王安石的绝句思想新颖,功夫老到,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绝句高手杜牧相提并论。
   北宋时代的诗歌到苏轼、黄庭坚出现之后,才达到高峰。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又是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在上述任何方面都是佼佼者,是个全面的文学艺术天才。他做过多任地方官,官至礼部尚书。他一生多次被诬陷,遭贬谪,流徙各地,饱尝了宦海浮沉的苦涩滋味。可是他生性旷达乐观,笑着面对生活,在学问和诗文创作上不懈地努力追求,终于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苏轼是个有操守有良心的好官,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做些好事。他的好些诗都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下面这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便是其一: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蚕要吐丝了,麦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连阴天,大雨连绵不止,农夫不能下田,农妇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靠什么度日?诗人替农民心焦。观音菩萨(白衣仙人)本是救苦救难的,可是她却漠然地坐在庙堂里无动于衷。苏东坡博学,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萨能有灵验,故予以讥讽。也有人认为诗人是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尸位素餐不关心民瘼〔mò漠〕的官老爷,这也是可能的。
   有人曾用“清雄”两字概括苏诗的风格。所谓“清”,就是清新自然,所谓“雄”,就是雄健奔放。下面这首《有美堂暴雨》就有一股磅礴的气势: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之上。炸雷起于脚底,可见大雨来势之猛;顽云拨不开,形容乌云铺天盖地无可躲避。雨势使作者联想到仿佛天外来的一股黑风把大海都掀立起来,形成这场从钱塘江(浙江)以东飞临的大雨。荡漾着的西湖犹如倒满的酒杯,水面似乎都已凸起,无数雨点落向水面,像万千鼓锤击鼓催战。最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想起了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据《旧唐书》说,唐明皇想让李白作诗,发现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便让人往他脸上洒清水才使李白清醒过来。苏轼想象:大约老天为了唤醒李白作诗,也采用了唐明皇的办法,不过它就不是用一杯水,而是把海底的水全都倾倒出来,因而形成一场特大暴雨。鲛室,就是海底,传说海底生活着一种鲛人。琼瑰是美好的玉石,在此形容雨水。诗中“顽云”、“黑风”、“飞雨”等处修辞奇特而又准确,加上浪漫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形成了雄放的风格。
   在宋哲宗时代,由于蔡京等政敌的陷害,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被流放到海南岛,直到哲宗死去才遇赦北还。在北归时他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参星和北斗星转移的位置判断夜已近三更,这时连绵的风雨也都骤然停止。天晴月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留下,天空和大海都现出本来澄明清澈的面目。这两联是写景,其中也寓有政局已清明,他自己的磨难已终止之意。下两联是议论。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他的主张不得实行,那就乘木筏飘洋过海去隐居起来。《庄子》里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说法,即黄帝曾在洞庭湖畔演奏过《咸池》乐曲。苏东坡诗里说,自己想效法孔子飘洋过海去隐遁的想法落了空,但是却听到了犹如《咸池》之乐的大海雄壮的涛声,也算是一种收获了。自己被流放到蛮荒的海南,吃尽苦头,但却观赏了一生从未见过的自然美景,领略了淳朴美好的海南风情,因此吃再大的苦,甚至多次濒临死亡的危险,都无悔无怨。苏东坡这种旷达的襟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多见,很可爱。
   苏东坡还有许多活泼精巧耐人寻味的小诗广被传诵,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乃是杭州景致。一场急雨,来得猛,走得快,一阵过后依然是亮瓦晴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句活泼生动,恰到好处,全诗把雨前雨后的景象描绘殆荆又如诗人被贬黄州时写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诗人在黄州居住的地名,后来他以此作号。这首诗是写他一个人月夜散步的感受。雨过天晴,月光如水,为生活奔波的人都已散尽,把美好的月夜留给了“野人”(作者当时有职无权,逍遥散淡,故自称“野人”)。“荦确”指凸凹不平的石头。诗人孤独,苦闷,但他仍在观赏自然之美,享受清静之乐,连拄杖碰击石头的铿然一响,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读了这首诗,人们可能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崎岖以及人应取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同样应该享受生活,这正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苏东坡还有一些这类小诗,通常被称为理趣诗,如大家都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还有《琴诗》等。在诗中讲道理,或者说在诗中透露出一些哲理,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也是苏东坡诗的一个特点。
