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四編 民族融合(7)      董耀會 Dong Yaohui

  四是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社會秩序的安定以及因寺廟建築用工、蒙古上層招募耕墾、屯田的發展和“闖關東”“走西口”等,大批中原農民來到塞外,促進了大漠南北與東西的農牧業和手工業空前發展,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康熙中期,內蒙古南部的一部分牧民從遊牧轉嚮半農半牧生産,農業有了相當發展,河套、西剌木倫河流域、東北、新疆以及蒙古一些地區大批農田開墾出來。災荒之年,內蒙古所産𠔌物“京師亦常賴之”。長城以北的手工業在清朝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皮革、靴帽、氈製品、柳編織品、首飾、金銀製品、馬具、釀酒、榨油、糧食加工等手工業也都有一定規模的發展。金、銀、銅、????、鹼、煤等采礦業和森林采伐業都有較大發展。木材、口????、鹼大量運銷中原各地,活躍的商業貿易往來於萬裏長城一綫。清朝“旅蒙商人”迅速發展,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已達20餘萬人。中原和江南的綢緞、布匹、茶、煙、糧食、金屬器具、陶瓷製品、供佛用器等轉運至大漠南北的東自黑竜江中下遊,西至烏裏雅蘇臺、科布多,又將各種畜産品、貂皮等野獸裘皮、貴重藥材、牲畜等運銷長城以南各地。商業的繁榮、商路的開闢與延伸,促進了長城區域城鎮的發展。北京是全國的貿易中心,其他除寧夏(銀川)、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張傢口之外;漠南的多化諾爾、八溝(平泉)、建昌(塔子溝)、烏蘭哈達(赤峰)、集寧、百靈廟;漠東的呼倫布雨爾(海拉爾)、臚濱(滿洲裏)、卜奎(齊齊哈爾)、墨爾根(嫩江);漠北的恰剋圖、烏裏雅蘇臺、科布多;長城西部地區的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西寧、哈密、烏魯木齊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城鎮。長城以北的文化獲得了發展,漢文被滿、蒙古、達斡爾等族廣泛學習和使用,出現了康熙、乾隆等書法傢;曹雪芹、尹湛納希等文學家;明安圖等科學家;留下了呼和浩特金剛座捨利寶塔天文圖刻石、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建築藝術群等。
  會盟是怎麽回事?
  1691年五月份,清康熙皇帝為了加強長城以北的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在多化諾爾即現在的多倫與內外蒙古各部貴族進行了會盟。當時烏蘭布通戰役剛結束,康熙皇帝就親自主持內外蒙古剋圖王公大會,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剋圖等都到會。康熙帝檢閱了八旗兵,會上通過幾項决定:一是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朝的法令;二是給喀爾喀蒙古王公以汗、郡王、貝勒、貝子等爵號,取消原有的濟農、諾顔等名號;三是在外蒙推廣旗盟制度,在喀爾蒙古設立35旗;四是正式承認哲布尊丹巴呼圖剋圖格根為外蒙古大喇嘛,確立他的宗教地位。這次會盟改善了喀爾喀蒙古各部與清政府之間的關係,也使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得到加強。
  麽說外八廟是民族大團结的象徵?
  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北面和東面,依次排列着11座廟宇,呈衆星拱月之勢,環列在山莊外圍。其中第一座溥仁寺建於1713年,至1780年建成須彌福壽之廟共歷時66年,由於這11座寺廟中有8座朝廷派駐喇嘛,由理藩院發放銀餉,因此,習慣上人們稱之為外八廟。這些廟宇吸收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藝術文化特點,造形奇特,富麗堂皇。實際上,外八廟的修建,是當時清朝帝王政治活動的産物,是聯繫邊疆各少數民族,團结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政策體現。清初,正是清王朝上升時期,到了康乾時代,雖然在政治上穩定了中原,鞏固了清王朝的政權,但與邊遠少數民族間的隔閡還沒有完全解决,於是清王朝對蒙古、西藏、新疆各民族采取了團结與懷柔的政策。如達什瓦爾內遷按達廟,土爾扈特部萬裏東歸與普陀宗乘之廟,到班禪六世朝見乾隆等,都是這一政策的生動體現,從而增強了各民族對清王朝的嚮心力,消除了歷史上長城內外民族間的對峙狀態,維護了民族間的團结,鞏固了國傢的統一。外八廟是康乾時期民族大團结的象徵。
  扈特萬裏回歸是怎麽回事?
  土爾扈特是厄魯特(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從今新疆塔爾巴哈臺地區徙居額濟勒河(今俄羅斯境伏爾加河)下遊。遭沙皇俄國欺凌達一個半世紀,沙俄一直以武力進攻、威脅利誘等手段,妄圖吞併、製服土爾扈特人。土爾扈特人始終頑強抵抗並保持同祖國的密切聯繫。1771年1月5日,不堪沙俄凌辱的土爾扈特人為了維護民族生存,在渥巴錫率領下,毅然踏上重返祖國的徵程,他們沿途衝破俄軍圍追堵截,渡過烏拉爾河,衝破哈薩剋和巴什基爾人的攔阻,歷盡千辛萬苦,歷時近8個月,行程萬餘裏,於當年7月17日抵伊犁河畔,悲壯徵程勝利完成。乾隆於長城腳下的木蘭圍場召見渥巴錫等四位首領,又在避暑山莊萬樹園賜宴,親寫“土爾扈特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碑永志。土爾扈特萬裏回歸,譜寫了各民族心嚮祖國和民族團结的光輝篇章。
  西口”的說法是怎麽形成的?
  “走西口”是指清代山西、陝西等地的破産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冒禁翻越長城,到內蒙古西部地區去謀生的一種活動。清朝初期,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鬥爭,客觀上造成了北方長城以內生産的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房殘破,人丁流亡。所以大批的山西、陝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産的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由殺虎口等處冒險越長城,“走西口”,去歸化“覓食求生”。流民從土默特嚮西,或嚮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了“走西口”的遷徙群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