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何以為生:文化名人的經濟背景   》 第49節:顧頡剛的經濟狀況(1)      陳明遠 Chen Mingyuan

  顧頡剛的經濟狀況
  顧頡剛,1893年5月生於江蘇省蘇州。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當時傢中每月給20餘塊銀圓(合今人民幣1 000元)。
  那時北大伙食很不錯,每月6塊銀圓(合今人民幣300元),八人一桌,六菜一湯,饅頭米飯隨意吃。他愛好京劇,每月節省出6塊銀圓來聽戲。
  他於192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時年27歲。擔任北大圖書館員,月薪50圓;又幫助鬍適教授編書,每月補貼30圓,共得80圓,相當於今人民幣3 200元,還不算多。
  而立之年進入中間階層
  1922年因祖母去世返歸蘇州老傢;不久顧頡剛赴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做專任編輯,月薪100圓。1924年回到北京,時年31歲,在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擔任助教,月薪100圓;兼任孔德學校教員,月薪50圓,共得150圓,相當於今人民幣6 000元,而立之年算是初步進入了"中間階層"。
  1926年南下,先後到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月薪240圓,後升為280圓。
  1929年9月,顧頡剛36歲時又回北平,在燕京大學就職,搬傢到海澱成府蔣傢鬍同;起初月薪290圓,第二年增加到320圓,相當於今人民幣1萬多元。從助教晉升為教授,為時9年。這在當時還算是慢的,當時有一定學位的文化人大約30歲出頭就可以受聘為教授。同時,他婉言謝絶了北京大學讓他擔任教授月薪450圓的聘請。
  顧頡剛1935年42歲時擔任北平研究院歷史學組主任、研究員,月薪400圓;仍兼燕京大學歷史係教授,領取半薪160圓。月收入共560圓,約合今人民幣人民幣2萬元。加上他著述和編輯所得,年收入超過國幣1萬圓(合今人民幣30萬-40萬元),
  為了組織"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以及辦各種事業,顧頡剛不僅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贊助,並且經常捐獻自己的薪金。如在1935年,顧頡剛每月收入610圓,他以50圓捐獻《禹貢》,又以160圓支付出版物的繪圖、印圖費用。從1934-1936年禹貢學會總共收到捐款4 324圓,其中顧頡剛捐款1 500圓,占1/3強。
  當時北平學術界流傳一句話:"北京城(學術界裏)有三個老闆,一個是鬍老闆鬍適,一個是傅老闆傅斯年,一個是顧老闆顧頡剛。"他們各擁有一班學者的隊伍,好像形成三個學派。其實,鬍適之是北京大學文學院長,又掌握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各自擁有雄厚的經費。然而顧頡剛除了自己的薪水以外,並沒有什麽經濟基礎。他竟然做成了一番文化事業,培養了一支學術力量,真不容易。
  金圓券的崩潰:顧頡剛的記述
  抗日戰爭勝利後,顧頡剛回到上海。1948年初,他應邀到甘肅蘭州大學講學。當時內戰正酣,法幣急劇貶值;蘭州物價之昂貴,到了嚇死人的程度。七八月間,一石米價格已高達4 000萬法幣,比江南蘇州高出一倍。顧頡剛的牙刷壞了,買一個新的,哪知要價180萬元!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以金圓券取代法幣,禁止民間持有銀圓和黃金外幣。顧頡剛對此不抱任何幻想,因為從前早已吃過一次大虧。
  他回憶到:1935年政府推行法幣,禁用銀圓,顧傢取出300枚銀大洋,遵從政府法令,送到國傢銀行兌換鈔票。老父親一生省吃儉用積攢法幣4萬元,在老傢蘇州存進銀行,後於抗戰期間去世。蘇州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成為"淪陷區"',顧頡剛無法還鄉將巨額存款取出。到1946年顧頡剛回到蘇州老傢,取出十幾年前存進銀行的4萬元法幣本息,卻因大為貶值而成為一堆廢紙。
  在四川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前妻存在銀行的法幣2萬元,後來也同樣一文不值。顧頡剛看到報紙上宣佈政府又下令將黃金、白銀收歸國有,他冷笑說:"這次再也不上當了"!
  1948年10月13日,顧頡剛從蘭州大學寫信給在上海的妻子張靜秋說:"我現在在此,每月一百七十金圓券。要是幣值不貶,我當然有餘……但蘭州鋪子已把值錢的貨物藏起,買米、買面、買糖、買茶,都買不到,形成窒息。所以昨天長官公署開會,准許米面漲價百分之八十,米面一漲,別物當然緊跟。我的薪水就打了一個對折。如果錦州、太原隨錦州而陷落,恐怕不止再打一個對折了。"
  第二天傢信中說:"可憐的金圓券,出世不到兩個月,已經貶了十分之八的價值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我算清了魯迅一生掙的錢(1)第2節:我算清了魯迅一生掙的錢(2)
第3節:《新青年》同人為何不要稿費(1)第4節:《新青年》同人為何不要稿費(2)
第5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1)第6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2)
第7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3)第8節:魯迅為版稅而奮鬥(1)
第9節:魯迅為版稅而奮鬥(2)第10節:致命的昏和賣(1)
第11節:致命的昏和賣(2)第12節:魯迅、琉璃廠和舊書、文物
第13節:對琉璃廠的眷念第14節:魯迅和電影(1)
第15節:魯迅和電影(2)第16節:魯迅和電影(3)
第17節:王韜的經濟狀況(1)第18節:王韜的經濟狀況(2)
第19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1)第20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2)
第21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3)第22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4)
第23節:章太炎的經濟狀況第24節:蔡元培的經濟狀況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