   有人把苏轼比作宋代的李白,有一定道理。李白和苏轼当然不同,但有共性,就是都具备一种浓厚的浪漫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个“放”字。不同的是,李白是“狂放”,苏轼是“奔放”。“奔放”,其中蕴含着某种理性,所以更令人感到亲切。
   如同把苏轼比作李白一样,还有人把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比作杜甫。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最后在贫病中死于今广西宜山县。他敬仰杜甫,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化用古人诗文入诗,叫做“点铁成金”。很多诗人受其影响,形成一个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就被称作“江西诗派”。诗歌如一切艺术一样,贵在创新,因此黄庭坚的主张是不足取的。但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才气很大,其诗歌有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瘦硬”风格,即追求骨力劲健,不求肌体丰腴。我们试读他写给好友的一首《寄黄几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本此,以求“无一字无来处”。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10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彼此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官清廉,家徒四壁。《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黄诗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句是说,想象你10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鸣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黄诗除艰涩难读的一类之外,还有一些明白如话的小诗,如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题名是《鄂州南楼书事四首》,这是其一。鄂州治所在今武汉,那里夏季是“大火炉”。远处有山光水色,近前有十里荷花,在寂静无人的清风明月之夜到这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是一大快事。诗句琅琅上口,轻灵自然,读后令人产生快感。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被苏轼赏识和奖掖的人。他比苏轼小八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极为亲密。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作了许多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差不多的诗。苏轼死后,黄庭坚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称赞他: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轼是被其政敌流放的,他们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苏轼处之泰然,仍然作和陶诗明志和自慰。黄庭坚说苏东坡和陶渊明两人平生境遇并不一样,但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人生态度却十分相似,都将名传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一说,其实并不尽然,杜甫和李白的关系,黄庭坚和苏东坡的关系都是反证。黄庭坚还有一首怀念诗友的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是怀念著名诗人陈师道和悼念著名词人秦观的。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官秘书省正字,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生活清贫,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也曾官秘书省正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文思敏捷,常“挥毫万字”,一口气写出。黄庭坚深情地想起他们:不知道穷困的陈师道是否得到温饱?而秦观已于贬所藤州溘然永逝。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生前就已文名远播,然而他也如他的朋友秦观一样被流放,被迫住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城头残破的戍楼里,并在那里凄凉地死去。
   2、南宋诗歌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个中国建立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就是南宋。
   南宋时代的诗虽然仍受着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巨大的兴亡巨变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使南宋时代的诗歌具备了时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其次是以范成大为代表的田园诗。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了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的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海山楼在广州。诗中充溢着浓郁的伤时忧国的感情。楼头的栏杆面海而立,眼前壮阔的景象正好用来象征诗人报效国家的博大襟怀。岸边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随同海潮一并送入诗人眼帘,海山楼四围的春色携带绵绵细雨一并来到楼前。大好河山自然地撩起诗人的爱国之情。半壁山河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的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的悲剧。