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各自的朝聖路   》 第49節:讀《務虛筆記》的筆記10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四自我與世界
  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是一個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一切哲學的努力,都是在尋求自我與世界的某種統一。這種努力大致朝着兩個方向。其一是追問認識的根據,目的是要在作為主體的自我與作為客體的世界之間尋找一條合法的通道。其二是追問人生的根據,目的是要在作為短暫生命體的自我與作為永恆存在的世界之間尋找一種內在的聯繫。我說史鐵生具有天生的哲學素質,證據之一是他對這個最重要的哲學問題的執著的關註,在他作品的背景中貫穿着有關的思考。套用正、反、合的模式,我把他的思路歸納為:認識論上的唯我論(正題),價值論上的無我論(反題),最後試圖統一為本體論上的泛我論(合題)。
  在認識論上,史鐵生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唯我論者。他說:我衹能是我,這是一個不可逃脫的限製,所以世界不可能不是對我來說的世界。我找不到也永遠不可能找到非我的世界。在還沒有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已經存在--這不過是在有我之後我聽到的一種傳說。到沒有了我的時候這個世界會依舊存在下去--這不過是在還有我的時候我被要求同意的一種猜測。我承認按此邏輯,除我之外的每個人也都有一個對他來說的世界,因此譬如說現在有五十億個世界,但是對我來說,這五十億個世界也衹是我的世界中的一個特徵罷了。
  所有這些都表述得十分精彩。認識論上的唯我論是駁不倒的,簡直是顛簸不破的,因為它實際上是同語反復,無非是說:我衹能是我,不可能不是我。即使我變成了別人,那時候也仍然是我,那時候的我也不可能把我意識為一個別人。這就是維特根斯坦所說的"語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在此程度內世界衹能是我的世界。這一主體意義上的自我不屬於世界,而是世界的一種界限。我衹能作為我來看世界,但這個我並不因此而膨脹成了整個世界,相反是"縮小至無延展的點",即一個看世界的視點了。所以,維特根斯坦說,嚴格貫徹的唯我論是與純粹的實在論一致的。
  與哲學上作為主體的自我不同,心理學上的自我是指人的欲望。如果一個人因為世界是我的世界這一認識論的真理便認為世界僅僅為滿足我的欲望而存在,他就是混淆了這兩個自我的概念。同樣,一切對唯我論的道德譴責也無不是出於此種混淆。在史鐵生那裏,我們看不到這種混淆。對於作為欲望的自我,他基本上是以一種超脫的眼光看輕其價值。
  在《務虛筆記》中,我們可以發現史鐵生面對命運之謎有兩種相反的心情。大多數時候,他興致勃勃地玩着猜謎的遊戲。但是,正當他玩得似乎很投入時,有時忽然會流露出一種厭倦之情。例如,他琢磨着幾位女主人公命運互換的可能性,突然帶點兒自嘲的口吻寫道:"甚至誰是誰,誰一定是誰,這樣的邏輯也很無聊。億萬個名字早已在歷史中湮滅了,但人群依然存在……"小說中兩次出現同一個景象、同一種思緒:我每天都看到一群鴿子,仿佛覺得幾十年中一直是那一群,可事實上它們已經生死相繼了若幹次,生死相繼了數萬年。人山人海也是一樣,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將死去,但始終有一個人山人海在那裏喧囂踴躍。相同的人間戲劇在永遠地上演着,一個衹上場片刻的演員究竟被派給了什麽角色,實在不值得認真。其實也沒法認真,作者在散文《角色》中告訴我們:産科的嬰兒室裏一排新生兒,根據人間戲劇的需要,他們未來的角色大致上已經有了一個分配的比例,其中必有人要扮演倒黴的角色,那麽,誰應該去扮演,和為什麽?
  這個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美滿的答案,所以就不要徒勞地去尋找答案了吧。散文《我與地壇》的結尾語把這個意思說得更精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個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好吧,我們姑且承認作為欲望的自我衹是造化即宇宙大欲望手中的一個暫時的工具,我們應該看破這個自我的虛幻,千萬不要執著。可是,在這個自我之外,豈不還有一個自我,不妨稱之為宗教上的自我,那便是靈魂。如果說欲望是旋生旋滅的,則靈魂卻是指嚮永恆的,怎麽能甘心自己被輕易地一次性地揮霍掉?關於靈魂,我推測它很可能是作為主體的自我與作為欲望的自我的一個合題。試想一個主體倘若有欲望,最大的欲望豈不就是永恆,即世界永遠是我的世界,而不能想像有世界卻沒有了我?
  有趣的是,史鐵生解决永恆問題的思路正好與此暗合,由唯我和無我走嚮了頗具宗教意味的泛我。早在《我與地壇》中,他就如此描寫:有一天,我老了,扶着拐杖走下山去,從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接着自問:"當然,他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在《務虛筆記》的最後一章,作者再次提到小說開頭所回憶的那兩個孩子。這一章的標題是"結束或開始",暗示人間戲劇的輪回,而在這輪回中,所有的人都是那兩個孩子,那兩個孩子是所有的角色。不言而喻,那兩個孩子也就是"我"。《務虛筆記》的結尾:"那麽,我又在哪兒呢?"上帝用欲望造就了一個永劫的輪回,這永劫的輪回使"我"誕生,"我"就在這樣的消息裏,這樣的消息就是"我"。當然,這個"我"已經不是一個有限的主體或一個有限的欲望了,而是一個與宇宙或上帝同格的無限的主體和無限的欲望。就在這與宇宙大化合一的境界中,作為靈魂的自我擺脫了肉身的限製而達於永恆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第8節:孤獨的價值1第9節:孤獨的價值2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第13節:守望的角度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第17節:名人和明星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第20節:讀書的癖好3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