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金庸与《明报》   》 第49节:第十四章 自由 法治=稳定 繁荣(1)      Zhang Guiyang

  第十四章 自由 法治=稳定 繁荣
  金庸认为,一个自由而法治的社会,就可以确保将来继续地稳定和繁荣……
  《明报》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进入八十年代,正处于怎样巩固已得成果,怎样开拓新里程的阶段。香港社会,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开展了"香港前途问题"的二十二轮外交谈判的同时,也在香港推行代议政制。香港居民参政意识日益高涨,选举成了香港人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汇,而大亚湾核电厂的争议、基本法的草拟和争论,都是八十年代的不寻常事件。
  传媒与政府
  从1979年起,英国政府开始关注"拓展新界界址专条"在1997年7月1日期满之后的问题。港督麦理浩勋爵同年前往北京访问,向中国领导人打听中国政府对此的意图。中国政府亦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解决九七问题。1981年7月18日,金庸获得邓小平接见,邓小平向他提到今后的施政方针。1984年10月19日,金庸又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这些会见,赋予了金庸及《明报》在中港事务上的发言更受中外人士的重视。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讨论了香港前途问题。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在1997年7月1日之后收回香港地区主权,香港的生活方式不变,制度不变,港人治港等原则。中英双方随即展开历时两年的二十二轮谈判。港英政府同时也在香港推行代议政制。这一连串事件,改变了香港传媒与政府间的关系。
  十九世纪港英政府与报界的关系,仅限于与英文报章的往来。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港府内的决策官员,不懂中文,自然难与中文报业有什么往来。而十九世纪的中文报业,基本上并不太参与香港地区事务,他们的旨趣,在报道中国内地的新闻及评论内地的政治。十九世纪香港的英文报纸,大多出版不定期的海外版(Overland Edition),运至英国以至欧美地区。英文报章对港英政府官员的批评,也易为英国本土殖民地部官员知悉,直接影响港英决策官员之升降,因此港府官员也特别注意英文报纸的报道。
  十九世纪港英政府是运用经济手段,来争取英文报纸支持港英政府决策的。具体的做法,是把政府宪报的印刷权赋予某一报社。如果某一报社批评港英政府,则政府又会把宪报之刊印权,转交另一家报社。获得港英政府授权刊宪报的报社,会更改报名,以反映报社与港英政府的这种亲密关系,如《中国之友》报在1842年获得出版政府宪报的授权,于是改名为《中国之友与政府宪报》(Friend of China and Government Gazette)。
  1844年4月,政府宪报刊印权转交给了《香港纪录报》(Hong Kong Register),《香港纪录报》也因而改名为《香港纪录报与政府宪报》(Hong Kong Register and Government Gazette)。
  1845年2月20日至1853年9月21日,《德臣报》 (China Mail)取得政府宪报刊印权,刊印政府宪报带来可观的广告收益。根据《德臣报》与港英政府的协议表明,《德臣报》每刊登十六行的港府条例或通告,便向港府收费二元,另外个别刊印政府通告及法例,每一百本每页收费二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臣报》由于失去承印政府宪报的特权,也就更改亲港英政府立场,大骂政府。
  政府宪报自1859年12月起,交由一家私人公司印制,不再与报社挂勾。1952年1月政府成立印务署,自行承印政府宪报。
  十九世纪英文报章与港英的关系,充满了矛盾。英文报社的主事人,有基于个人对港英官员的恩怨,而在报上炮轰官员,也有基于当时部分官员的贪污和舞弊而揭发指控。港英政府也屡屡以诽谤罪回敬。如《中国之友》报的主事人台特仁 (William Tarrant)因为指控港英政府护理总督威廉·坚贪污,被指诋毁官员,入狱12个月。《孖剌报》(Daily Press)股东赖德(George Ryder)也因指名道姓揭露港英政府官员贪污,被判诽谤罪成,于1858年入狱六个月。
  十九世纪的香港中文报纸,其兴趣与焦点并不在香港,而在中国大陆。以极为重视言论的《循环日报》为例,从1874年创刊至1884年的十一年期间,其言论近七成是涉及内地政治及社会事务,提及香港事务的,只占一个很少的比例。中文报纸并不像英文报纸那样,向伦敦发行海外版,英国及香港的英国官员并不能通晓中文,这些都是构成香港中文报纸与港英政府,并不产生任何紧密关系的原因。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大陆上许多政党,相继在香港办报,制造舆论,香港报业成了中国大陆政治延伸的一部分。港英政府也就相继制订多项法例,确保港英政府在香港的管治权,不致被动摇。
  1967年香港暴动之前,港英政府与中文报界,一直没有什么往还。中文报业的主事人,是中国内地的老一辈报人,港英政府决策官员来自英国,彼此并不说一种语言,没有参与同一社团活动,也没有任何政治组织作为桥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1967年香港骚乱发生之后,政府委出的调查委员会建议,政府应该在市民大众各阶层中开展公关工作,传达政令。港英政府也扩建政府新闻处编制,1968年成立公共关系部门,目的在维系本地及居住在英国及海外的香港人,促进公众人士与政府的相互了解。具体的做法,是每天把二十多份中文报纸的新闻,翻译成为英文,在当天发给港府高官阅读;另外每星期出版英文Opinion刊物,把中文报纸的评论译成英文,供二百多名港府高官阅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1)第2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2)
第3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3)第4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4)
第5节:第一章 香港--1959年(5)第6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1)
第7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2)第8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3)
第9节:第二章 少年金庸(4)第10节:第三章 野 马(1)
第11节:第三章 野 马(2)第12节:第三章 野 马(3)
第13节:第三章 野 马(4)第14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1)
第15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2)第16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3)
第17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4)第18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5)
第19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6)第20节:第四章 创刊的故事(7)
第21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1)第22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2)
第23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3)第24节:第五章 寻找读者(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