尽管自己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相像,但情感却又大不相同。杜甫登单父台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君臣相得,国家富强;而自己此刻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的现实,国家民族陷入苦难之中。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是孔子弟子宓子贱当年抚琴的地方。陈与义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牡丹》,意味深长: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是洛阳人。伊、洛即伊水和洛水,洛阳即是洛水之北的意思。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龙钟客,指年老体弱的人。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作者已有10年不见家乡的容颜了。洛阳以盛产牡丹名闻天下,此刻作者在遥远的异乡独自一人默默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独立东风”一句涵着多少意思?粗说,可以说是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的种种预测和憧憬,等等。作者没说出来,读者可作合理的联想,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在南宋有“中兴四大诗人”的说法,这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说的。这四人年龄相仿,且是好友。其中的尤袤留存下来的诗少而且差,所以不被称道,其余三人名气都很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诗开始学黄庭坚,后来改学晚唐诗歌,形成了自己活泼、平易、自然的风格。如他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签是兜鍪〔dōumóu都谋〕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总动员。雨天插秧,雨笠像是战士的头盔,簑衣像是铠甲,尽管这样还是从头到肩胛都湿透了。抢农时,连吃早饭都顾不上了,只管低头干活。未等秧苗侍弄妥贴,又要忙去照料鹅鸭。全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忙”字,然而“苦”字也透露出来,诗人的同情也就不说自明了。这就是“意在言外”。他的小诗《宿灵鹫寺》既是写景又像说理,很有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灵鹫寺在江西广丰县。夜间住在寺里,像是下了一夜大雨,待早晨起来看,才明白根本没有雨,是急湍的山泉扰了诗人一夜。泉水在山里响个不停,流到山下的溪流里就没动静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就知道,诗人描绘得非常贴切。有人说这是一首寓言诗,用泉水比喻读书士子,在野时有许多激昂慷慨的议论,待到当上官就一声不吭了。这么理解也很贴切,作者本意很可能就是双关的。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以善写田园诗闻名后世。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村生活自然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王维一类诗人笔下只写农村的幽静闲适,不写农村的苦楚;在王建一类诗人笔下农民的苦难表达得很充分,但极少有淳朴善良的风俗和生活情趣的描绘。范成大两者都写,凭着爱的感情去写,凭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去写,因此可以说他的田园诗超迈往者,后来也没有人超得过他。我们从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48首)中选出几首欣赏一下: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卖茶。
   夏日的农村很恬静,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菜花田里无声地飞舞,这时突然鸡飞狗叫,有个行商出现在村子里,大家纷纷出来买茶,呼兄唤嫂,携儿抱孙,和小贩讨价还价,小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这是多么好的一幅风俗画!诗人以和农民平等的感情将它写出来,这本身就是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男耕女织是农村的基本劳动内容,男女都要各司其职。幼童整日整年看到的就是这些,所以他们的游戏也是模仿大人劳动。为什么不种麻偏种瓜,因为瓜甜,是农村孩子仅能享到的口福,这里又把儿童的天真心理透露出来,令人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里描绘丰收的景象。粮食就是农民的性命,有希望全家吃上饱饭,累死都心甘情愿。连枷是打稻的用具,打在稻穗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在歌声笑语中他们一直干到天明。上面的三首都是写常年或丰年的景象。为了活着,农民还要经受许多苦涩艰难: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水面亦收租。
   没钱买田或租田的农民就到水里讨生活,种菱角卖钱度日,手指被扎得流血,由于劳累和饥饿,人变得又黑又瘦像个活鬼。可是官府连这样的农民也不放过,水面也要索取赋税。逢到灾年,苦难就更说不尽,下面这首诗真是刻画入骨了:
   黄纸蠲〔juān捐〕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黄纸”指皇帝的诏令,“白纸”指县官的文书。皇帝下诏免除灾民的赋税,可是县官照旧发下文书索租。穿黑衣的公差纷纷下乡催逼农民,这正是他们敲诈勒索的机会。他们对农民说:“我们长官头脑糊涂(冬烘即糊涂),好胡弄,只要你给我足够的买酒钱我就走,不为难你。”“旁午”是纷繁交错的意思,可见索租的皂隶不是一拨,农民要向他们一次次行贿,好酒好肉招待,有多少苦水都得强忍着咽进肚里。
