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读六大名著:说官 》
第49节:说官(49)
Shi Zhongwen
可笑这孟达,看了孔明的信,反而觉得好笑。说:“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在他看来,司马懿在宛城赋闲,“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那么,往复就要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时间,岂不早已经万事大吉了吗?本着这个意见,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回信。孔明一见,“掷书于地而顿足曰:‘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
孔明真是司马仲达的知音。且说司马懿听到孟达欲反叛的消息,并不待魏王诏示,径自起兵前来,而且要求人马“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结果,未等孟达明白过来,司马懿大兵已至城下。
第三次表现,是在五丈原与诸葛亮的较量。诸葛亮六出祁山,成为《三国演义》的重头戏,然而,究其实绩,实在是寸土未得。而他的死对头还是这位司马懿。
诸葛亮出祁山,虽然国力弱于曹魏,却能取攻势,这当然很不简单。但看双方的各种条件,蜀汉不北伐则已,北伐只能取攻势。因为蜀国国力不够,经不住旷日持久的消耗。司马懿看到了这一点,你诸葛亮攻,他偏偏要守;你诸葛亮想速,他偏偏要慢;你诸葛亮要寻机作战,他就是坚守不出。其意若曰,看看到底是谁更经得起长时间的消耗。
很显然,蜀兵经不起消耗。于是诸葛亮想方设法,诱使司马懿出战。最末的一招,是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装,讽刺他临战如同妇人。
司马懿的不寻常处在于,他能透过这耻辱,看到胜利的曙光。所以,收到诸葛亮的礼物不但不怒,反而欣然笑纳,并“重待来使”。又问使者,诸葛先生“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告诉他:“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且不过数升。”
司马懿听了,真的高兴起来,说道:“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一生,战事不少。但少作战场厮杀,多有高知远见。他与诸葛亮对峙,不是胜在战术上,而是胜在战略上,他的基本办法就是从根本上扬我之长,克敌之短。虽威望高如神明的诸葛丞相,对他的这一恼人的战略,也是束手无策。
战略、战役、战术、战斗四个军事层次当中,《三国演义》下功夫最大,取得艺术效果最大的乃是对战役的描写。或者可以说,整部《三国演义》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战役构成的,战役是《三国演义》的骨架,而最重要的战役,乃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之外,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曹操征张绣、征吕布、征马超,张辽威震逍遥津,关云长水淹七军,黄汉升定军山智斩夏侯渊,曹、刘汉中争夺战,吕蒙白衣袭荆州,以及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邓艾夜袭阴平,杜预、王灭吴,都是重要战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Source】中国华侨出版社 |
|
|
第1节:说官(1) | 第2节:说官(2) | 第3节:说官(3) | 第4节:说官(4) | 第5节:说官(5) | 第6节:说官(6) | 第7节:说官(7) | 第8节:说官(8) | 第9节:说官(9) | 第10节:说官(10) | 第11节:说官(11) | 第12节:说官(12) | 第13节:说官(13) | 第14节:说官(14) | 第15节:说官(15) | 第16节:说官(16) | 第17节:说官(17) | 第18节:说官(18) | 第19节:说官(19) | 第20节:说官(20) | 第21节:说官(21) | 第22节:说官(22) | 第23节:说官(23) | 第24节:说官(24) | |
| No. [I] II [III] P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