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經雜說   》 第五部份      南懷瑾 Na Huaijin

  生命的來源
  現在繼續前次的《係辭》第一章:
  “乾道成男,衝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先不要把卦看得太嚴重,那衹是一種符號,以外國新興的文化來看,也可稱它作數理邏輯,也可以稱為符號邏輯。不過也不可認為《易經》就是數理邏輯,或符號邏輯,這衹是西方人新興起來的一種學問,藉用一下這些新名詞是可以的,可不要把《易經》的學問拉得這樣低。乾、坤兩卦這個符號,在過去乾卦是代表男人,坤卦是代表女人。如過去寫婚書,男方的八字稱“乾造”,女方的八字稱“坤造”,就是以乾、坤兩卦為代表。這種觀念的來源,在沒有讀過《易經》的人,認為是江湖人物的秘語,實際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都是以這兩個卦作代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也牽涉到中國古代醫學的生理問題。乾也代表了陽,坤也代表了陰,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兩卦,也代表了宇宙物理的形成,乾卦這個符號代表了本體。
  宇宙是怎樣開始的,西方宗教說,宇宙是由一位主宰創造的,人類萬物都是依這位主宰創造的,但中國文化沒有這一套,中國文化衹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命歸之於天,那個“天”並不是宗教觀念的天,是形而上的符號,在《易經》上更沒有這種神秘的觀念。生命有個來源,哲學上稱為本體,宗教傢稱作主宰、神、上帝、佛、道,而《易經》上稱之為“乾”,宇宙萬物,都是從“乾”的功能發生的,“乾知大始”,一切萬有都是從乾而來。坤卦這個符號,是代表這個物質世界形成以後。在物質世界沒有形成以前,就是說沒有天,沒有地,沒有男,沒有女以前,那是本體——“本體”一詞還是根據西方哲學文化觀念翻譯而來,而在中國古代文化,則指那個物質世界尚沒有形成的階段是乾,等到有了宇宙萬物的這個世界的形成,它的符號是“坤”,“坤作”是說它的功能造作出來,造成了萬物。
  我們讀《係傳》,文字很美,雖是古文,一看都認識。但是讀書要深思,這裏每一句話前後連接包括的內容很多,這是中國古文的簡化,可又有簡化的好處,尤其是在以前,孔子寫《係傳》的時候,還沒有紙筆,那時一個觀念一句話,欲表達出來,不像現在這樣可以寫很多很多的字,而是用刀在竹片上刻字,多麻煩,所以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觀念,把這許多字湊攏來,就是後世所稱的古文。所謂文,也就是言語思想的湊合。古文,我們現在的人讀不懂它,反而指責古文是狗屁,其實其中包括的科學、哲學道理,很多是值得我們註意學習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後來發展到道傢的闡釋男性女性時說:男人一身都是陰性,衹有一點真陽;而女人一身都是陽性,衹有一點真陰。這就是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有些年輕同學不信這一套,我告訴他們不能不信。舉例來說,一個男人,身材威武,脾氣很大,所謂氣宇軒昂的人,往往有女性的情感及態度;反之,看來很溫柔的女性,而往往心理狀態則是男性化。心理學上的這種例子很多,如中國古代重男輕女的話:“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好像婦人最壞了。我們接受了新的文化觀念以後,指責這類文字,重男輕女,但是深一層觀察很有道理。女性的性情本來很溫柔,但下了决心的時候,果斷的力量比男性大,而男人個性非常激烈的,真到了某一個階段時,反會猶疑不决。女性也往往比男性聰明,有天然的敏感,所謂直覺。可是這一點,如果站在全面而言,又是男性更為高明,而男性在全面雖高明,在某一點上則糊塗,世界上失敗的事情,又往往失敗於一個小點上,這是從心理學上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在中國醫藥方面的學理研究起來,問題深得很,也多得很,可見中國醫藥之難。如男女的更年期,女子在四十九歲左右,男子在五十六歲左右。有的婦女在更年期,生理起變化,個性的表現也改變,原不喜說話的變得囉嗦,原來愛說話的變得多愁善感、深沉、憂鬱,原來保守的變成狂放。夫婦、家庭間出問題的,此一時期比青年人還要多,因為生理、心理起了變化。而在中國幾千年前,《易經》上的乾坤兩卦,就把這個法則告訴了我們,這也就是十二闢卦的道理,我們可以將它定名為“生命變化的規律”。現在用十二闢卦說明如下:從人類的生命歷程來看,囗乾卦是自母親懷孕起,到嬰兒生下來,都屬於乾卦,為完整的生命。開始變了以後,成為囗天風女後卦,這是從內卦第一爻開始變起,一陰來了,就人生歷程來說,這是女性的十四歲,二七一十四。十四歲在女性生理上會有很明顯的變化,但男性是以八為一個單元來計算,是十六歲,男性十六歲也會有變化,不過不及女性的明顯,這也就表明了男性在一點上的不聰明。
  中國的一部古書,《黃帝內經》,可稱作是人類的生命學,其中提到女子十四歲時天癸至。所謂“癸”,在天幹中曾經說過,“壬癸水”,癸為陰水,天癸就是月經,第一次月經開始,就把後天的生命破壞了,不過現在的情形不同,有的十二歲、十三歲就天癸至,這也是賜經》的道理。人類越到後來,會越早結婚,人也越聰明,但生命也會越短暫。男性在十六歲以前,生命未進入後天,還是完整的,到十六歲以後,男性的乳頭會有幾天脹痛,這就等於女性的天癸至是一樣的。以女性為標準,三七二十一歲,又一陰生長,是囗天山遁卦,四七二十八歲為囗天地否卦,這樣每七歲為一個階段,變一個卦,到七七四十九歲以後,這生命換一生命,為更年期,男性則七八五十六歲為更年期。現代的科學,也是這樣判定男女的更年期,而更年期中看病也特別小心,在更年期註射荷爾蒙會有幫助。我們懂了這個法則,研究醫學、生理學、心理學都要註意。年齡的大體分類都是如此,人的年齡到某一階段,就有某一階段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病態。如今日講少年問題,是中學階段,也就是十四歲到二十歲這一階段。其實並不是現代如此,衹是現代社會開放了,容易看得見這些資料,過去也同樣有問題。也是在第一爻開始變的時候,生命的功能已經開始變了。所以做領導人、管理人的人,對於這種生命的法則,應該要瞭解。有時候在朋友之間,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多年的朋友到了五六十歲,會變成冤傢。我常說這情形,兩方面都是病態,都是生了病,也就是生理影響。
