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纪念王小波辞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49节: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王伟群(1)      Li Yinhe

  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
  ——关于《黄金时代》的对话
  王伟群
  书的封面一片火红,有如天安门广场初升的旭日,在这片火红中,喷涌出四个黑色的大字: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在这个封面上多停留一秒钟,卖书的和读书的都搞不清这书是干什么的。
  有人读后评价此书是划时代的,同时也是干干净净的。
  书中收录了作者的3部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作者王小波1968年下乡,在云南边疆的一个国营农场,持一杆老套筒子站了一年的岗,3年后病退回山东老家,后回京进了一家街道工厂,与残疾人和街道的大妈大嫂们在一起共度“文革”后期的那几年,这成了《黄金时代》重要的生活基础。但他强调“那不是自传”。“我这人在生活中最保守、最老实了,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
  在金秋的北京,就有了若干个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关于《黄金时代》一书的讨论。论者多为王小波同时代同经历的人,论题极为分散,本文在此记录一二。
  记者:此书曾在台湾受到好评,我怀疑台湾人是否真的读懂了,也怀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能理解王小波在书中表现的那个年代。
  王小波:我觉得台湾人看不懂,他们对作品的体验肯定比大陆人差,他们不了解那个时代。他们只是从技术上说得比较多一些,比如写法比较成熟等等,我是学理工的,不懂文艺理论,所以他们的评论文章我也看不懂。还有人说是一种比较新形式的伤痕文学。
  李大同(记者):台湾人缺少那种对生命的特殊的体验。
  卢跃刚(作家):海峡两岸有着极为相似的政治文化背景,我想台湾人对此书的理解应该不困难。
  王小波:我希望读者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味儿,只是把它作为一部小说来读。让老插们把它作为一件经历过的事一样。我是20年后写一个20年前的事,看的人也应该这样来理解,看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是什么样的。事件越长,对这件事的理解就越不一样了。写最后一稿比较接近那个时代的本来面目了。
  李大同:其实最不好理解的事可能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自己写自己会遇到相当多的障碍。
  王小波:十几年前,生活刚刚发生的时候,你总觉得自己是个角色,与书中的人物有联系,现在觉得与当年没有什么联系了,在写别人,可以比较冷静。
  记者?:这些年不断地有人在写知青生活的小说,像《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中国知青部落》,大体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有青春无悔的赞歌,有温馨的回忆,也有对逝去岁月的痛苦的鞭挞,等等,你不属于这中间的任何一类。
  王小波:我挺惭愧的,相比较于它们,我的小说的境界太低了。但是,我想在思路还混沌的时候,最好别动笔。
  李大同:每一阶段的知青小说应该超越上一代,不断成熟起来,不应仅仅是青春无悔的阶段。
  卢跃刚:对于知青运动来说,内省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很多知青,这是一件麻烦的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1节:序第2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
第3节:成长岁月/艾晓明(2)第4节:成长岁月/艾晓明(3)
第5节:成长岁月/艾晓明(4)第6节:成长岁月/艾晓明(5)
第7节:成长岁月/艾晓明(6)第8节:成长岁月/艾晓明(7)
第9节:成长岁月/艾晓明(8)第10节:成长岁月/艾晓明(9)
第11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0)第12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1)
第13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2)第14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3)
第15节:母亲的忆念/宋华(1)第16节:母亲的忆念/宋华(2)
第17节:母亲的忆念/宋华(3)第18节: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克林(1)
第19节: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克林(2)第20节:吾弟小波/王小芹
第21节:艺术的内丹/王小平(1)第22节:艺术的内丹/王小平(2)
第23节:艺术的内丹/王小平(3)第24节:艺术的内丹/王小平(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