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49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13)      刘绪义 Liu Xuyi

  巫、刁二人假写悬牌,把住宫门,单留公子无亏,住长卫姬宫中,其他公子想进宫问安,都被挡住不许入宫相见。过三日,桓公未死,巫、刁将他左右侍卫之人,不问男女,尽行逐出,把宫门塞断。又于寝室周围,筑起高墙三丈,内外隔绝,风缝不通。止存墙下一穴,如狗窦一般,早晚使小内侍钻入,打探生死消息。一面整顿宫甲,以防群公子之变。不在话下。
  再说桓公伏于床上,起身不得,呼唤左右,不听得一人答应,光着两眼,呆呆而看,只见扑蹋一声,似有人自上而坠,须臾推窗入来,桓公睁目视之,乃贱妾晏蛾儿也。
  桓公叹曰:"我死若无知则已。若有知,何面目见仲父于地下!"乃以衣袂自掩其面,连叹数声而绝。齐桓公病饿而死,时值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敛。一代人杰,没想到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
  桓公即位于周庄王十二年之夏五月,薨于周襄王九年之冬十月,在位共四十有三年,寿七十三岁。晋大诗人陶渊明就写过这么一首诗:
  姬辙东迁纲纪亡,首倡列国共尊王。
  南征僭楚包茅贡,北启顽戎朔漠疆。
  立卫存邢仁德着,定储明禁义声扬。
  正而不谲春秋许,五伯之中业最强。
  再说管仲。如果把齐国比作是春秋时一个跨国公司的话,那么,桓公是董事长,管仲则是齐国这个跨国公司的CEO。
  管仲生前,桓公政事专任夷吾,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又禁国人语言不许犯夷吾之名,不问贵贱,皆称仲,盖古人以称字为敬也。
  管仲死后,对于他的评价就有了疑问。疑问集中在忠信、器具、懂不懂礼等几个关键词上。
  《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又载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就是说,召忽死了,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呢?可见,关于管仲的陈年往事被翻出来了,特别是管仲何以不死的疑问,引起了当时人的深思与质疑,这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后世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不然,何以子路、子贡都执着于此?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忠信问题。什么是忠信?就其内容言,忠信包括人际关系上的忠于人和政治上的忠于君。孔子的德行弟子与政事弟子就走的是两条路线。主张德行的弟子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他们讲的忠,不是忠君,而是像颜渊那样强调道德对权力的对抗和批判,"不容然后见君子";而主张政事路线的弟子如子路、冉有、子贡对管仲"不死君"的行为表示了怀疑并持严厉地批评态度,他们认为管仲"不死君"是典型的不忠。后世儒家讲的就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忠于人与忠于君的统一。形式上,管仲"不死君"确实难以摆脱别人对他人品和节操的批评,对于这一个麻烦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只烫手的山竽,所以管仲和后来的孔子都必须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与那些主张政事路线的弟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如管仲强调自己与召忽不同:"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就是说他给自己规定了几种不死君的条件,作为对自己的辩护。《管子·大匡》载管子曰:"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也就是说他把君主与国家社稷区别开来了,认为一个君主死了并不影响国家社稷的长存;而且他还认为自己有安定、维护国家社稷的责任和能力,因此不愿意就在这时去死,也就是不一味的死君。类似的,后来齐国名相晏婴也如同管仲一样,不是简单的死君。史载,"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那么针对弟子的疑问,孔子又是怎么看的呢?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对于子贡对管仲的怀疑,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即面对走政事路线的弟子的怀疑,孔子坚定地维护了管仲,并给予管仲"仁"的崇高荣誉,这里面也反映出孔子的"薄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思想。
  宋代的朱熹把孔子称赞管仲的"如其仁"解释作了进一步圆通,认为:"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然其利泽及人,皆有仁之功矣。""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实际上也是对管仲提出了人格上的质疑与批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