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守望的距離   》 第5節:幸福的悖論3      周國平 Zhou Guoping

  莫洛亞可說是女性的一位知音。人們常說,女性愛慕男性的"力",男性愛慕女性的"美"。莫洛亞獨能深入一步,看出:"真正的女性愛慕男性的'力',因為她們稔知強有力的男子的弱點。""女人之愛強的男子衹是表面的,且她們所愛的往往是強的男子的弱點。"我衹想補充一句:強的男子可能對千百個衹知其強的崇拜者無動於衷,卻會在一個知其弱點的女人面前傾倒。
  五
  男女之間是否可能有真正的友誼?這是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遇到、常常引起爭論的一個難題。即使在最封閉的社會裏,一個人戀愛了,或者結了婚,仍然不免與別的異性接觸和可能發生好感。這裏不說泛愛者和愛情轉移者,一般而論,一種排除情欲的澄明的友誼是否可能呢?
  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為友人。分析下來,其中每一種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性吸引的因素。道德傢們往往攻擊這種"雜有愛的成分的友誼",莫洛亞的回答是:即使有性的因素起作用,又有什麽要緊呢!"既然身為男子與女子,若在生活中忘記了肉體的作用,始終是件瘋狂的行為。"
  異性之間的友誼即使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種真正的友誼。蒙田曾經設想,男女之間最美滿的結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種肉體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誼。拜倫在談到異性友誼時也贊美說:"毫無疑義,性的神秘力量在其中也如同在血緣關係中占據着一種天真無邪的優越地位,把這諧音調弄到一種更微妙的境界。如果能擺脫一切友誼所防止的那種熱情,又充分明白自己的真實情感,世間就沒有什麽能比得上做女人的朋友了,如果你過去不曾做過情人,將來也不願做了。"在天才的生涯中起重要作用的女性未必是妻子或情人,有不少倒是天才的精神摯友,衹要想一想貝蒂娜與歌德、貝多芬,梅森葆夫人與瓦格納、尼采、赫爾岑、羅曼·羅蘭,莎樂美與尼采、裏爾剋、弗洛伊德,梅剋夫人與柴可夫斯基,就足夠了。當然,性的神秘力量在其中起着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區別衹在於,這種力量因客觀情境或主觀努力而被限製在一個有益無害的地位,既可為異性友誼罩上一種為同性友誼所未有的溫馨情趣,又不致像愛情那樣激起一種瘋狂的占有欲。
  六
  在經過種種有趣的討論之後,莫洛亞得出了一個似乎很平凡的結論:幸福在於愛,在於自我的遺忘。
  當然,事情並不這麽簡單。康德曾經提出理性面臨的四大二律背反,我們可以說人生也面臨種種二律背反,愛與孤獨便是其中之一。莫洛亞引用了拉伯雷《巨人傳》中的一則故事。巴奴越去嚮邦太葛呂哀徵詢關於結婚的意見,他在要不要結婚的問題上陷入了兩難的睏境:結婚吧,失去自由,不結婚吧,又會孤獨。其實這種睏境不獨在結婚問題上存在。個體與類的分裂早就埋下了衝突的種子,個體既要通過愛與類認同,但又不願完全融入類之中而喪失自身。絶對的自我遺忘和自我封閉都不是幸福,並且也是不可能的。在愛之中有許多煩惱,在孤獨之中又有許多悲涼。另一方面呢,愛誠然使人陶醉,孤獨也未必不使人陶醉。當最熱烈的愛受到創傷而返諸自身時,人在孤獨中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
  一切愛都基於生命的欲望,而欲望不免造成痛苦。所以,許多哲學家主張節欲或禁欲,視寧靜、無紛擾的心境為幸福。但另一些哲學家卻認為拼命感受生命的歡樂和痛苦纔是幸福,對於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如果說幸福是一個悖論,那麽,這個悖論的解决正存在於爭取幸福的過程之中。其中有鬥爭,有苦惱,但衹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所以,我認為莫洛亞這本書的結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鬥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鬥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輓救而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第3節:幸福的悖論1
第4節:幸福的悖論2第5節:幸福的悖論3第6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
第7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第8節: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第9節:自我二重奏1
第10節:自我二重奏2第11節:自我二重奏3第12節:失去的歲月1
第13節:失去的歲月2第14節:探究存在之謎1第15節:探究存在之謎2
第16節:永遠未完成第17節:悲觀·執著·超脫1第18節:悲觀·執著·超脫2
第19節:悲觀·執著·超脫3第20節:有意義的徒勞1第21節:有意義的徒勞2
第22節:有意義的徒勞3第23節:有意義的徒勞4第24節:有意義的徒勞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