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楚军强于联军。
再比较双方士兵的素质:吴国对士兵的训练是没说的,其精良是包括敌人都承认的;而楚国的方城部队为楚国的王牌,自然也是非凡,甚至可能方城部队更厉害一些,这点已经在对夫概部的战事中得到证实,其战车的配备也肯定优于吴军轻车。
可以认定双方此时也大体相当,楚军优于重装备,吴军优于轻兵器。
关键还是双方主帅,真正能够“庙算”出来的,吴军的优势大概唯有这点。
楚国方面:从沈尹戌决策对夫概部发动突然袭击,可知沈尹戌的军事才能以及胆略非凡,这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竟然无人能事先得知,这既可看出这支部队的隐蔽性和机动性都是无可比拟的,也可以证实沈尹戌对部队约束、指挥能力的高超。
吴军方面:吴军的将领众多,拥有许多名将,且不说孙武,就是夫概、伍子胥、伯嚭等人都是当世难得的将才,对于沈尹戌来说,尤其可怕的还是伍子胥,两人曾同朝为官,相互知根知底,这点最为可怕!
如伍子胥这般名将,自然了解楚国最优秀的军事家沈尹戌的作战风格,而熟悉自己的敌人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可怕的!
伍子胥虽然长相极其威猛(也有野史记载他犹如白发老鬼),但实际上打仗却很喜欢用阴招,从他积极实施痛苦折磨楚军的车轮战略便可看出,他的军事风格侧重于紧打慢唱,零打碎敲,但也可以看出,这老头精通运筹全局。
夫概擅长中军突破战术,勇武不惜拼命,与伍子胥正是相克的一对搭档,这多少要抵消一些伍子胥的作用;关键的还是主将孙武,现在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吴王的信任,尤其是夫概的惨败,无形中加重了孙武在吴王心中的砝码。
一句话:胜败就看孙子的了!
当然,吴王阖闾也是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人在打仗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是,那也可能成为吴军的弊端——一个随军督战并参与指挥的国君,对天分极高的部队主将来说,一般不会多有助益,事实上就因为如此,孙武才被沦为了参谋长的角色。
吴王阖闾随军出征,这是完全违背了孙武在《谋攻篇》中所述的原则:“将能而君不御。”
吴王阖闾随军的行为,使得孙子“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九地篇》)的做法不得不有所顾忌,难以彻底执行,因为不得不考虑随军君王的安危,所以不可能使全军涉险太深——这是吴王阖闾随军带来的第一个不利影响。
吴王阖闾随军的第二个不利影响,即是使主将孙武的军法不能顺利执行。王弟夫概在柏举之战中违令而动,擅自率其部属发起攻击,虽然取得大胜,但其行为的后果还是弊大于利。
假设这一擅自行动失败,将葬送破楚计划,也葬送了吴国大军。但吴王的不惩反奖,动摇了在军事行动中孙子占据的地位,对孙武指挥下面的战事,无疑有着绝大的危害。——诸将在执行军令时,自然要先偷看一眼吴王的脸色,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牛人们聚在了一方,未必是什么形势大好,其作用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抵消几分,甚至相互掣肘。
所以,在分析双方主帅的指挥能力方面,大致还能断定:半斤八两,或许吴军稍强。
不过,高手过招,往往相差只在一线,只要有了这稍强的一点,楚国就兴许遭到的是灭顶之灾,亡国之祸!
再就是沈尹戌的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他此时身边缺少冲锋陷阵的战将,擅长闪电进攻的部下武城黑被埋在了柏举,一时很难找出另外的将领去替补这个位子,因此,同样擅长闪电战的沈尹戌必须由自己亲自出马,否则攻击便很难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第二,沈尹戌对将领的使用有些随意,这对充分发挥部将的能力大大不利,这点可能是致命的!前面委派武城黑助守汉水,就使囊瓦的大军被“致命”。
“庙算”暂告一段落,下面该动真格的了!
孙武将再一次以自己惊人的军事天才向人们证实:这“兵家始祖”的“万儿”不是吃白饭混来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