  再依《易經》的道理,和《黃帝內經》的法則看人的生理,從眼睛最容易看得出來。眼要老花,都在四十二三歲開始,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如果起初感到眼睛不舒服、易疲倦,不待變成老花,第一趕快去看眼科醫生,第二用中醫的道理,培養腎經。中醫指的腎,並不衹是腎髒而已,中醫的道理,左邊的腎屬陽,右邊的腎屬陰,左腎功能管生命,右腎功能在泌尿。中醫的腎還包括了腺體、荷爾蒙等體係,所以人到了四十二三歲這個階段,要培養腎這一部門的機能,同時要保養肝髒,否則肝髒出問題,但不一定患肝炎,如臉上某一部分發青、發黑,易動肝火發怒,而發生人事上的大問題。中醫診斷,從人的鼻上發紅,而可看出胃部發生了問題,甚至可依照《易經》的法則,推斷出將在哪一年的什麽季節出問題。
  現在繼續下去,我們看到另一個問題了,《易經》是一個什麽樣的學問?是我們先民的一種科學,一種符號邏輯,代表了數理的、宇宙生命、個人生命的作用。《易經》的文化為什麽拿來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個如此做的是周文王,第二個是文王的兒子周公,第三個人是孔子。把這一部分法則拿來講人生的道理,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上面看到的是有關科學部分的,而下面就是儒傢的文化,說到人事方面來了。
   至簡至易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
  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腎人之業;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衹這八個字,如把“以”字拿掉,實際上衹六個字,解說起來可麻煩得很,如“易知”的易,到底是《易經》的易,還是容易的易?這句話是說乾卦的功能,也是宇宙的功能,要怎樣去瞭解它?也可以說懂了《易經》,就可以瞭解它。“乾以易知”,第二個解釋也可以說宇宙的功能是很容易懂的。我們認為以第二個解釋對,因為下面說“坤以簡能”,這個簡字也有兩個觀念,一個是簡單的意思,另一個則是揀選的意思,如我們的文官有簡任、委任,就是揀選的意思。古代皇帝派一個欽差大臣出去,也稱揀選,就是特別挑選出來的意思,可以說是精選,而在這裏的“坤以簡能”的“簡”,是簡單容易,就是說《易經》的法則,不要看得太難,而是簡單容易的。自古以來,《易經》的學問,總被“神秘”這個觀念擋住了,這是錯誤的,真懂了《易經》,一點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這幾句話的文字,都可以看得懂,不必一字一句解釋了。這幾句話的文字非常優美,但在研究人文文化上,有一點要註意的,儒傢孔孟的思想,道傢老莊的思想,乃至諸子百傢的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把這一套思想,拿來做人文思想。所以下面他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裏孔子明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天地間最高深的道理最平凡,有些事所以會看不懂,認為高深,乃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天下之理在哪裏,是“成位乎其中”。所謂“成位”,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人生的本位”或者“人的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法則,生命的意義,都可以在中間找出來的。
  上面是《係辭》上傳第一章,接下來是第二章。
   設卦而觀象
  “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而明吉兇。”
  這裏先要註意,什麽是“係辭”?我們上古的祖宗畫一個卦,就是圖案畫,文字的開始,就是這個圖案畫。這個圖案最初構成了《易經》這一套畫八卦的法則,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釋,也就是在圖案下面,吊上一些文字,來解釋這個圖案,這種解釋就是“係辭”。上古我們的老祖宗畫卦,就衹是這個圖案符號,這個符號究竟是什麽意思?加上文字的解釋,是周文王、周公,加上孔子他們三個人的努力,構成了我們手中的這一本書。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卦的係辭。在這一段裏,“係辭”兩字的意義是如此。後來所謂學道的,對於中國文化的觀念,一般人都把《易經》八卦看得那麽嚴重,實在不必要。孔子告訴我們不要那麽嚴重,第一個就講,研究態度要“玩”,為什麽呢?“設卦觀象”,每一卦的代表,都是假設的,它是一種符號邏輯,如果把它呆定下來就糟了。譬如說,把乾卦一定看作是天,那又不一定了,在人體上,乾卦又是頭,坤卦又代表腹部撰卦是鼻子,墳卦代表耳朵,離卦代表眼睛,艮卦代表背部,震卦代表心,兌卦是肺等等,都是符號。古代的醫書,都用卦來作代表。我們看到古代的醫書說到震,這又代表了心髒,也包括了思想,這是道傢的代號。在《易經》中,卦對人體的代號又各有所不同,這就是設卦的道理。研究《易經》,要註意“設卦觀象”四個字,大傢欲懂得未來的發展,所謂未卜先知,未來的世界,明年的國傢大事如何,自己在心裏卜一卦看看,設他一卦,觀它的現象。“觀象”有兩層意思,一是看卦的現象,一是看眼前所見事實的現象,來和卦象配合,因此加上文字的解釋,而明白事物的好壞。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這裏要註意,《易經》的道理,並不如想象的那麽多。它講人事的法則,衹有吉、兇兩個結果,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的;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人的身體,不是健康好一點,就是衰老一點,為什麽衹有吉兇?因為人生的物理,衹是陰陽的變化,物理支配的東西,剛柔相推,物質社會受物質支配而生出了各種現象,形成各種環境。
