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自由 法治=穩定 繁榮
金庸認為,一個自由而法治的社會,就可以確保將來繼續地穩定和繁榮……
《明報》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進入八十年代,正處於怎樣鞏固已得成果,怎樣開拓新里程的階段。香港社會,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時刻--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開展了"香港前途問題"的二十二輪外交談判的同時,也在香港推行代議政製。香港居民參政意識日益高漲,選舉成了香港人生活中的一個常用詞彙,而大亞灣核電廠的爭議、基本法的草擬和爭論,都是八十年代的不尋常事件。
傳媒與政府
從1979年起,英國政府開始關註"拓展新界界址專條"在1997年7月1日期滿之後的問題。港督麥理浩勳爵同年前往北京訪問,嚮中國領導人打聽中國政府對此的意圖。中國政府亦開始着手研究如何解决九七問題。1981年7月18日,金庸獲得鄧小平接見,鄧小平嚮他提到今後的施政方針。1984年10月19日,金庸又獲中共中央總書記鬍耀邦接見。這些會見,賦予了金庸及《明報》在中港事務上的發言更受中外人士的重視。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了香港前途問題。鄧小平在會上強調在1997年7月1日之後收回香港地區主權,香港的生活方式不變,制度不變,港人治港等原則。中英雙方隨即展開歷時兩年的二十二輪談判。港英政府同時也在香港推行代議政製。這一連串事件,改變了香港傳媒與政府間的關係。
十九世紀港英政府與報界的關係,僅限於與英文報章的往來。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港府內的决策官員,不懂中文,自然難與中文報業有什麽往來。而十九世紀的中文報業,基本上並不太參與香港地區事務,他們的旨趣,在報道中國內地的新聞及評論內地的政治。十九世紀香港的英文報紙,大多出版不定期的海外版(Overland Edition),運至英國以至歐美地區。英文報章對港英政府官員的批評,也易為英國本土殖民地部官員知悉,直接影響港英决策官員之升降,因此港府官員也特別註意英文報紙的報道。
十九世紀港英政府是運用經濟手段,來爭取英文報紙支持港英政府决策的。具體的做法,是把政府憲報的印刷權賦予某一報社。如果某一報社批評港英政府,則政府又會把憲報之刊印權,轉交另一傢報社。獲得港英政府授權刊憲報的報社,會更改報名,以反映報社與港英政府的這種親密關係,如《中國之友》報在1842年獲得出版政府憲報的授權,於是改名為《中國之友與政府憲報》(Friend of China and Government Gazette)。
1844年4月,政府憲報刊印權轉交給了《香港紀錄報》(Hong Kong Register),《香港紀錄報》也因而改名為《香港紀錄報與政府憲報》(Hong Kong Register and Government Gazette)。
1845年2月20日至1853年9月21日,《德臣報》 (China Mail)取得政府憲報刊印權,刊印政府憲報帶來可觀的廣告收益。根據《德臣報》與港英政府的協議表明,《德臣報》每刊登十六行的港府條例或通告,便嚮港府收費二元,另外個別刊印政府通告及法例,每一百本每頁收費二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德臣報》由於失去承印政府憲報的特權,也就更改親港英政府立場,大駡政府。
政府憲報自1859年12月起,交由一傢私人公司印製,不再與報社挂勾。1952年1月政府成立印務署,自行承印政府憲報。
十九世紀英文報章與港英的關係,充滿了矛盾。英文報社的主事人,有基於個人對港英官員的恩怨,而在報上炮轟官員,也有基於當時部分官員的貪污和舞弊而揭發指控。港英政府也屢屢以誹謗罪回敬。如《中國之友》報的主事人臺特仁 (William Tarrant)因為指控港英政府護理總督威廉·堅貪污,被指詆毀官員,入獄12個月。《孖剌報》(Daily Press)股東賴德(George Ryder)也因指名道姓揭露港英政府官員貪污,被判誹謗罪成,於1858年入獄六個月。
十九世紀的香港中文報紙,其興趣與焦點並不在香港,而在中國大陸。以極為重視言論的《循環日報》為例,從1874年創刊至1884年的十一年期間,其言論近七成是涉及內地政治及社會事務,提及香港事務的,衹占一個很少的比例。中文報紙並不像英文報紙那樣,嚮倫敦發行海外版,英國及香港的英國官員並不能通曉中文,這些都是構成香港中文報紙與港英政府,並不産生任何緊密關係的原因。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大陸上許多政黨,相繼在香港辦報,製造輿論,香港報業成了中國大陸政治延伸的一部分。港英政府也就相繼製訂多項法例,確保港英政府在香港的管治權,不致被動搖。
1967年香港暴動之前,港英政府與中文報界,一直沒有什麽往還。中文報業的主事人,是中國內地的老一輩報人,港英政府决策官員來自英國,彼此並不說一種語言,沒有參與同一社團活動,也沒有任何政治組織作為橋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1967年香港騷亂發生之後,政府委出的調查委員會建議,政府應該在市民大衆各階層中開展公關工作,傳達政令。港英政府也擴建政府新聞處編製,1968年成立公共關係部門,目的在維係本地及居住在英國及海外的香港人,促進公衆人士與政府的相互瞭解。具體的做法,是每天把二十多份中文報紙的新聞,翻譯成為英文,在當天發給港府高官閱讀;另外每星期出版英文Opinion刊物,把中文報紙的評論譯成英文,供二百多名港府高官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