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政治(14)
李鍌 Li Xian
(四)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①者,非謂有喬木②之謂也,有世臣③之謂也。王無親臣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識⑥其不纔而捨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⑦,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七)
章旨
孟子明告齊宣王:為君當謹慎辨識人才,留用賢臣,罷退不肖。
註釋
①故國傳世久遠的舊國。
②喬木指年代久遠的高大樹木。喬,高大。
③世臣纍世立功的大臣。
④親臣親信之臣。
⑤亡亡失、亡匿。
⑥識知,此處有預先知道的意思。
⑦卑逾尊疏逾戚卑賤者職位超過尊貴者,疏遠者職位超過親近者。逾,音yú,超越。戚,親近。
析論
尊賢,是儒傢在政治上的一項重要主張。國君選用賢臣,必須不分親疏、尊卑,如果真是賢臣,地位卑下的,可以拔擢至高位,超越地位尊貴的;關係疏遠的,也可以拔擢至高位,超越關係親密的。人才的任用罷黜,完全以賢能與否作為標準,超越了“尊尊親親”的倫常要求,因此也就必須格外謹慎地進行考察了。
如何發掘賢者呢?衆人的評價,當然是重要的參考。因為一個人的才能、學識是表現在外,別人得以觀察到的。因此,透過旁人對某一個人的批評、觀感,多少可以據以知曉這個人的大概。然而這畢竟衹能提供大略的瞭解。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行事作風與處世原則,旁人不見得瞭解,所以,旁人的批評,不見得一定公允。因此,國君在選用人才時,還需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對於旁人的口碑、批評,要有所過濾。尤其不能僅以少數人的看法作為依據。如果觀察的旁人,數量不多,哪曉得他們會不會黨同伐異,嫉妒賢能,聯合起來信口指鹿為馬呢?哪曉得會不會居心不良,圖謀不軌,一起濫用任免大權呢?即使是全國人的共同觀點,國君都還得實際去察核清楚呢!因為某些有才識的人,往往是特立獨行,不隨流俗的,衆人對他不見得有好的批評;相反的,鄉願之人,行為以討好他人為準則,毫無氣骨、智慧可言,卻也博得好名聲。
唯有親見其賢良與否,才能做最好的判斷。孟子此章,重點擺在勸說君主要有獨立的判斷力,不要為左右臣下所蒙蔽;要有實事求是的觀察力,不要衹憑耳聞。然而,君主的自主、自信,亦不能過了頭。別忘了“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也是古之明訓,以自己的評價推翻國人的共同看法,應有十分堅實的理由、萬分縝密的考慮纔行。否則,輕易為之,不也成了剛愎自用?
問題與討論
1孟子提倡法先王,“先王”指的是誰?法先王,主要是學習效法什麽?處於21世紀,我們應如何嚮古人學習?學習哪些優良的經驗?
2一個人“好勇”,是不是好事?試舉史實或生活所見,與同學互相討論。
3“進賢”是治國的必備要件之一,孟子提出怎樣的用人原則?賢才要如何發掘呢?目前國傢政府人才是如何進用的?請提出自己的觀察與看法。
4孟子說“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請同學從生活的經驗中舉例說明。
三、仁者無敵
戰國時代,諸侯為了擴充勢力與國土,互相攻伐,幾無寧日。各國人民,被迫徵戰,埋骨荒野者,不可勝數。老弱輾轉於溝壑之中,無以為生者,比比皆是。孟子有感於此,因而主張保民、養民,施行仁政。他對於戰爭,極力反對;對於好戰殘民的國君,更是大加撻伐。本單元選編孟子有關仁者無敵思想的篇章,加以論述。得道多助,人和為貴,故編列“天時不如地利”為第一章。仁者無敵於天下,故編列“晉國,天下莫強焉”為第二章。研讀上述篇章,即可瞭解孟子反對戰爭的主要見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