  一動不如一靜
  現在回過頭來說,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先要瞭解,這就是《係傳》二章所說的,現在我們繼續講《係辭》上傳第二章: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兇,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絶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兇,但這並非絶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於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涵了很大的哲學思想。可見吉兇衹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前面說過,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兇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衹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或吉或兇,悔吝衹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在《易經》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睏難。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衹有四個角度,吉兇悔吝。這吉兇悔吝怎麽來的,下傳有兩句話:
  “吉兇悔吝者,生手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衹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衹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傢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於易者不卜”,用不着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千變萬化 非進則退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這是兩個觀念,古時的文字很簡單也很美,它的文學境界,往往騙住了我們的思想。這兩句話,包含的意義很多。“變化”,《易經》告訴我們宇宙間任何事情、任何物理,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東西。八八六十四個卦,衹是兩種爻——陰與陽在變,每一變動,産生一個卦象,每個現象就不同了。變化是代表什麽?“進退之象也”。“進退”,或者是陽多了一個,陽長陰退了,或者是陰多了一個,陰長陽退了,就在這個進退之間,産生變化。為什麽不用“多少”而用“進退”呢?我們研究古書就要註意這一類地方,這是思想問題。假使用“多少”意義就不同了,沒有“進退”深刻。“進退”是大原則,是動態,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場看,都是一進一退之間的現象,所以變化是進退的現象,非進則退。在哲學課程中,常常談到一個問題,就是一般人常說“時代在進步”或“歷史在進步”,但純粹以哲學的立場來討論,就不敢這樣說了,究竟這個時代是不是在進步?要看用的標準是什麽。以東方文化,以人文文化來講,以古今的書籍、大傢的著作比較,就覺得人文在墮落、在腐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動輒稱道上古如何,認為越到後來,人越墮落、越腐化,歷史並沒有進步而是在退化。但單以物質文明來說,時代真的又在進步,所以說時代歷史到底是在進步或退步,這是很難講、很難推定的問題。所以進退之間,要看在哪一個範圍,用哪一個標準,站在哪一個角度上說話。學了《易經》,就要知道卦的錯綜復雜,站在哪一卦哪一爻說話,這是一個觀念。
   生死、晝夜、剛柔
  第二個觀念:“剛柔者,晝夜之象也。”以前曾說到《易經》的動靜剛柔,動靜是《易經》在物理世界的法則,而剛柔則是物質世界的法則。不過這裏的剛柔,是代表白天和夜裏的。講到這裏,可以知道中國思想之偉大,孔子在後面《係傳》中也說:“明乎晝夜之道則知。”這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我們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蘭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間生與死的問題,而在我們中國的儒傢、道傢素來不把這個問題當作問題,這都是根據《易經》來的。《易經》認為生死不是問題,我們如果在這句話上加兩個字:“明乎晝夜之道則知生死。”就是說明,人活着的時候,像白天一樣,像太陽出來了的時候、天亮了的時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陽下山一樣,天黑了。