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佳人相伴:新詩難唱需填詞(2)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為了將“二客皆有服”之事做實了,《甕牖閑評》的作者不惜把常與蘇軾笑謔的好友劉敞、劉邠(字貢父)兄弟搬了進來,乃至今天的鄒同慶、王宗堂二位教授在“雙白鷺”下註釋道:
  指與蘇軾同遊西湖之劉貢父兄弟……此以“雙白鷺”比喻二劉(二客),因“皆有服”即都穿孝服,故言。
  ——《蘇軾詞編年校註》第33頁
  稍微熟悉蘇軾交遊之友的人都知道,蘇軾在鳳翔為官時,先與劉敞相識,後來到了汴京,又認識他弟弟劉邠。劉敞比蘇軾大十七歲,劉邠比蘇軾大十三歲。到了熙寧六年,蘇軾的父母都早已亡故,劉敞兄弟直到此時纔為父母守喪,真該祝賀他們的親嚴高
  壽多福。問題在於,
  宋代禮法嚴格規定,服喪期間嚴禁外出遊樂,劉氏兄弟兩個不在江西新餘縣老傢循規蹈矩,卻跑到杭州西湖來遊樂,豈不成了兩個不孝之子?
  略微翻一下史書,人們就會啞然失笑,原來劉敞早在五年前,也就是熙寧元年(1068)四月八日就已病逝 ,當時蘇軾兄弟正在眉山為父親蘇洵服喪,喪期一滿,他就為劉敞專門寫了一篇祭文。六年之後劉敞若是現身杭州,豈不是白日見鬼?
  衹要認真研讀一下蘇軾的詩,便可發現,白鷺不僅是他最喜歡
  的意象之一,他還特別愛用“雙白鷺”來稱贊兩個在一起的友人:
  惟有飛來雙白鷺,玉羽瓊林鬥清好。
  ——《再和潛師》
  二子有如雙白鷺,隔江相照雪衣明。
  ——《次韻秦少章和錢蒙仲》
  前一聯中的“雙白鷺”,是指與道潛和尚(參寥子)和蘇軾的學生秦觀,第二首詩裏則指秦觀的弟弟秦少章及其友人。既然蘇軾能用“雙白鷺”比喻他所喜歡的朋友,為何不能比喻自己和張先兩個?其實早在蘇軾之前,白居易就曾用此祥瑞之物自況,他的《白鷺》詩說: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蘇軾寫此詞時三十八歲,接近“人生四十”,而他“早生華發”,世人皆知。至於年至耄耋的張先,當然更與“白發垂垂”的鷺鷥相似。白鷺一名鷺鷥,乃江湖之上善於捕魚之鳥,蘇軾與張先同遊西湖,不正像兩衹白鷺巡遊於湖面之上嗎?衹是他們所要捕獲的目標不是魚,而是美人魚一般的佳麗。
  掃清這些雜說陳言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那首二人“同作”的《江城子》,便可得知,在一個晚霞明麗的傍晚,一名年歲稍長、姿色微衰、但頗會逢迎的歌女(即“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在西湖邊上有幸迎到大名鼎鼎的蘇通守和老詞仙。由於剛下過雨,天尚未黑,二位客人找不到更好的船,衹好上了這條花船。他們在湖的南岸遊賞着(宋時西湖南岸靠近州府,遠比現在的東、北兩岸熱鬧),忽然聽到靠近錢江的地方,有人用箏在彈奏着悲哀凄婉的麯子。這是什麽人?在嚮誰傾訴?蘇軾不願直白解釋,於是故作開脫地說:大概是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吧。張先便提議,可將這種感受寫進一個麯子,我會幫你在音律上作些潤色。
  就這樣,二人“同作”了一首撲朔迷離、讓人想入非非的《江城子》。
  這首詞摹寫湖上佳人,一顯一隱,意境朦朧,讓人難以忘懷。這些擅長音樂、歌舞的女性,在蘇軾眼中决不是什麽“尤物”,她們和湘水女神一樣,有着幽隱而又潔淨的靈魂。
  我們都知道,在蘇軾三百多首詞裏,最著名的有兩闋寄調《江城子》,其實這裏也有他的學詞之師張老前輩的啓喻之功。
  蘇軾在杭州做通判時,也喜歡遊覽寺廟、與和尚為友。但在和尚與歌女之間,他直言不諱地選擇後者:
  不如西湖飲美酒,紅杏碧桃香覆髻。
  ——《自普照遊二庵》
  紅杏、碧桃,應是西湖佳人們的泛稱,這兩個詞兒後來還有用場,請讀者深儲於記憶。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蘇軾四十二歲,在徐州當太守時,見到風流才子偎紅依翠,曾有以下回憶:
  瀋郎清瘦不勝衣,邊老便便帶十圍。
  躞蹀身輕山上走,歡呼船重醉中歸。
  舞腰似雪金釵落,談辯如雲玉麈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