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49節:論人(9)      李鍌 Li Xian

  (七)
  子釣而不綱①,弋②不射宿③。(《述而》第七·二六)
  章旨
  記孔子取物有節,以見其仁心。
  註釋
  ① 綱用大繩連接漁網,橫絶水流以捕魚。
  ② 弋以生絲係箭而射。
  ③ 宿指夜晚棲息於樹上的鳥。
  析論
  孔子以禮、樂、射、禦、書、數教人,在生活中他也從事一些射、釣的活動。但其射、釣,並不在於貪多務得,因此釣魚時衹用釣竿垂釣,衹取生活所需,而不用漁網捕魚;射鳥時也衹用絲綫係在箭上射擊飛鳥,而不射擊正棲息在巢中的鳥。
  以現代經濟生産觀念來看,如光用釣竿去釣魚,漁業公司一天都無法生存。以愛護動物來說,射飛鳥之舉,今日亦難苟同。但我們要瞭解孔子所處的時代並無自然保育的觀念,本章之要旨在於取物的原則與態度。
  釣魚用釣竿,衹取生活所需要的,而用漁網捕魚,貪欲之心將日增。射飛鳥,亦是不在濫捕獵物,而射宿鳥,有如乘其不備之偷襲行為,不夠光明正大。這樣的射、釣方式,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也是一種仁愛之心的表現。因為垂釣所得有限,捕魚則可能一網打盡;射飛鳥,鳥有躲避的機會,射巢中的鳥,則鳥因毫無預防而喪生。從這裏可看出孔夫子的仁愛之心。較諸現代人以銼魚方式捕魚、遍布陷阱以網鳥的行徑來看,孔子必然也於心不忍的。
  (八)
  顔淵、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爾②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③,與朋友共,敝④之而無憾。"顔淵曰:"願無伐善⑤,無施勞⑥。"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⑦,朋友信之⑧,少者懷之⑨。"(《公冶長》第五·二六)
  章旨
  孔子與顔淵、子路,各言其志。
  註釋
  ① 盍音hé,何不。
  ② 爾汝也。這裏指你們。
  ③ 輕裘輕暖的皮裘。裘,皮衣。
  ④ 敝損壞。
  ⑤ 伐善誇耀自己的優點或才能。伐,誇耀。
  ⑥ 施勞張揚自己的功勞。施,張揚、炫耀。
  ⑦ 老者安之使老年人得到安適的奉養。之,稱代詞,指老者。
  ⑧ 朋友信之使朋友之間交往,能以誠信相對待。
  ⑨ 少者懷之使年幼者得到關懷愛護。
  析論
  本章記敘孔子引導弟子顔淵、子路各自表達他們的志嚮,而孔子也在子路的請教之下,抒發自己的抱負。孔子利用與弟子相處的機會,引導弟子說出各自的心願,除了可以瞭解弟子們的志趣、專長、性格外,也可使弟子們相互學習、砥礪,更可隨時給弟子們指點、引導,鼓勵他們立定志嚮,堅定信念。這是孔子經常實施的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師生之間在和諧的氣氛下,有切磋,有請益,很自然地把孔門教與學的情境呈現出來,令人十分嚮往。
  從對話當中,可見子路性情豪爽,很重朋友情誼,個人財物願與朋友共享。顔淵富於德性修養,樂意發揮自己的才幹,為大衆服務,而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具有肯奉獻而又謙虛的美德。至於孔子,則願老年人都有人孝敬,得到安養;朋友之間都能以誠信相待;少年人之間得到關懷愛護。其關註的層面更為廣阔。
  從所呈顯的境界來看,子路較偏重朋友之間的義氣;顔淵已能擴大層面,為他人服務,又具有謙和的態度,但仍局限在自我的修養上;孔子則自然流露出各得其所的仁者懷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