不過有一點,他們卻承認生命的延續,等於印度佛教的輪回之說。人活一輩子,終於死了,但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衹是休息一個階段,等於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樣,一個白天,一個夜晚而已。因此我們中國人講生死問題,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後來形成道傢的思想,人活着是個人,是在這裏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衹是在這皮包骨的血肉之軀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可是西方的宗教把生死問題看得很嚴重。純粹的中國文化,根據《易經》認為不是一個問題,根本不去考慮它。瞭解了生死晝夜,衹是在剛柔之間而已。
    天地之變盡於六
  “六支之動,三極之道也。”
  六爻是重卦的六爻。為什麽畫六爻,曾經報告過,我們的老祖宗,不知道哪來這麽高的智慧,幾千年前就知道了宇宙間的任何變動,沒有超過六個階段的,這是以現代的科學文明作的解釋。以原始的六爻解釋,要註意六爻之動的“動”字,一定要有動,而動則變,儘管在睡覺的時候,打坐的時候,也照樣在動在變,血液還在流動,下意識還是在活動。一動必有變,而“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為天、地、人。三極也有陰陽,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也有陰陽。為什麽要用六爻,孔子的解釋,三極之道也,這個“道”不是修道之道,是“法則”的意思。所以八卦要有六爻,是天、地、人三極陰陽變化的法則。下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觀念,《易》中的卦象,大原則是從象數來的,是科學的。可是一到周文王,尤其到了孔子寫的心得報告中,纔把《易經》的道理,拉到人文哲學上來,後來就成為儒傢思想的根源,而形成中國文化的正統,如這上面所說的是科學,尤其天文方面的大原則,後面又講到人文思想上去了。
    居之安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這就說到人生哲學了,我們學《易經》為瞭解自己,瞭解人生,所以一個君子所處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夠得到安心的,亦即佛教禪宗常說到的安心。人心得安是很難的,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人安心過。誰心安了?誰滿足了?這是不可能的,真安心,不必要求什麽,已經滿足了,可見這是很難的。安心不易,安身亦難,安生活更難,實際上這些都是心的作用。孔子說:如果真懂了《易經》,平常所居而安得了心,衹要看《易經》變化的次序就夠了。為什麽?因為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看到卦的變,而且依照《易經》的法則,宇宙萬物萬事隨時在變,但不是亂變,也沒有辦法亂變,是循一定的次序在變,所以懂了《易經》,人生一切的變故來了,都可以真的安貧樂道度光陰。人生萬物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這個“必變的道理”,有如氣象局的報時臺,現在報的下午三時二十五分,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分十秒,這是一定要變的。人類自己反省,有一件最愚蠢的事,希望自己一輩子不變,最好長生不老,永遠年輕,可是這絶不可能。懂了《易經》,就知道變有一個秩序,有一個一定的原則,因此我們做事業也好,做別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麽改,第二知道變到什麽程度了,所以用不着去卜卦,把《易經》變化的程序搞通了,大法則就通了。但是變的當中,一變就有動,一動就有變,那麽在動與變的結果,有好有壞,有吉有兇。關於吉兇,我們已經知道,是根據人為的觀念而來,人為的利害得失而來,但得失的究竟如何?“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把文王所著的這本《周易》,每個卦下面所講的道理——卦辭,懂了以後,透徹了它的道理,就快樂了。
   動的哲學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懂了《易經》後觀其象,不是觀象來研究《易經》。這個象,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我們自己個人、身體、家庭、國傢、世界天下的關係。這一大現象就是一本《易經》,隨着八卦的法則在變。平常處在這大環境中,觀其象,對這大現象變動的前因後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內容,但並不是說文王怎麽說,我們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辭”,通過他的思想創出自己的思想。於是姓王的也可著一本《王易》,姓李的著一本《李易》。
  人生一定要動的,“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我們自己有時候動了,要觀察動所産生變化的現象,而玩其占,事實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頭卜卦,把骨頭用火燒後,看上面所裂成的紋路,這是卜。各種卜的方法很多。占是用數理來推定結果。筮是《周易》以後的卜卦方法,用筮草的一定數字來卜。以現代來說,廟裏的抽簽,看簽詩,這是近於筮。這是神秘學的範圍、精神學的範圍、心靈學的範圍,有它的道理。如歷史上的風角之術,演變為梅花易數,都屬於占卜一類。梅花易數,假托是邵康節發明的。
