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评说苏东坡 》
第49节:后记
康震 Kang Zhen
后记
苏东坡也许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文学家。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确,在苏轼的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令人着迷的气息。那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与爽直诙谐个性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与魅力要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讲授苏轼的一个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苏轼是宋代最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朝野、民间广为传诵。他也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几乎经历、参与了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作为"蜀学"的领袖,他拥有自己独立的学说体系。因此,要讲好、写好苏轼,很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硬功夫。我以前虽然也写过一些关于苏轼的文字,课堂上更是多次讲授苏轼与宋代文学,但要真正在语言、文字中全面展示苏轼的个性、思想与风采,还得踏踏实实地重新做些功课。
比如,要重新阅读苏轼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是了解苏轼的核心,也是研究苏轼的前提;要重新研读与苏轼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这是认识苏轼的关键,也是研究苏轼的基础;还要重新翻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苏轼研究的新进展、新情况,这是进一步理解、阐述苏轼的基础与参照系。总之,面对博大精深而又意趣盎然的苏东坡,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案头工作,才能真实、科学地展示他的人格、思想与文学,才能无愧于观众、读者,无愧于苏轼,也无愧于自己。
苏轼讲座结束后,我就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
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过程,需要重新设计框架结构,重新设置章节内容,还要考虑如何将评论与叙说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花较大的力气反复研读苏轼的重要作品,及其相关的文献史料笔记,力求对苏轼的生命、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时候,为了核实查证有关材料,为了核准几个事实的正误,往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而为了一个结论的准确表述,一段推论的逻辑、语法,往往也要字斟句酌、反复权衡方才罢手。对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与言语行为,也都力求做到以文献为依托,以事实为依据,绝不妄下断论,绝不随意猜度……
这个过程有时不免显得繁琐甚至枯燥,但乐趣也往往就在其中--毕竟,不是每个古代作家都能像苏东坡这样点燃后来者的激情与渴望,点燃现代人对遥远岁月的想像与眺望,点燃他们对诗词歌赋之美的追求与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苏轼与其说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激情燃烧的美学过程。
总之一句话,我讲苏轼、写苏轼,就是因为喜欢他、敬爱他,就是因为他有喜有悲的人生,有声有色的诗词,有情有义的个性……不仅如此,我还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爱与敬爱,希望通过自己的讲座、著述,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苏东坡。现在,经过近一年的写作,这本小书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就我而言,也算是对自己的苏轼情结有了一个小小的交待。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
著名苏轼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热情关注《苏轼》讲座,给予我许多鼓励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先生,赋诗二首以为书序,又为本书欣然题签。恩师的垂爱奖掖,我永志不忘。
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对我的讲座,她始终给予热情鼓励,令我充满信心。感谢《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万卫先生、策划解如光先生,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宝贵经验。感谢总导演高虹先生、编导组孟庆吉先生、郭巧红女士、李伟宏女士、王珊女士。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苏轼》《李清照》,每一期讲座的完成,都饱含着他们的劳动与智慧,也见证着我们彼此的深厚友情。
这是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二本书。先前出版的《评说李清照》装帧清雅,雕印精美,令人心悦神怡。此番《评说苏东坡》的出版,再次得到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副总编辑顾青先生的关心支持。编辑室宋志军主任、娄建勇先生为审读编辑书稿付出很多精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副教授惠赐珍藏的苏轼画像图片,同济大学中文系崔铭副教授赐予大著,对此高情厚谊,我深表感激。陈珀如女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协助修葺、润饰书稿的部分文字、标题,付出许多的劳动与心血。对她的古道热肠与敬业精神,我表示由衷的钦佩与感激。我的研究生冷林蔚、杨鑫也曾协助整理、校对书稿,出力甚多,在此也表示感谢。
《苏轼》播出前后,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来函、来电,表达对我的鼓励与支持,谢谢大家!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同事们,对我的讲座非常支持,给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谢谢你们!"百度贴吧--康震吧"的各位朋友始终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在此谨表谢意!本书在撰写中,有不少出版社表达出版意愿,对他们的厚爱也表示感谢。
本书参考了学术界苏轼研究的部分成果,书的末尾列出了部分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其余限于体例、篇幅未能一一列举、注明,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学术界的长期研究与积累,是《苏轼》讲座成功的基础,也是这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的基石。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与思考,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父母与家人始终关注着我的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面世的。家里的"小虎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他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时时感受到生活的温情与活力。
最后,感谢苏东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忙乱的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迎面吹来;是他,让我们再回首,重新走过一段美的历程。康震
丁亥岁冬
北京师范大学丽泽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第1节:康震评说苏东坡序 | 第2节:一、少年成名(1) | 第3节:一、少年成名(2) | 第4节:一、少年成名(3) | 第5节:一、少年成名(4) | 第6节:一、少年成名(5) | 第7节:一、少年成名(6) | 第8节:二、步入仕途(1) | 第9节:二、步入仕途(2) | 第10节:二、步入仕途(3) | 第11节:二、步入仕途(4) | 第12节:二、步入仕途(5) | 第13节:二、步入仕途(6) | 第14节:二、步入仕途(7) | 第15节:二、步入仕途(8) | 第16节:二、步入仕途(9) | 第17节:二、步入仕途(10) | 第18节:三、大难临头(1) | 第19节:三、大难临头(2) | 第20节:三、大难临头(3) |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 | 第22节:三、大难临头(5) | 第23节:三、大难临头(6) | 第24节:三、大难临头(7)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