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 第49节:顾颉刚的经济状况(1)      陈明远 Chen Mingyuan

  顾颉刚的经济状况
  顾颉刚,1893年5月生于江苏省苏州。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当时家中每月给20余块银圆(合今人民币1 000元)。
  那时北大伙食很不错,每月6块银圆(合今人民币300元),八人一桌,六菜一汤,馒头米饭随意吃。他爱好京剧,每月节省出6块银圆来听戏。
  他于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时年27岁。担任北大图书馆员,月薪50圆;又帮助胡适教授编书,每月补贴30圆,共得80圆,相当于今人民币3 200元,还不算多。
  而立之年进入中间阶层
  1922年因祖母去世返归苏州老家;不久顾颉刚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做专任编辑,月薪100圆。1924年回到北京,时年31岁,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担任助教,月薪100圆;兼任孔德学校教员,月薪50圆,共得150圆,相当于今人民币6 000元,而立之年算是初步进入了"中间阶层"。
  1926年南下,先后到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月薪240圆,后升为280圆。
  1929年9月,顾颉刚36岁时又回北平,在燕京大学就职,搬家到海淀成府蒋家胡同;起初月薪290圆,第二年增加到320圆,相当于今人民币1万多元。从助教晋升为教授,为时9年。这在当时还算是慢的,当时有一定学位的文化人大约30岁出头就可以受聘为教授。同时,他婉言谢绝了北京大学让他担任教授月薪450圆的聘请。
  顾颉刚1935年42岁时担任北平研究院历史学组主任、研究员,月薪400圆;仍兼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领取半薪160圆。月收入共560圆,约合今人民币人民币2万元。加上他著述和编辑所得,年收入超过国币1万圆(合今人民币30万-40万元),
  为了组织"禹贡学会",出版《禹贡》半月刊,以及办各种事业,顾颉刚不仅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赞助,并且经常捐献自己的薪金。如在1935年,顾颉刚每月收入610圆,他以50圆捐献《禹贡》,又以160圆支付出版物的绘图、印图费用。从1934-1936年禹贡学会总共收到捐款4 324圆,其中顾颉刚捐款1 500圆,占1/3强。
  当时北平学术界流传一句话:"北京城(学术界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他们各拥有一班学者的队伍,好像形成三个学派。其实,胡适之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又掌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各自拥有雄厚的经费。然而顾颉刚除了自己的薪水以外,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他竟然做成了一番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支学术力量,真不容易。
  金圆券的崩溃:顾颉刚的记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顾颉刚回到上海。1948年初,他应邀到甘肃兰州大学讲学。当时内战正酣,法币急剧贬值;兰州物价之昂贵,到了吓死人的程度。七八月间,一石米价格已高达4 000万法币,比江南苏州高出一倍。顾颉刚的牙刷坏了,买一个新的,哪知要价180万元!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以金圆券取代法币,禁止民间持有银圆和黄金外币。顾颉刚对此不抱任何幻想,因为从前早已吃过一次大亏。
  他回忆到:1935年政府推行法币,禁用银圆,顾家取出300枚银大洋,遵从政府法令,送到国家银行兑换钞票。老父亲一生省吃俭用积攒法币4万元,在老家苏州存进银行,后于抗战期间去世。苏州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成为"沦陷区"',顾颉刚无法还乡将巨额存款取出。到1946年顾颉刚回到苏州老家,取出十几年前存进银行的4万元法币本息,却因大为贬值而成为一堆废纸。
  在四川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前妻存在银行的法币2万元,后来也同样一文不值。顾颉刚看到报纸上宣布政府又下令将黄金、白银收归国有,他冷笑说:"这次再也不上当了"!
  1948年10月13日,顾颉刚从兰州大学写信给在上海的妻子张静秋说:"我现在在此,每月一百七十金圆券。要是币值不贬,我当然有余……但兰州铺子已把值钱的货物藏起,买米、买面、买糖、买茶,都买不到,形成窒息。所以昨天长官公署开会,准许米面涨价百分之八十,米面一涨,别物当然紧跟。我的薪水就打了一个对折。如果锦州、太原随锦州而陷落,恐怕不止再打一个对折了。"
  第二天家信中说:"可怜的金圆券,出世不到两个月,已经贬了十分之八的价值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第1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1)第2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2)
第3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1)第4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2)
第5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1)第6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2)
第7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3)第8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1)
第9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2)第10节:致命的昏和卖(1)
第11节:致命的昏和卖(2)第12节:鲁迅、琉璃厂和旧书、文物
第13节:对琉璃厂的眷念第14节:鲁迅和电影(1)
第15节:鲁迅和电影(2)第16节:鲁迅和电影(3)
第17节:王韬的经济状况(1)第18节:王韬的经济状况(2)
第19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1)第20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2)
第21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3)第22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4)
第23节:章太炎的经济状况第24节:蔡元培的经济状况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