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49節:後記      康震 Kang Zhen

  後記
  蘇東坡也許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文學家。
  林語堂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確,在蘇軾的身上,總是彌漫着一股令人着迷的氣息。那是藝術天才、淵博學者、踏月酒徒與爽直詼諧個性的神奇組合。事實上,蘇東坡的知名度與魅力要遠遠大於蘇子瞻。在大衆眼裏,東坡這個稱呼具有更濃厚的草根意味,更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間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這就是為什麽我要講授蘇軾的一個重要原因。
  毫無疑問,蘇軾是宋代最大的文學家,他的詩、詞、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朝野、民間廣為傳誦。他也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傢、思想傢,幾乎經歷、參與了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作為"蜀學"的領袖,他擁有自己獨立的學說體係。因此,要講好、寫好蘇軾,很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硬功夫。我以前雖然也寫過一些關於蘇軾的文字,課堂上更是多次講授蘇軾與宋代文學,但要真正在語言、文字中全面展示蘇軾的個性、思想與風采,還得踏踏實實地重新做些功課。
  比如,要重新閱讀蘇軾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這是瞭解蘇軾的核心,也是研究蘇軾的前提;要重新研讀與蘇軾相關的歷史文獻、文學文獻,這是認識蘇軾的關鍵,也是研究蘇軾的基礎;還要重新翻閱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瞭解蘇軾研究的新進展、新情況,這是進一步理解、闡述蘇軾的基礎與參照係。總之,面對博大精深而又意趣盎然的蘇東坡,衹有紮紮實實地做好案頭工作,才能真實、科學地展示他的人格、思想與文學,才能無愧於觀衆、讀者,無愧於蘇軾,也無愧於自己。
  蘇軾講座結束後,我就開始着手撰寫這本書。
  這是一個更加艱苦的過程,需要重新設計框架結構,重新設置章節內容,還要考慮如何將評論與敘說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此,必須花較大的力氣反復研讀蘇軾的重要作品,及其相關的文獻史料筆記,力求對蘇軾的生命、思想有更深入的認識。有時候,為了核實查證有關材料,為了核準幾個事實的正誤,往往要花費一兩天的時間;而為了一個結論的準確表述,一段推論的邏輯、語法,往往也要字斟句酌、反復權衡方纔罷手。對於書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與言語行為,也都力求做到以文獻為依托,以事實為依據,絶不妄下斷論,絶不隨意猜度……
  這個過程有時不免顯得繁瑣甚至枯燥,但樂趣也往往就在其中--畢竟,不是每個古代作傢都能像蘇東坡這樣點燃後來者的激情與渴望,點燃現代人對遙遠歲月的想像與眺望,點燃他們對詩詞歌賦之美的追求與嚮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作蘇軾與其說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個激情燃燒的美學過程。
  總之一句話,我講蘇軾、寫蘇軾,就是因為喜歡他、敬愛他,就是因為他有喜有悲的人生,有聲有色的詩詞,有情有義的個性……不僅如此,我還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愛與敬愛,希望通過自己的講座、著述,讓更多的人瞭解那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蘇東坡。現在,經過近一年的寫作,這本小書終於要與大傢見面了。雖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就我而言,也算是對自己的蘇軾情結有了一個小小的交待。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
  著名蘇軾研究專傢、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王水照先生,熱情關註《蘇軾》講座,給予我許多鼓勵與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著名古典文學專傢、詩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鐘振振先生,賦詩二首以為書序,又為本書欣然題簽。恩師的垂愛奬掖,我永志不忘。
  感謝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教育專題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對我的講座,她始終給予熱情鼓勵,令我充滿信心。感謝《百傢講壇》欄目製片人萬衛先生、策劃解如光先生,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不少書本以外的寶貴經驗。感謝總導演高虹先生、編導組孟慶吉先生、郭巧紅女士、李偉宏女士、王珊女士。從《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到《蘇軾》《李清照》,每一期講座的完成,都飽含着他們的勞動與智慧,也見證着我們彼此的深厚友情。
  這是我在中華書局出版的第二本書。先前出版的《評說李清照》裝幀清雅,雕印精美,令人心悅神怡。此番《評說蘇東坡》的出版,再次得到中華書局總經理李岩先生、副總編輯顧青先生的關心支持。編輯室宋志軍主任、婁建勇先生為審讀編輯書稿付出很多精力,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復旦大學中文係朱剛副教授惠賜珍藏的蘇軾畫像圖片,同濟大學中文係崔銘副教授賜予大著,對此高情厚誼,我深表感激。陳珀如女士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協助修葺、潤飾書稿的部分文字、標題,付出許多的勞動與心血。對她的古道熱腸與敬業精神,我表示由衷的欽佩與感激。我的研究生冷林蔚、楊鑫也曾協助整理、校對書稿,出力甚多,在此也表示感謝。
  《蘇軾》播出前後,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觀衆的來函、來電,表達對我的鼓勵與支持,謝謝大傢!我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及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的領導、同事們,對我的講座非常支持,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建議,謝謝你們!"百度貼吧--康震吧"的各位朋友始終關心支持我的工作,在此謹表謝意!本書在撰寫中,有不少出版社表達出版意願,對他們的厚愛也表示感謝。
  本書參考了學術界蘇軾研究的部分成果,書的末尾列出了部分主要參考文獻、書目,其餘限於體例、篇幅未能一一列舉、註明,在此謹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學術界的長期研究與積纍,是《蘇軾》講座成功的基礎,也是這本小書得以順利出版的基石。我自己的一點體會與思考,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父母與傢人始終關註着我的工作,沒有他們的支持,這本書是不可能順利面世的。傢裏的"小虎子",已經成長為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他讓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時時感受到生活的溫情與活力。
  最後,感謝蘇東坡。是他,讓我們在這個喧囂忙亂的時代,依然能感受到一絲曠朗的清風迎面吹來;是他,讓我們再回首,重新走過一段美的歷程。康震
  丁亥歲鼕
  北京師範大學麗澤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第2節:一、少年成名(1)第3節:一、少年成名(2)第4節:一、少年成名(3)
第5節:一、少年成名(4)第6節:一、少年成名(5)第7節:一、少年成名(6)第8節:二、步入仕途(1)
第9節:二、步入仕途(2)第10節:二、步入仕途(3)第11節:二、步入仕途(4)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第14節:二、步入仕途(7)第15節:二、步入仕途(8)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第18節:三、大難臨頭(1)第19節:三、大難臨頭(2)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第22節:三、大難臨頭(5)第23節:三、大難臨頭(6)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