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49節:黃金時代的革命、愛情與荒誕/王偉群(1)
李銀河 Li Yinhe
黃金時代的革命、愛情與荒誕
——關於《黃金時代》的對話
王偉群
書的封面一片火紅,有如天安門廣場初升的旭日,在這片火紅中,噴涌出四個黑色的大字:黃金時代。大多數人甚至不會在這個封面上多停留一秒鐘,賣書的和讀書的都搞不清這書是幹什麽的。
有人讀後評價此書是劃時代的,同時也是幹幹淨淨的。
書中收錄了作者的3部小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
作者王小波1968年下鄉,在雲南邊疆的一個國營農場,持一桿老套筒子站了一年的崗,3年後病退回山東老傢,後回京進了一傢街道工廠,與殘疾人和街道的大媽大嫂們在一起共度“文革”後期的那幾年,這成了《黃金時代》重要的生活基礎。但他強調“那不是自傳”。“我這人在生活中最保守、最老實了,老遠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還是好人。”
在金秋的北京,就有了若幹個自發的或有組織的關於《黃金時代》一書的討論。論者多為王小波同時代同經歷的人,論題極為分散,本文在此記錄一二。
記者:此書曾在臺灣受到好評,我懷疑臺灣人是否真的讀懂了,也懷疑現在的年輕人是否能理解王小波在書中表現的那個年代。
王小波:我覺得臺灣人看不懂,他們對作品的體驗肯定比大陸人差,他們不瞭解那個時代。他們衹是從技術上說得比較多一些,比如寫法比較成熟等等,我是學理工的,不懂文藝理論,所以他們的評論文章我也看不懂。還有人說是一種比較新形式的傷痕文學。
李大同(記者):臺灣人缺少那種對生命的特殊的體驗。
盧躍剛(作傢):海峽兩岸有着極為相似的政治文化背景,我想臺灣人對此書的理解應該不睏難。
王小波:我希望讀者讀的時候沒有什麽意識形態味兒,衹是把它作為一部小說來讀。讓老插們把它作為一件經歷過的事一樣。我是20年後寫一個20年前的事,看的人也應該這樣來理解,看自己年輕時候的事是什麽樣的。事件越長,對這件事的理解就越不一樣了。寫最後一稿比較接近那個時代的本來面目了。
李大同:其實最不好理解的事可能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自己寫自己會遇到相當多的障礙。
王小波:十幾年前,生活剛剛發生的時候,你總覺得自己是個角色,與書中的人物有聯繫,現在覺得與當年沒有什麽聯繫了,在寫別人,可以比較冷靜。
記者?:這些年不斷地有人在寫知青生活的小說,像《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中國知青部落》,大體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有青春無悔的贊歌,有溫馨的回憶,也有對逝去歲月的痛苦的鞭撻,等等,你不屬於這中間的任何一類。
王小波:我挺慚愧的,相比較於它們,我的小說的境界太低了。但是,我想在思路還混沌的時候,最好別動筆。
李大同:每一階段的知青小說應該超越上一代,不斷成熟起來,不應僅僅是青春無悔的階段。
盧躍剛:對於知青運動來說,內省是十分必要的,但對於很多知青,這是一件麻煩的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
|
|
第1節:序 | 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 | 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 | 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 | 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 | 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 | 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 | 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 | 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 | 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 | 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 | 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 | 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