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嘉庆帝颙琰(5)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3)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从嘉庆的先祖来看,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
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仁宗(嘉庆)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1这说的是唐代宗诛宰相李辅国的史事。《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李辅国,出身卑贱,年少被阉,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在太子东宫是一个喂马的太监。安史之乱中,他力劝太子即帝位。肃宗即位后,升为太子管家。后来官运亨通——任开府仪同三司、郕(chéng)国公、兵部尚书、博陆郡王。肃宗死后,代宗即位,尊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新唐书·李辅国传》也记载:代宗既嗣位,不愿大张旗鼓地杀李辅国,只差遣侠者,深夜将其刺杀之,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但代宗仍对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庆对和珅的处理,很像唐代宗对李辅国的处理,就是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为个案处理。
但是,和珅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了社会现象,可以叫做“和珅现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成为军机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贵常葆,登峰造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珅现象”的出现是老年帝王专制的必然。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责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当时,乾隆皇帝身边有四种人——后妃、太监、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处理军政要务,太监不能陪他和诗品画,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会像和珅那样曲意逢迎。因此,和珅有着后妃、太监、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乾隆皇帝对他既喜爱又依赖,自然遇事会替他撑腰。当时,大学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状元出身的王杰,也不买和珅的账。陈启元《庸闲斋笔记》记载:一天,和珅在军机处拿着一幅石墨画轴,王杰说:“贪墨之风,以至于此。”和珅指着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后王杰告老还陕西韩城乡里,嘉庆送他的诗有“清风两袖送韩城”句。但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平苗图》他们拿和珅没有办法。和珅在朝20余年,未尝一被弹劾。他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前面讲的曹锡宝弹劾不成反遭谴责就是一例。
嘉庆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嘉庆的平庸之处。
危机四伏
嘉庆处理完和珅事件后,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如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漕的难题等等。但是嘉庆都把上述问题作为个案看待,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上去加以解决。比如,平定白莲教之后,嘉庆曾作诗道: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这首诗,中间两联——“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表现了嘉庆儒家仁爱的理念。仁者爱人,嘉庆作为一位“仁君”来说是够格的,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是可贵的。嘉庆有很好的儒学修养,他的文学、诗歌、书法、文章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比明朝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好。举两个小例子:
(1)大理寺卿杨怿会受召对。时值盛暑,掀帘见嘉庆摇扇挥汗;进入,跪拜。嘉庆把扇子放在一边,不复用。询问甚详。良久热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2)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钱粮,各省欢腾。安徽民欠银300万两,巡抚姚祖同怀疑上报数字不实,令府道州县削减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闻,朱批云:“损上益下,朕之愿也。存心刻薄,有伤政体。”姚大惭,以原册600里加急报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天命汗努尔哈赤(1) | 天命汗努尔哈赤(2) | 天命汗努尔哈赤(3) | 天命汗努尔哈赤(4) | 天命汗努尔哈赤(5) | 天命汗努尔哈赤(6) | 崇德帝皇太极(1) | 崇德帝皇太极(2) | 崇德帝皇太极(3) | 崇德帝皇太极(4) | 崇德帝皇太极(5) | 顺治帝福临(1) | 顺治帝福临(2) | 顺治帝福临(3) | 顺治帝福临(4) | 顺治帝福临(5) | 顺治帝福临(6) | 康熙帝玄烨(1) | 康熙帝玄烨(2) | 康熙帝玄烨(3) | 康熙帝玄烨(4) | 康熙帝玄烨(5) | 康熙帝玄烨(6)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