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江湖   》 我的電腦有神鬼莫測之機      熊逸 Xiong Yi

  很多人都認為《周易》藴涵着宇宙的無窮奧秘,這在我前面介紹過的蓍草算卦方法裏似乎就看得出一端倪。還記得吧,先是一分為二,象徵着混沌初開,天地創始,然後提出一根草來象徵人,一分為二之後有了天、地、人這所謂“三纔”,然後的“除以4”又象徵着四季。這還沒完,奧妙還多着呢!
  《係辭》裏還說:“占乾卦的蓍草一共260根,占坤卦的蓍草一共144根,加在一起是360根,約合一年的天數,而《易經》占到的蓍草一共11520根,與萬物之數相當……”還有大傢比較熟悉的什麽“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聽上去還當真是包羅宇宙、囊括萬物。
  其實呢,《係辭》屬於《易傳》,是後人對《易經》的附會發揮。再說了,就算《係辭》說的不錯,可照這個邏輯,我隨便拿出一個什麽東西都能說得出同樣的“包羅宇宙、囊括萬物”。《係辭》裏說聖人創作八卦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那我現在也學學聖人,“近取諸身”一回,就說說我現在寫這本書所用的這臺電腦好了。
  我用的這臺是一臺筆記本電腦,黑色的,平時不用的時候一直合着,象徵着混沌的宇宙。當我要用它的時候,把它打開,顯示器和鍵盤一分為二,象徵着開天闢地,太極生了兩儀。而且,顯示器是亮的,鍵盤是暗的,這是明與暗的對立,陰與陽的對立,而他們又同是一臺筆記本電腦的一部分,它們的關係既對立、又統一。亮的顯示器象徵着天,暗的鍵盤象徵着地,旁邊從USB接口甩出一支鼠標來,象徵着人,從此,天、地、人都有了,三纔齊備。
  更神奇的是,我明明在敲打鍵盤,文字卻出現在顯示器上,這不就是天地交泰、陰陽感應麽?正是鍵盤和顯示器的這種天地交泰,纔源源不斷地産生出了新的東西,嗯,其中就有我現在寫的這本書。
  三纔齊備了,還有四象呢。顯示器是長方形的,上下左右四條邊,象徵着四象或者四季;而鍵盤這個區域竟然也是和顯示器一模一樣的長方形,配合得嚴絲合縫的,也是上下左右四條邊,也象徵着四象,象徵着四季。顯示器和鍵盤“交泰”在一起,一共有八條邊,象徵着八卦。
  太神奇了!我的鍵盤上方居然還有一組按鍵,從F1到F12,恰好象徵着一年的12個月……底下還有一個Fn按鍵,是和從F1到F12的12個按鍵配合使用的,所以,這個Fn按鍵不正好象徵的閏月麽!
  看,要論神鬼莫測之機,我這臺筆記本一點兒不輸給《易經》啊!
  很多人對《周易》的另外一種贊嘆是:富有如此深奧的哲學至理啊!
  其實呢,這往往是因為混淆了《易經》和《易傳》。
  前面簡單說過,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周易》,或者叫《易經》,其實包含着兩個部分:《易經》和《易傳》。一般來說,《易經》(狹義的《易經》)的內容全是算卦的占斷辭——前面我們已經見過幾條,專傢們衆說紛紜,也解釋不出個統一意見來,反正我覺得很多占斷辭看上去和馬三立的“桃園三結義,孤獨一支”沒多大區別,如果說有價值,更多的是史料價值,為我們展現了古代社會的一片斷風貌;而哲學思想則更多地體現在《易傳》,或者叫做“十翼”,主要是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藉着《易經》來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
  有人可能會問了:“這知識分子要想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自己著書立說就是了,為什麽非要藉着《易經》說事呀?”
  答案是:“第一,當時的人並沒有著書立說的普遍風氣;第二,這裏面恐怕有一不得已的苦衷。”
  什麽叫“不得已的苦衷”呢?——這個問題稍稍沉重了,咱們留到後文再說,先說說排卦算命的事。
  我一直都主張溯本求源,現在咱們來看看古人拿《周易》算命的案例,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麽用這東西的。
  講漢、唐、宋、明的案例嗎?——不講,咱們要看就看最源頭的東西。《周易》是周代興起的,我們能找到的最早的相關史料就是《左傳》和《國語》。
  《左傳》我比較熟,這裏邊用《周易》算卦的例子還真不少,很值得講一講。而且,《左傳》到底也是經典,是“十三經”之一,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信史,可總比什麽《諸葛神算》和《推背圖》要有公信力多了。
  《左傳》講的是春秋時代的史事,可是,我們要瞭解《周易》,還得從商代開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讓瞭解《周易》的過程像閱讀推理小說一樣有趣如果你的鄰居是“九五之尊”……
教給你算卦的方法不但介石,而且中正
我的電腦有神鬼莫測之機古人對《易經》真的相信嗎?
周朝人能看懂卦辭嗎?周易江湖 很多人傢都有蠱 很多人傢都有蠱
弘揚算卦精神,促進世界和平一卦算出來八輩子
明夷待訪:明確等待夷狄來訪?鬥法:以各種算命方法來解决同一個問題
做占卜大師的先决條件?熊氏定理占卜靈,還是烏龜靈?《周易》靈,還是蓍草靈?
降竜十八掌詳解群竜無首誰為首?
顯赫的出身,隱蔽的思想絞盡腦汁的段意和中心思想
雖然名言輩出,但請不要麯解凡事總要聽聽反方意見
這個馬子真正點談談天,說說地
《周易》小話題集錦後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