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
《朱元璋與鬍藍黨》(5)
樊樹志 Fan Shuzhi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以元末進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東後,禮聘他為謀士。足智多謀的劉基嚮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謀略——先圖陳友諒,後取張士誠,再北伐中原,幫助朱元璋成帝業,其功勞並不遜色於李善長。由於他不是淮西集團中人,開國後大封功臣時,衹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與李善長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相去甚遠。
而且他衹不過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並無多大實權。
朱元璋對劉基頗為信任,為了撤換李善長,另擇丞相人選,而徵求他的意貝,君臣之間有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
劉基雖然受到李善長的排擠,仍然出於公心勸導主公不要撤換李善長:“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劉基深知在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難以在朝廷施展手腳,堅决辭謝。
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
劉基並不因為與楊憲有私交而說昧心話:“(楊)憲有相纔,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楊)憲則不然。”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基說:“此偏淺殆甚於(楊)憲。”
朱元璋又問:鬍惟庸如何?
劉基說:“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在劉基看來,鬍惟庸最為糟糕,好比一匹劣馬,叫它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
朱元璋見以上人選都不合適,再次邀請劉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誠無逾先生。”
劉基再次推辭:“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纔,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選擇了鬍惟庸——一個遠不如李善長善於出謀劃策,卻精於拍馬奉承玩弄權術的小人。鬍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都是定遠人),在朱元璋攻剋和州時歸附紅巾軍。洪武三年,因李善長的提攜拜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於他逢迎有術,深得朱元璋寵信,形成一人獨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說:“帝以()惟庸為纔,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麯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活脫脫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臉。大將軍徐達得悉他的姦猜行徑,深惡痛絶,把他的劣跡上告皇帝。鬍惟庸得知後,引誘徐達府上的門房,企圖加害徐達,雖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計毒辣的小人心態卻暴露無遺。他自恃與李善長關係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為妻,結成姻親);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鬍惟庸更加膽大妄為。
劉基鑒於在朝廷難以立足,於洪武四年告老回鄉,怕遭緻政治災禍,索性隱居山中,不再與聞政漢,每天以飲酒下棋為樂,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現實,但政治鬥爭的漩渦仍然把他捲了進去。鬍惟庸獲悉劉基曾在皇帝面前說他無能,懷恨在心。當時鬍惟庸以左丞掌中書省事,指使親信官員攻擊劉基,無中生有地誹謗劉基用有“王氣”的十地營造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結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劉基被剝奪了官祿。劉基懼怕帶來更大的禍水,趕赴南京當面嚮皇帝請罪,並且留京不歸,以明心跡。不久鬍惟庸當上了左丞相,劉基大為悲戚:“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從此憂憤成病,沒有多長時間就死去了。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鬍惟庸案發,有人告發說,劉基是鬍惟庸毒死的。
對於劉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說:劉基的歸隱,實為懼禍,激流勇退。()元璋視其為張良,因而他倆之間知無不言,言聽計從。劉基每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元璋每恭己以聽,呼為老先生。然而激流勇退尚且不免於禍。
朱元璋後來與劉基的兒子談起此事,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到“鬍黨”身上。他說:“劉伯溫在這裏時,滿朝都是黨,衹是他一個不從,吃他每蠱了。”那意思是說劉基是被“鬍黨”毒死的。他還說:“劉伯溫在這裏時,鬍傢結黨,衹是老子說不倒。”朱元璋公開對外也是這樣說:“後來鬍傢結黨,(劉基)吃他下了蠱。衹見一日(劉基)來(對)我說:上位,臣如今肚內一塊硬結怛,諒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傢裏死了。後來宣得他兒子來問,說道漲起來緊緊的,後來瀉得癟癟的,卻死了,這正是着了蠱了。”一口咬定劉基是被鬍惟庸毒死的。但是據吳晗考證:“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之陰謀,鬍惟庸舊與劉基有恨,不自覺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吳晗的考證正確,那麽劉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劇色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朱元璋與鬍藍黨》(1) | 《朱元璋與鬍藍黨》(2) | 《朱元璋與鬍藍黨》(3) | 《朱元璋與鬍藍黨》(4) | 《朱元璋與鬍藍黨》(5) | 《朱元璋與鬍藍黨》(6) | 《朱元璋與鬍藍黨》(7) | 《張居正》(1) | 《張居正》(2) | 《張居正》(3) | 《宮閨大案》(1) | 《宮閨大案》(2) | 《宮閨大案》(3) | 《宮閨大案》(4) | 《宮閨大案》(5) | 《宮閨大案》(6) | 《宮閨大案》(7) | 《宮閨大案》(8) | 《宮閨大案》(9) | 《宮閨大案》(10)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1)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2)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3) | 《錢謙益馬士英》(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