   自助、人助、天助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中國文化根本沒有迷信。中國人是說人助天助,要靠自己。上面兩句話就是說,懂了《易經》這些道理,上天就會保佑你。上天怎麽個保佑法?就需要你自己照《易經》的道理,做得合情合理,天人合一,要你的修養到達這個境界,就可以天人合一。再嚴格說,這個“天”並不是另外一種力量,衹是自己的心。懂了《易經》的道理,以此道理做人,動靜都看準了,一定是一切都大吉大利,沒有壞的,一切都看自己的學問修養如何,所以《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一切都涵蓋了。
  以上是第二章,下面繼續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支者,言乎變者也。”
  讀這本《周易》,有三項要註意。外國人,尤其日本人研究《易經》,專門拿動物來搞,竜呀!馬呀!象呀!在這些上繞圈子。象亦是一種獸,據說能夠吃鐵,把鐵咬斷。《易經》每卦下面有一個“象曰”,就是“斷語”的意思。這裏是說“彖辭”是用來解說現象的。換句話說,“彖辭”是根據某一現象下的定論。至於“爻辭”,每爻下面有一個解釋,為“爻辭”;整個卦下面的解釋為“卦辭”,爻辭是講變化的道理。
    善補過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
  也。”
  在將來研究《易經》的內容時,看到卦的後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兇,有的是悔吝,有的是無咎,這是爻辭常用的話,吉兇悔吝,已經談過了。無咎,翻成白話就是“沒有毛病”,但並不等於“好”,而是在進退之間要註意。換言之,“無咎”是沒有大錯誤,好的。從這裏可以看到《易經》的哲學,一個人到了平安無事的時候,這情形又怎樣?孔子說“善補過也”,要特別小心,人不會沒有錯,隨時有錯,善於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無咎的時候。因此我們做事業要盡量地謙虛,倘自認絶對沒有毛病,這是靠不住的,天下事沒有這麽好的。“善補過也”還是好好的,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易經》人生哲學的五大原則
  以上的道理都懂了,我們再進行下面的部分: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手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
  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這五點是卜卦時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用現代語來說,即有無價值?存乎“位”的問題,“位”以現代語解釋就是空間。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所以卜D時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壞?是沒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間地區,某一時間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換了一個地區,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們到廟裏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塊石頭,一根木頭,雕成菩薩像,成了“象”,然後在大廟裏一擺,人人都去跪拜。他為什麽那麽貴?“存乎位”,在那個位置就貴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研究《易經》,卜卦,當知卦的本身沒有好壞,好壞衹是兩個因素,時間對,位置對就好。等於算命一樣,有的人八字好,貴命,可是一輩子沒有遇到好運,不遇時,貴不起來,好像一件東西,的確是好東西,有價值,可是放在那裏幾十年都賣不出去,又有什麽辦法?有的人學問很好,可是一輩子不出名。反過來說,如大傢稱頌的鬍適之先生,不知道他的學問到底好在哪裏?說他哲學史好嗎?寫了半部還不到,寫不下去,碰到佛學的問題,衹好擱筆。其他如研究《紅樓夢》、《聊齋志異》,“紅學”、“妖學”,有什麽用?可是將來中國文化史上鬍適之先生一定有名。看歷史尤其如此,歷代以來,有多少和諸葛亮一樣有學問的人!如果沒有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諸葛亮能夠出名嗎?孫悟空根本就沒這樣一個人,可是被小說一寫,就如此走運。天下的事,對於名與利,把這個哲理一看通,就覺得沒有什麽,就淡泊了,非其時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國人的古語“福至心靈”很有道理。一個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氣來了,頭腦真是靈光,特別聰明。
  “齊小大者存乎卦”,齊就是平等。乾、坤、坎、離四個卦是大卦,其餘六十卦都是大卦變出來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現象,也就是大的現象、小的現象。現象有大小,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也有大小。有如發財,甲發得多,乙發得少,這有大小,但立腳點是平等的,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一個現象。莊子的書中有《齊物論》,何以名“齊物”?萬物不能齊,沒有平的。人的智慧、學問、體能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有兩人體能一樣,其中一人生病了,另一人為了平等也生病嗎?物是不能齊的,但是莊子提出來有一項是齊的——本體的平等。如太空是平等的,太空中萬物的現象是不平等的。所以莊子有一句話很妙,他說“吹萬不同”。孔子研究《易經》講究“玩”,莊子講究“吹”。吹萬即萬有。他以風來比方,他說大風吹起來,碰到各種的阻力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意思是說,風吹來是平等地吹,而萬象遇到風以後,自己發出的聲音不同。