   “中兴四大诗人”成就最高的诗人当属陆游。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在动乱中度过他的童年时代,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成长为一名热诚的爱国志士。中年时代在南郑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直至85岁去世,大半生都在宦海中浮沉。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半壁山河,重建统一的祖国。他一生留下9000多首诗,大多是忧国爱民之作。青年时期他就写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拏”的豪壮诗句。这种信念一贯坚定,老而弥坚,直至他离开人世。我们先读他一首古诗《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向金人屈辱求和之后的第14年(15年是约数),在这期间南宋朝廷一直苟且偷安,引得诗人无比悲愤。权门在歌舞享乐,战马肥死,弓弦朽断也不敢开战。守边将士等到头白也没有为国一战的机会,他们在笛声中抒发的壮烈情怀谁能理解?过去战死沙场的将士的白骨仍暴露野外,无人替他们报仇。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人民就英勇善战,怎能让女真侵略者在这里繁衍子孙?沦陷区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盼望着南宋朝廷来解救他们,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在屈辱地哭泣!公元1178年,陆游从四川回临安路过忠州,凭吊了杜甫当年的故居,写了《新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中原草草失承平,戌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bì庇〕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当年安禄山叛变,中原大乱,唐朝的两京(洛阳和长安)失陷,扈跸(随侍皇帝的)老臣杜甫被迫流寓四川,在万里长江的波涛声中怀念战乱的中原。陆游是借凭吊杜甫来抒发自己和杜甫一样的忧国之情。笔者曾看到成都杜甫草堂里,杜甫塑像两边坐着黄庭坚和陆游,人们认为他们是杜甫的传人。如果说黄庭坚主要是继承了杜甫写诗的艺术技巧,那么陆游主要是继承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也是在从四川东归的途中,陆游又写了一首《楚城》凭吊屈原: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此时距屈原的时代已过去1500多年,时代已经大变,但读者可以联想到还有一点共同处,就是凭吊者和被凭吊者都生活在国家危难之时,都是爱国者,因此陆游才深情地写了这首诗。由屈原到杜甫到陆游,伟大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陆游60岁时写的一首《书愤》很有名: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青时不懂世路艰难,北望中原意气满怀,准备驰骋疆场干一番大事业。他曾经历南宋主战派建造高大战船在瓜州渡口抵御金主完颜亮南侵,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他自己也有过从戎南郑身骑战马亲临大散关前线的经历,使他颇感自豪。然而进军中原终于没能成为事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将檀道济曾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自比。诗人年轻时也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是如今无情的岁月已使他两鬓斑白,抱负落空,只有扼腕叹息了。这时诗人又想起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为北伐中原耗尽毕生心血,“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句),然而他写的《出师表》却流传天下,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和他的功业相比。最后笔锋陡然一转,去颂扬赍志以没的诸葛亮,引发读者许多联想,余韵无穷。
   南宋朝廷是个腐朽无能的朝廷,有志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因而使得陆游常常产生厌倦情绪。他的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就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京城临安官僚们争权夺利,人情淡薄,使诗人产生出一种自怨自艾、无可奈何的心情。春天来了,清晨雨霁,有姑娘沿街叫卖初开的杏花,这样美好风情仍不能使诗人开心。无聊时就练习书法和品茶来消磨时光。晋朝诗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陆游化用其意说,不用担心京城的灰尘染黑干净的衣服(隐喻不要让腐败的世风污染了纯洁的灵魂),清明节前就可赶回可亲可爱的家中去了。陆游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农民父老有着和谐亲爱的关系和感情。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他到农村向穷苦百姓送药治病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淳朴的农民为纪念陆游的活命之恩,很多人都用“陆”字给孩子命名。他在中年时期写的《游山西村》也是写他和农民间的美好感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趁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酒是农民自酿自用的酒,于腊月酿制,故名。豚就是猪。丰收年,农民有酒、有鸡、有猪肉招待陆游。颔联是人们都熟悉的名句,人们在遇到难题突然找到解决办法时,常引用这联诗句,那是引申其义而用之,其本意还是写景。春社是于春天举行的祭祀土神的节日,农民靠土地为生,所以这个节日很隆重,很热闹,他们也借此娱乐自己。农民世代一贯的简朴生活和纯真的感情使诗人留恋不已,很愿意在闲暇时间常去拜访他们。
   陆游是个多情和钟情的人。他与第一个妻子唐琬婚后感情甚笃,因陆母不喜欢唐琬,终于将他们拆散。后来他们在沈园不期而遇,有诗互相赠答,其后不久唐琬就死去了。陆游到晚年还在写诗怀念她: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发生在陆游身上,千载之下仍令我们为之叹惋。
