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之道
77
读 心得全集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请您去治理国家,您第一件事打算做什么?”孔子说:“首要的是报各种名分辨别确定下来!”
子路说:“名分有这么重要吗?老师的迂腐竟这样严重!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况且在这个是非不分的混乱时期又什么是正呢?”
孔子说:“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不懂的事,大概采取保留的态度吧!并不妄下断语,你却如此粗莽。”
《
第三章
《
孔庙
孔子周游列国图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句至理名言。水至清则无鱼,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食物链里,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动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就没有食物喂养上一级食物链的鱼。
人至察而无徒,需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是不是都是对你有利的,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即使是本来很亲近的人,也不会喜欢和你携手共事的。映射到万物,就是大家说的,对于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计较。放眼于未来,不但要谨慎、周全,也要宽容,才能成大事。
宋朝的吕蒙正,就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吕蒙正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对人才而求全责备,即使有大才在身边也视之而不见。战国时卫国的苟变,很有军事才能,能带领500乘兵,即3.75万人,那时能带领这么多兵,可说有大将之才了。子思到卫国,会见卫侯时向他推荐苟变,卫侯说知道这人有将才,可是,他当税务时白白吃了农民的两个鸡蛋,所以不用他。子思听了,要他千万别说出去,不然,各国诸侯听到了会闹笑话。子思指出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是错误的,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弃掉它。今处于战国之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鸡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到点子上,卫侯的思想才能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教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就因白吃了两个鸡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领导者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只是不能知人,且将会陷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使他遗恨终生。苏轼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乌台诗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贬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历史上,因当权者苛求人小过,别有用心的和溜须拍马之徒就趁机落井下石,极尽其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诬陷,因此,贤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孔子对仲弓问政特别强调:“赦小过,举贤才。”历史上,能知人善任者都是如此。齐桓公发现宁戚是个人才,决定要用他时,有人主张调查他是否有问题后才确定,桓公说:“不然,问之恐其有小恶也。且人固难全,权有其长者。”于是,封他为卿,用宁戚之长,让他负责农业部门的工作。后桓公能称霸,宁戚起了重要作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