  “辨吉兇者存乎辭。”什麽是吉兇悔吝?“存乎辭”,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兇悔吝在於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憂悔吝者存乎介”,這是說卜到悔吝卦的時候,憂虞到悔吝,就要獨立而不移,下定决心,絶對要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到了倒媚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就是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絶對自己不錯的,衹要知道懺悔,仔悔的結果就是要補過。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這裏這個“之”字要註意,將來研究《易經》有關的書籍時,常常會看到“卦之”這個名詞,“之”就是“到”,卦到了那裏就是“卦之”,譬如乾卦,如果初九爻變了以後,成了女後卦,這就是乾卦的“卦之”。曾有人看不懂“卦之”而改成“之卦”,如乾卦卦之,改成乾之卦,這就不對了。
    萬事通
  前面《係傳》已講到第三章,這裏繼續講第四章,這一章很重要。
  “易為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這一個觀念就很嚴重,他說《易經》的文化思想這一套學問,是宇宙的大原則。至於標準,是宇宙的什麽標準?則沒有講。我們曉得在中國社會裏,最準確就是整個天文現象的變化。在《尚書》中,堯、舜、禹換代的時候,都講這個東西,但是有個毛病,發展下來到漢朝,就更厲害了,叫作“讖緯之學”,或叫“圖讖之學”,就是預言。用五運推算出來,某個時代要變了,所謂以火德王,以水德王等等。每個朝代製服都要改變,如現在的白衣是孝服,在夏朝的時候是尚自,白衣服就是禮服,殷商的時候尚黑,禮服是黑色,尚黑就是以水代表。時代到某一個時候一定要變,近代對這種推測就叫作預言。現在世界上又到處都流行預言,我們中國歷代的命運都有預言,這些就是所謂的讖緯之學——圖讖之學。圖讖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非常之大,不但古代如此,將來可能也是一樣,這些都是說到“易為天地準”這句話而引出來的。中國過去在科學上,以天文法則看天象的演變,就是天上的氣候、宇宙氣象的演變有一套法則之外,我們的文化,也還沒有找出孔子所說“易為天地準”的道理。所以我們推崇《易經》,也不要推得那麽高,可是照這個書上講,推得非常高,說易“故能彌給天地之道”。“彌綸”兩個字,照文字講,彌就是弓拉滿了,圓滿得成為一個圓圈,可以包涵一切;綸就是絲綸,絲織品橫的絲直的絲編得滿滿的,現在的觀念就是包括。等於說,《易經》的學問包括天地之道。宇宙裏任何法則,人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的原則,沒有超過《易經》的範圍。
   三大問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
  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一節裏有:一、知幽明之故,二、知死生之說,三、知鬼神之情狀等三個重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文化,幽明之構成,幽是看不見的一面,是陰面;人能看得見的,是光明面,是陽面。換言之,我們人類世界一切活動看得見。但人是哪裏來的,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鬼神?有沒有宇宙的主宰?這些看不見的一面沒有摸到,這是幽明的道理。後來我們中國文化發展到幽,就是代表陰間,死了到陰間去了,反正是看不見的,宇宙間很多看不見的事情還有兩面,對於看不見的一面,要讀《易經》纔知道。
  第二個問題,生從哪裏來?死往哪裏去?究竟人的生命以及萬物的生命,原始從哪裏來?死又死到哪去了?這是人類文化到現在還沒有解决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有沒有鬼神?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現在全世界有一些人瘋狂地研究靈魂學。目前是這三個大問題還沒有解决,未來的發展有待我們註意。
  《易經》文化的起源,不是盲目的想象,是科學的,“仰以觀於天文”,也是孔子說的畫八卦,由觀察天文現象,不曉得經過多少萬億年,大傢纍積觀察及研究的經驗。“俯以察於地理”,看地文之理,地球的物理。如現在科學家認為地心有人類,神秘飛碟即來自地心。現代科學界的思想,的確承認另外有一個有生命的世界的存在,而且大傢還在尋找這另一世界,這就是《易經》上的“地理”,不是學校課本中的地理,也不是我們古老的看風水的那個堪輿術的地理,而是地文之學,是科學。這就是說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易經》文化思想,不是亂來的,是科學的,所以知道了看得見的一面,也知道了看不見的一面。看不見的一面現在要檢查,根據《易經》的原則不需要檢查了,就知道幽明的原因,這個原則是什麽?在這裏沒有講給我們聽,孔子自己懂。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比較容易些。我們知道,生死是一個大問題。《論語》上提到過,莊子也說:“死生一大疑。”人類的問題,生與死是一個大問題。人為什麽生?生了為什麽活着?為什麽衰老?為什麽一定會死?