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批評於丹   》 第4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9)      李悅 Li Yue

  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嫁接,衹能轉型。
  文化轉型才能使得經濟與文化和諧起來。這種文化轉型工作並不衹是我們中國要做,東方國傢要做,西方國傢也在做。理查德·埃裏剋斯寫道:“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病態的,衹註重自己的時代。西方現代文化正在危害我們的精神健康,這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來建立一整套新的價值觀和信仰體係。”(《未來學家》1993年11—12月)
  知識分子理所當然的應該為這種轉型做艱苦、細緻、認真、係統的工作,依靠中國傳統,結合當代學術,求得真知,從而使十幾億人能夠有道德價值的依托,能夠安身立命地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從而使得中華民族能夠以優秀的文化支撐而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批評於丹、易中天、劉心武等人,是因為他們有那麽好的講壇,有那麽好的出版社,有那麽廣泛的報刊宣傳媒體,他們卻不但不好好做文化轉型工作,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成為文化轉型的障礙和阻力。以致於我們在做文化轉型工作之前,先要對他們進行批評。
  於丹根本沒有從《論語》、《莊子》等傳統文化中找到最根本、最精華、最重要的價值,沒有嚮大衆提供一個真實的孔子和莊子,沒有嚮大衆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和理想。一句話:於丹沒有說實話。於丹講了過多的謊言,歪麯了孔子、莊子,歪麯了傳統文化。
  為什麽呢?我認為這是於丹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問題。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當歷史強迫一個民族進行文化轉型時,就到了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這時意識形態的宣傳也要變化,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吧!
  口口聲聲談“與時俱進”的於丹為什麽就不能與時俱進呢?
  於丹也根本沒有從《論語》、《莊子》中找到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的弱點,例如它缺乏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的因素。
  於丹也沒能指出傳統文化有不可剋服的排斥民主與科學的因素。
  於丹衹是把《論語》和《莊子》當成了抒情散文的素材,然後用評書藝人的腔調,盡情抒發她的溫暖的情懷,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含糊其詞,不知所云,不知她想達到什麽目的,真是“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即使於丹想稱贊孔子與莊子,也稱贊不到點子上,她衹不過是一位不及格的宣傳員,因為“返回內心”不是孔子學說的精華,而“超越名利”也不是莊子最偉大的品格。
  還要提一提易中天教授,今年2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把他當成支持於丹教授的正方代表,把我當成反對於丹的反方代表。易中天教授在《於丹〈論語〉心得》的序言中寫道:“於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衆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易中天教授說了那麽多個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他能夠代表“我們”、“大衆”和“人民”,還能夠代表“永遠”。其實他衹是代表自己。上了《百傢講壇》,出了幾本書就以為成了人民的代言,過於膨脹了!中國有些知識分子,坐穩了有話語權的位置之後,也像一些腐敗官僚一樣,卻以為“民主”不是“主權在民”,“民主”是“為民做主”。
  我想問易中天教授,你讀過《論語》嗎?
  如果你沒讀過,那你就沒有權力寫以上的這些話。
  如果你讀過,莫非於丹講的“返回內心”就是永遠的孔子的思想嗎?
  還是談文化的轉型吧!
  現代化需要文化轉型,但不能操之過急。文化轉型已經開始,是一個漫長的積纍過程,就像傳統文化也是積纍而成一樣。
  若是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傳統文化有着嚴重的缺陷,但也有着嚮現代化轉型的可能。衹要剔除了傳統文化中專製主義的核心,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完全可以和現代化接軌。例如儒傢的“仁者愛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墨傢的“兼愛”等,完全可以與民主相容;莊子提倡的人性的解放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完全可以與“自由”、“平等”相溝通;法傢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意識完全可以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搭接;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完全可以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人類倫理的“金規則”;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和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完全可以取法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變,變則通”和《尚書》中所說:“周雖舊邦,其命唯新”,完全能成為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