   陆游于1210年逝世。临终前仍作诗嘱咐其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有人称他为“小李白”,有人将他的诗比作杜诗,称之为“诗史”,都说明后人对他评价之高,热爱之深。他的执著一贯的爱国情感,他的才气豪健的艺术风格,在诗史上并不多见。爱国主义是一种永恒的情感,特别是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陆游的诗就更显出其可贵的价值。近代学者梁启超曾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到南宋后期出现过被称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一些诗人,他们是以“江西诗派”反对派的面目出现的。“永嘉四灵”(因其四个成员徐照〔字灵晖〕等名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而得名)诗格不高。“江湖派”中刘克庄、戴复古比较有名,但其总体成就不大,和其前辈不能相比,故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宋朝末年出现了一批爱国诗人,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公元1236一1282年),字履善,自号文山。他先中状元,后任宰相,所以有“状元宰相”之称。宋末大乱中,他义无反顾地起兵领导抗元斗争,历经险难,在1276年被俘。元将张弘范逼降,文天祥出示《过零丁洋》诗,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张弘范知他不可逼,便把他解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劝他给蒙古人做官,仍被他拒绝,囚禁三年后在柴市就义。他死后,人们在他衣带里发现一张纸条,上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尔今尔后,庶几无愧。”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果然其丹心光耀千载历史。我们先读他一首《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这是作者被俘后解往大都途经真州(在今江苏)时写的。山川依旧,故人星散;到处是战乱的痕迹,囚车行进在车尘马足之间。他回顾几年来的经历,觉得朝廷失策,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导致覆亡,天地间都充溢着亡国的愁怨。自己被解往燕山方向,夜已向尽,迎来的是又一个凄凉的早晨。文天祥的不朽之作,当然要首数《正气歌》。诗的开头就气概不凡: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作者从儒家世界观出发,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磅礴的正气,这正气形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地上的高山大川,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永恒的正气的象征。人秉承这种浩然正气才成为人。浩然正气充塞宇宙,无所不在。当天下太平时,正气表现为朝廷政局的和谐;一旦临到危难,人们的高尚气节就表现出来,并在历史上永垂不朽。接着作者罗列出12位历史上表现出浩然正气、视死如归、大节不亏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作者认为自己成为囚徒,关在阴暗的牢房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可是居然什么疾病都染不上,就是因为具备这种浩然正气,凭借巨大的精神力量活了下来。诗的最后,作者写道: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易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把荣辱生死看得像浮云一样无所谓。但忧国忧民之心仍像天空一样没有终极!历史上的贤哲(如孔、孟)已经远隔,历史上的英雄典型已成过去,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永在,在屋檐下展读历史,那种不朽的民族精神仍在照耀着自己,激励自己去成就高尚完美的人格。
   《正气歌》在历史上曾激励过无数有志之士。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正气歌》就成为极好的教材。文天祥的名字总是和“正气”联在一起。文天祥和《正气歌》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汪元量是经历宋朝灭亡的诗人之一。他原本是侍奉谢太后的琴师。宋亡后,他随谢太后和幼主赵 (“显”的古字)一同被俘虏到大都。在大都期间他曾到狱中探视过文天祥。他的一些诗歌记叙了被俘北上的过程。我们试读其中两首: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宋代宫廷里把一夜分为六更,比民间多一更。报更的鼓点已报六更过尽,庭院中照明的火把一直燃烧到天明。当时小皇帝赵 还是幼童,由谢太后(名道清)掌政,故侍臣已写好的降表要由她签名。堂堂大宋皇太后原是至尊至贵的人物,此刻不得不亲笔签名投降,还要卑躬屈膝自称“臣妾”,作者的讽刺之意与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常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
   这是作者被押送北上时在船中所见。战后的景象荒凉残破,宫女们不知下一步等待她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所以整夜不眠。这时听到岸上有人唱起追悼在襄阳被元军杀害的军民的悲歌,心中是何滋味?汪元量是个平民,目睹了南宋灭亡的全过程,他爱国之心不泯,写出这些令人心酸泪落的诗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诗的起源和《诗经》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代的诗
宋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元代的曲
清代的诗清代的词历代的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