人類是很可憐的,人生下來,讀書求學,學問到了最高處,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人的腦力、思想的功能,最發達的時候在五六十歲,真正成熟,可是成熟了也完了,像蘋果一樣,落地了,這也是《易經》終的法則:“原始反終”。世界各國對於生死問題,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離苦得樂。不但人類,凡是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希望脫離痛苦而得到快樂。但是人類同一切生命得到快樂沒有?沒有得到,因為生了一定有死,這個問題沒有解决。在宗教文化裏,把生死問題當成一個宗教。研究宗教哲學,每個宗教都承認死後還有生命,不過每個宗教卻在為觀光旅館拉人。耶穌開個觀光旅館叫“天堂”,請人到天堂裏來,招待周到,一切設備完全,價廉物美。佛教開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不過佛教本錢大,開的傢數多,下地獄有地藏王菩薩在等着;既不上天亦不下地獄的,再生又有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萬一嚮東方去,又有東方藥師如來;它四面八方都準備好了,這個生意做得特別大。但不管如何?生死還是問題。而我們的文化,《論語》裏記載子路曾經問起過,孔子答復得很簡單:“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類的文化到今天不管發達到如何程度,生死問題仍沒有解决。中國人也有個結論,所謂“生者寄也”,活在世界上,像住旅館一樣,活一百歲,不過暫住一百年,沒有什麽可怕,活到最後一天,真正地退休了,移都不必辦。人生就是這麽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在中國來講,就是“原始反終”。生命來了像早晨一樣都起來了,死了像到晚上,都休息了,如同他的開始,回去了又是回到那個地方,死沒有什麽可怕。“故知死生之說”,死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以《易》來說,乾,我們生下來就同乾卦一樣,一爻代表十年,六十年作階段,六爻一變,成為坤卦,再變又是陽爻開始,陽極陰生,陰極又陽生,那麽死了又有什麽可怕!在學理來講,對於生死問題,我們中國的文化最偉大了,不必要宗教的那一套。
  這是講生死的現象,下面一個問題來了,有沒有鬼神、靈魂的存在?這不是物質的,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外國人現在對靈魂的研究有一個名稱叫“超電磁波”,超越了現代物理科學的範圍,原子、電子、核子都不能瞭解它的,這就叫靈魂。在我們是認為有的,但它是“精氣為物”,心物一元的。什麽是精?什麽是氣?如何構成物質方面的東西?“遊魂為變”,物質以外,我們的身體是物,宇宙中這個物理世界都是物。可是唯物學家,認為世界一切唯物,還有另一半,他衹認出了一面,沒有搞清楚。他們把精神,也嚮唯物方面拉。西方哲學中有認為一切都是唯心的,也衹認了一半。“一切唯心造”拿不出證據,科學講證據,可是“精氣為物”講物質的道理,“遊魂為變”講精神的道理,這幾句話又産生一個大問題了。這裏承認有鬼神,這個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殘餘力量所形成,所以曉得鬼與神,鬼是鬼,神是神,以道德為標準分為兩種。何以知道鬼神的現象?孔子提出證明,鬼與神都有,可是我們的這位老師,他衹告訴我們原則。《易經》有那麽大的學問,包羅萬象,至於怎麽樣有鬼神,他沒有講。他大概來不及寫稿子了,還是要我們自己去摸。
  這裏說的精與氣是什麽?道傢就偏重這方面,所以我常說,衹有中國的道傢有這個本事。研究世界文化,都衹教大傢死了不要怕,到一個觀光旅館——一天堂、極樂世界去住。衹有中國人想出這個辦法,可以活幾千年,就是神仙,就是這個生命可以活着修到長生不死。不管有沒有人曾經做到,但查查世界文化,沒有一個國傢的文化,敢於叫出這個口號來,衹有我們中華民族敢於這樣叫,人可以修到長生不死。但不是盲目地叫,所根據的道理,是這個生命,我們的肉體存在,是靠有三樣東西:精、氣、神。所謂長生不死之藥,不是一般的藥物,道傢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是《黃庭經》中的話,欲想祛病延年,無病無痛,達到長生不老,需要服藥,這藥不靠外來,自己身上有藥——精、氣、神。什麽是神?譬如我們說“某人眼神很好”。眼神是個抽象名詞,是描述不出來的,現代醫學不承認的,所謂“元神”他們說是鬼話,衹說體力很好,說是“力”。但科學家的說法也有問題,“力”又是什麽呢?是電子或原子?但是大傢一聽科學名詞,就被唬住了。其實科學名詞最後還是站不住腳,答不出來。精也是答不出來的,普通以女性的卵子,男性的精蟲當作精。這裏所說的精,是又抽象又具體的,以現代的話來說,勉強的比方,精等於能,生命的能。譬如人在跌倒時,就原來跌倒的姿勢,在地上稍停一下,一點都不要動,靜一下以後,慢慢起來,不會受傷,因為稍稍靜一下,生命的本能就恢復了,便不會受傷,否則本能沒有恢復,用力掙紮起來便受傷。還有跌倒時,用兩手撐地,也容易受傷,因為跌下去有那麽重的力量,欲想撐回來,加上反抗的力量,一相撞擊,就在這時受傷,聽其自然躺下去,反不受傷,這就是身體生命本能的作用。至於“氣”,比方是電,過去氣字寫作“炁”。道傢稱之為無火是氣,火代表陽,無火之炁,精與氣是一陰一陽,具體為陰,無體為陽,陰陽結合成物。那麽我們這個身體以外的生命能,衹好藉別傢的學問來解釋,就是佛傢對人的身體叫作正報。這個物質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質,名為依報,附屬的意思。這方面學問,佛傢精到得很,依報又分為動、植、礦等等,以現代科學名詞說即聲、光、電、化等等,是有生而無命的。如佛傢的吃素是無葷,連大蒜、蔥等等刺激性的,産生荷爾蒙使性欲容易衝動的都是葷,都不吃。不吃肉是不殺生。佛學告訴我們,現代科學也證明,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無命。命是有靈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覺是命。生命是生與命兩個東西的結合,精氣為物是生不是命。體能健壯的人腦子思想一定比較差,而愛思想、智慧高的人,身體一定多病。孔子所講的還是大原則。他所講的《易經》包涵有那麽多東西,所以我們摸了半天《易經》,不要說通神,連鬼都通不了。
