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在思想的云上行走   》 第49节:我们的下一代(7)      Wu Rezeng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想:“完了,完了,这么好的一个孩子,算是让她给毁啦。”而且岂止是毁了她儿子,也毁了她自己。
  我们中国的许多许多母亲,自己活得不如意,也没想到去奋斗,甚至在内心里已经对自己绝望,便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压到了孩子的身上,其中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理想,更包括自己理应做出的努力。其实,她们决定这样做的时候才30岁左右,正是一个人开始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年龄。
  当然,她们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这样想的——或者也许是她们没有这样明确地想过,相反,她们还一直以为这是在为了孩子或为了家庭作贡献呢。
  此外更加可悲的还有:对此,我们的媒体一直都在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吹,说是这样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因为她这样做是在牺牲自己。是的,牺牲自己以成就他人,总是要令人敬重甚至敬仰的,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不敢于正视人生的懦弱行为,因此我们不能原谅这种在所谓牺牲自己的名义下的自我逃避。这是其一。其二,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轻视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这样做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又是不公平的,因为你让他不得不承受你强加于他身上的压力。作为孩子,有他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人生,你可以甚至应该给予他帮助,但你却不可以强迫他、代替他,他必须自己行走他的人生之路。
  可惜我们许多许多这样的母亲,就是在这种冠冕堂皇的托词下,凋谢了自己。
  当然我这样说,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包括那种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也不是要母亲们不去关心孩子的成长,不去付出应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意思,相信不会招致误解。
  再说毁了孩子。
  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母亲们基本上不具有将孩子培养成为天才的知识和能力。是的,我们的确出现了一些了不起的学者或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很可能偏偏是在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指导、社会的帮助以及人生的磨砺等等成长起来的。
  此外在我看来,所谓人才,其基础和成就都必然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就是说,其基础打得越宽、越大、越扎实,其塔尖才有可能越高。相反,拿一块砖做底,是绝垒不出摩天大厦来的。而这个基础,当然又绝不仅仅是那几个学科,也包括了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包括了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的养成,更包括了性格方面的磨砺与塑造。这个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可惜这位母亲不懂,她就盯住了念书一项,把儿子都念傻了。
  还有所谓神童,也常常不过是个童话。要知道人的智能的发育,常常是不平衡的。有些孩子早慧,却可能早衰;有些孩子晚熟,却可能成了大器。爱因斯坦两岁了还走不利索,说明小脑发育迟缓;读小学时成绩低下,被老师判为笨蛋,说明他的大脑发育同样迟缓;可谁能想到青年以后,此君竟然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上最最伟大的科学家呢?何况从那以后,他也没有整天就是计算,他还拉拉提琴,搞搞爱情,与社会各界周旋……还弄出了好多“闲白”呢。
  我们这一代的母亲们,自己就没怎么念书,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都极其有限,对于人才学、教育学就更是懵然无知。这样的母亲,管管后勤都得学学营养均衡,要是领着孩子上阵,非败得一塌糊涂不可。
  鉴之。鉴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第1节:细看人生百态(1)第2节:细看人生百态(2)第3节:细看人生百态(3)第4节:细看人生百态(4)
第5节:细看人生百态(5)第6节:细看人生百态(6)第7节:细看人生百态(7)第8节:细看人生百态(8)
第9节:细看人生百态(9)第10节:细看人生百态(10)第11节:细看人生百态(11)第12节:细看人生百态(12)
第13节:细看人生百态(13)第14节:细看人生百态(14)第15节:细看人生百态(15)第16节:细看人生百态(16)
第17节:细看人生百态(17)第18节:细看人生百态(18)第19节:细看人生百态(19)第20节:细看人生百态(20)
第21节:细看人生百态(21)第22节:细看人生百态(22)第23节:细看人生百态(23)第24节:细看人生百态(2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