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清王朝绝密档案:权臣回忆录 》
一、平步青云的包衣时代(1)
唐博 Tang Bo
与前朝的大多数权臣不同,我不是女真的后裔,而是汉军镶黄旗人。当年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只是用它来统领女真各部。后来,随着大批蒙古人和汉人被纳入旗下,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管理。太宗皇太极就创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汉军八旗的组成者,不是投降后金的汉人,就是女真历次攻掠的俘虏。在太宗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时候,汉军八旗也被纳入了满洲。从此,我的家族就与汉族彻底告别了。
虽说入了旗籍,但由于当初归顺女真时就几乎被当作奴才使唤,所以汉军八旗在满族中的地位最低。我家也成了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幸好,由于我家族的前辈对主子忠顺,清兵入关之后,他们逐渐因功获得了一官半职,到父亲年遐龄这里,已经官至湖北巡抚。哥哥年希尧先后担任工部尚书、广东巡抚等职;妹妹嫁给了四阿哥胤禛作侧福晋;而我的夫人,则是宗室辅国公苏燕的女儿。可以说,到我父亲和我这两代,年家步入了历史性的辉煌时代,真是一门富贵。
我在家里排行老二。父亲是个精明的人,很清楚大清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原则,因而,我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我不仅读书用功,还喜欢舞枪弄棒。虽然武艺平平,但我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我的文章虽说不是才气横溢,但也颇得私塾老师喜欢,父亲也很欣赏。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我走上了一条与所有想做官的读书人一样的道路。只不过,他们当中很多人是自费进京赶考,而我是父亲用专车送到京城的。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城市。它分为两个部分,位于北部的内城,按照八旗方位居住着满族人;位于南部的外城,则居住着大批老北京的原住民,他们基本都是汉人,都是大清入关之初被摄政王多尔衮由内城驱赶到外城居住的。内城街道整齐,错落有致;而外城,则污水横流,比较混乱。显然是两个世界。
早就听说京城大栅栏的店铺里有很多玩意儿,值得把玩,但我无心逛街,一直呆在父亲的朋友家复习功课。我的心里只是在想:京城如此壮丽,那即将进行殿试的皇宫将是何等的金碧辉煌!
殿试结束,金榜揭晓,进士名单里,我榜上有名。虽然名次并不靠前,但这已经足以让我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当庶吉士,对四书五经进行更精深的研究。
翰林院的生活,枯燥乏味。跟一些老学究在一起,讨论文章,研究经义,我多少有些厌倦。好在时间不长,我就期满获得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衔。这是我的第一个正式官职,我很兴奋。但一想到还要在这个学术机构继续混迹,我就有些泄气。可没过两年,机会来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根据朝廷的定制,在翰林院服役期满的庶吉士,要外放地方做官。由于我的学问尚可,吏部指派我到四川担任乡试正考官,主持当地省一级科举考试。
也许三年一次的四川乡试,在我的主持下还算顺利。三年之后,一纸吏部公文把我调到广东担任乡试正考官,并授予侍讲学士的荣誉头衔。这是我的第一次升迁。
广东天气潮湿闷热,但对我这个在火炉武昌生活过多年的汉子来说,还能勉强支撑。而且在这里,还能和哥哥配合工作,其实也挺好。在广东呆了不到一年,也许是父亲心疼我,也许是妹夫在妹妹枕边风的吹拂下动了心,帮我活动了一下,吏部一纸公文又把我从潮湿闷热的南国调回京城,担任内阁学士。
原本以为就此做个京官,侍奉一下退休的老父亲,照应一下妹妹,与妻子一起度过愉快而平静的生活,就是我此后的人生。然而调我立即入川就任巡抚的谕旨,打乱了我的设想。圣命难违,我立即启程,回到了阔别不到两年的巴蜀。
我心里很清楚,这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妹夫的安排。由于妹妹得宠,妹夫也很喜欢我,经常替我在皇上跟前美言。我的工作很卖力,在地方上为人谨慎,官声不错。皇上年龄大了,非常希望年轻的官员能够得到提拔,我正好搭上了这条船。而妹夫的用意则完全不同。临行前的一天,妹夫把我召到贝勒府训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多尔衮简历 | 一、丧父殉母的少年贝勒 |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1) | 二、屡立战功的青年才俊(2) |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1) |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2) | 三、定策建勋的盛年统帅(3) |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1) |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2) | 四、摄政天下的中年亲王(3) |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1) | 悬案发布会:我与太后的是非真相(2) | 范文程简历 |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1) |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2) |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1) |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2) |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3) |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1) |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2) | 三、明清鼎革时代的最高参谋长(3) | 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1) | 四、我的议政生涯——风烛残年的荣誉流水账(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