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有的人说老子反动,想回到原始社会。我想澄清一下,《道德经》第八十章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说的“小国寡民”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不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一辈子在这儿,不到别的地方去,就死在这儿了,有的是兵器却不打仗。老子反动不反动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看,老子这里有两点我们要注意。第一点,老子在这里揭示了一个问题,社会发展的速度和人与人关系有矛盾,有的时候社会发展太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不和谐。从长远来看,社会发展的速度快对人比较好,但是社会发展太快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相当的紧张。比如说出现了一些杀人的案件,包括北京也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个人把别人的别墅烧了。这个作案人他承认心里很不安——我知道我现在比以前的生活水平高了,我可以看彩电了,但是他比我更高,凭什么你住别墅,你开轿车?差距太大了,人们心中就容易有这种不平衡。老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老子可能有这样一些想法,有的时候别在效益上追求得太快,太快了反而给人与人之间、给社会带来了动荡。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子这些话提醒了我们,社会发展别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人们就会有一种想法:还不如回到50年代呢。当然你让他真回到50年代他肯定不会回的。
老子在当时看到那种社会的震荡,他可能有上面的想法,所以不能因为《道德经》中的话而说老子反动。我估计老子可能在外面流浪的三次,每次出去流浪都10年20年,而且还带了那么多图书,他承受的负担太多。他在流浪的过程中可能是九死一生,这时候他的内心特别希望找一个安宁的地方。可能有这么一天,他躲过了追杀,突然发现一个小山村或者一个小部落,这个时候给他一种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他觉得与其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还不如在这个小山村里面,虽然贫穷一点,但是会心安。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心情。
所以老子写这样的话,我们不应该指责老子,我们应该同情他,我们应该感到悲伤,为什么呢?因为他承担这么重大的任务,保护图书,这段话反映出老子吃了很多苦。通过这段话我们应该向老子敬意,不应该因为这个指责他反动落后,你应该有人情味,应该为他人设身处地地想。
附:嘉宾及听众提问
嘉宾:方教授你好,我是一个对老子非常真诚、非常虔诚的追随者,而且在我的研究里,我知道在管理上,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讲,最好是采取老子的这种理念和思想,对于中层人员管理来讲,最好是采取儒家的理念,而对于底层的管理者,就用墨家的思想。可是我又听了你的汉代国策风云,就是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高层奉行道家,中层儒家,而是说上上下下都独尊儒家的学术,我不知道这种悖论怎么来解释?
方教授:对老子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比如你说了,高层是道家,中层是儒家,基层是墨家。汉初给了一些贵族特权,这是当时刘邦制定的,他认为是无为,汉武帝觉得不能再这么无为了,于是就改变。汉朝开始的无为不是没有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无为。汉初时没有办法有为,刚刚打完仗,没有钱,所以他这个无为是一种本能的无为,而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无为。到了汉武帝时,汉武帝就开始改变低水平的无为。后来统治者是不是就放弃道家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汉武帝还在利用道家。汉朝的统治是在法家、儒家中间徘徊,需要儒家就用儒,需要法家就用法,各自用到什么程度,都是用道家来控制的。这时候他用道家是高水平的运用,不是那种本能的运用。
听众:如何看待时下的国学热和儒、法、道各家的关系?
方教授:从2003年我开始在北大、清华和中央党校讲国学,那时候企业家刚刚开始进入大学,背景是这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民营企业开始不一样了,20多年前,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民兵游击队。北京过去有一个说法,你只要有三证:下岗证、离婚证和免税证,就能办企业了。你得有这种胆量,意思是当初办企业就可以了,有的企业家当时连游击队都不算,当时就是“流氓”、“土匪”。过去的游击队已经变成现在的军团司令了,这些人把自己的队伍拉大了,事业做起来了,下一步怎么办呢?该搞文化了,应该文化建军,思想建军,就是毛泽东说的党指挥枪,文化指挥枪,思想指挥枪等等。孙中山当时为什么办军校呢?就是党指挥的军队,思想建军,文化建军。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多企业家开始进学校,开始远渡重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