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国风情 》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神秘大陆:多彩的非洲 》
第5节:东非裂谷行(1)
高秋福 Gao Qiufu
东非裂谷行
飞机越过红海进入非洲上空。凭舷窗俯视,机翼下的东非高原上,从北向南,蜿蜒着一条又深又长的地沟。地沟两侧,山岩壁立,湖泊连珠,蔚为壮观。这就是被称为“地球伤疤”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这个陷落带,据说是三千万年前第三纪后期的中新世开始形成的。那时,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异常活跃。强大、剧烈的地下力量将地壳撕裂,使大片地表隆起而为山脉,下陷而成峡谷和湖泊。这条裂谷南起莫桑比克的希雷河口,向北穿过东非高原和红海,直到亚洲西部的约旦河谷。裂谷全长6400公里,宽50至100公里,深50至1000米。这是裂谷的主脉,亦称东支。从非洲中南部的马拉维湖起,裂谷的另一岔向西北伸延,穿过布隆迪的济济河谷地,经卢旺达、乌干达和扎伊尔边界地带,直至苏丹南部。这是西支,全长1700公里。东西两支,我们都有幸涉足观赏,其奇特的自然景色和丰饶的自然资源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北行60多公里,我们寿县来到大裂谷的至高点利穆卢了望台。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约80公里,深约800米,具有大裂谷最显著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屏息俯视,只见深不见底的沟壑,断壁悬崖,陡如刀削。壁沿沟底,松柏交翠,莽莽苍苍,犹如一幅泼墨山景画。举目西望,峡谷对面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上,一个巨大而平缓的锥形山峰清晰可见。那是隆戈诺特火山锥,也是在地壳剧烈变动中形成,只是久不喷火,是个死火山。它那高高的峰巅,同裂谷幽深的谷底,形成巨大的反差,给大裂谷平添无限的壮美。
了望台的周围是大片除虫菊田。除虫菊是是多年草本菊花,其花卉饱含杀虫汁液,是制造杀虫灭蚊药剂的重要原料。肯尼亚的除虫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据介绍,除虫菊最早在中国栽培。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经由波斯和中亚传到欧洲,19世纪由英国人引种到肯尼亚。闻此,我们不由采撷几朵黄蕊白瓣的小花朵,夹在笔记本中留作纪念。小白花说不上美丽,但却散发着一缕淡淡的清香。它不但为人除害兴利,点缀在山野之间,也给粗犷和荒蛮的大裂谷增添了几分柔美。
站在了望台向东眺望,可以看到巍峨的肯尼亚山。班图语中的“肯尼亚”意为“鸵鸟”。肯尼亚山有黑黝黝的山石和白雪覆盖的的峰顶,恰似身披黑白相间羽毛的鸵鸟,因此得名。它海拔5199米,是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的非洲第二高峰。山峰临近赤道,但峰顶终年积雪。雪峰映赤日,光华熠熠,眩目夺魂,成为东非一大绝景。
走下了望台,我们沿着东非国际公路向西行驶,来到大裂谷的谷底。谷底是一片开阔的原野,上面有二十多个湖泊,水光潋滟,好似一串珠练。其中,奈瓦沙湖是淡水湖,面积44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是裂谷带上地势最高的湖泊。湖中栖居有三百多种禽鸟,既有凶猛的鱼鹰、苍鹰,也有小巧的睡莲鸟、纺织鸟。百鸟鸣啭于湖面,千禽争飞于碧空,形成一个极乐的禽鸟世界。其他湖泊则多为咸水湖。其中,最大的是图尔卡纳湖,长210公里,宽50公里,深达150米。碧水千顷,平静无波,人称“翡翠之海”。而最有名的则是纳库鲁湖。这个湖中长满红藻,栖息着以红藻为食的几百万只火烈鸟。火烈鸟身披红色羽衣,漫游在湖中,近看似一片山花怒放,远望如满天彩霞飘飞。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绝景”,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前来观赏。
大裂谷的西支也有许多湖泊。从南往北,比较著名的有马拉维湖、坦葛尼卡湖、基伍湖、埃德华湖、乔治湖和阿伯特湖。这些湖泊,有的是断层湖,有的是火山口湖。它们镶嵌在山峡之间,山湖相映,使人不知到底是水在山上,还是山在水中。
在裂谷东西两支之间,广袤的高地正中凹陷为洼地,形成著名的维多利亚湖。此湖面积6.8万多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中盛产鱼虾,周围水草丰美,是东非有名的古布干达王国的发祥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第1节:令人动情的非洲(1) | 第2节:令人动情的非洲(2) | 第3节:非洲之巅远眺(1) | 第4节:非洲之巅远眺(2) | 第5节:东非裂谷行(1) | 第6节:东非裂谷行(2) | 第7节:美丽而神奇的大湖(1) | 第8节:美丽而神奇的大湖(2) | 第9节:皑皑赤道雪 | 第10节:月亮山传奇(1) | 第11节:月亮山传奇(2) | 第12节:山国山情(1) | 第13节:山国山情(2) | 第14节:腹地边镇 | 第15节:花都亚的斯亚贝巴(1) | 第16节:花都亚的斯亚贝巴(2) | 第17节:刚果河上两都城(1) | 第18节:刚果河上两都城(2) | 第19节:好望角风云(1) | 第20节:好望角风云(2) | 第21节:攀登桌山 | 第22节:南非双城记 | 第23节:丁香血泪(1) | 第24节:丁香血泪(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