  上面講了《易經》的學問,歸納出來,大概的三個重點,實際上如作詳細的分類還不止這三個重點,總結一句話,就是“彌綸天地之道”,包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樂天知命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下來這一個小段說,《易經》這個法則與天地相似。天地就是宇宙、太陽、月亮的運行,有一個固定的法則,不能變。春、夏、秋、鼕、白晝、夜晚、南極、北極,一切變化的法則都是固定的。而《易經》學問的原則也相似,真理的準確同宇宙的法則一樣的固定,所以人類提出來的任何學問,都不能違反《易經》所提出來的法則,超不出《易經》的範圍,不管人類任何學問,人類如何偉大。比如人類今日到達了月球,也衹到達了月球,並沒有超出宇宙,月球、太陽,都在宇宙的範圍之內,而《易經》的學問,就有宇宙這樣偉大,所以,沒有辦法違背。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這裏說了,為什麽我們要懂得《易經》這個學問?因為懂了以後,才能“知周萬物”。知即智——智慧充滿了,對萬事萬物的大原理無有不懂,然後“道濟天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官也好,隨便做哪一行職業,都可以達到救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不會有錯誤了。在《論語》上看到孔子的感嘆,他在四十九、五十歲的時候,纔開始讀《易經》,而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如上天多給我活長久一點去學《易經》,可能達到沒有錯誤。故以他的立場來說,人生的修養必須要學《易經》,才能智慧周乎萬物,不致發生錯誤,也和無違的道理一樣。如果欲濟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旁行是什麽?研究易數時說過,就是旁通,也是錯綜復雜的“錯卦”,如乾卦的三爻動了,就會成天澤履卦,等於大傢坐在這裏,衹要其中任何一個人動了,都會影響每一個人互相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萬事萬物,不能永恆不變的,有縱的關係,還有橫的關係,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規律的,不會散開,能旁行不流,對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樂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遠是樂觀的人生。我曾告訴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觀的,尤其佛傢的大慈大悲是講悲的,衹有中國儒傢講樂。像《論語》上幾乎沒有悲字,都是樂。有一本明朝的筆記,曾經統計過《論語》上都是樂字,而不談悲,這也是中國文化不同的地方。談生命衹談生的這一頭,不談死的那一頭。人多半是悲觀的,本來生命是很可憐的,以另一個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觀,但以《易經》的角度看生命,是樂天知命,很樂觀的,沒有憂愁。所以人欲達到真正的樂觀,衹有從觀念中懂了《易經》的法則。
   安土敦仁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先解釋“安土”,一般而言,中國自大禹治水以後,步人農業社會,所以過去在歷史上經常看到“安土重遷”四個字,對於家乡都很喜歡,重視遷移,不肯搬動播遷,這是中國文化安土重遷的思想。假如有一個兒孫,要遷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則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今日社會的觀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動為好,這就是通、經濟發達的現象。如以現代的觀念看安土,則是舊文化,沒有進步。另一個觀念看安土,以五行來解釋,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這在文字來解釋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說,地球有一個中心地點,有中心的立場,然後人生的修養走仁道,以仁修養,才能愛人、愛物,如果沒有中心,而說能愛人、愛物,這是做不到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麯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
  無方而易無體。”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這是一個觀念;“麯成萬物而不遺”,這又是一個觀念;“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是一個觀念;“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一個大結論了,很重要的。研究易學要知道這是正統的孔子思想,也是《易經》正統的道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第四部份第五部份
第六部份第七部份第八部份第九部份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