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思考 》 與哲學大師一起漫步:與哲學大師的人生對話 》
第48節:二、實踐(3)
高路 Gao Lu
再看人與社會的關係。前面講過,人在實踐中一定要與他人發生聯繫。任何生産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並通過這種形式實現對自然對象的占有。譬如,那傢毛巾廠的生産,是在廠房、機器屬於廠主,勞動者被雇用的關係中對棉花、羊毛等自然物的占有和改變。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也創造着自己的社會關係。同樣的,人與社會也是相互交換的關係,人從社會獲得知識、工具和協作,同時也貢獻於社會。個人是社會的,社會也是個人的。
上述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互為前提的。脫離一定的社會形式,人改造自然的活動不能進行;沒有人對自然的改造,也就不能形成人與社會的關係。從動態的角度看,這兩種關係又是相互滲透的。自然的人化其實是社會化,因為勞動者物化在對象上面的智力和體力不是純粹個人的,就縱嚮而言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纍的成果,就橫嚮而言是與他人協作的結果。所以,自然是一個社會歷史範疇,也就是我們前面強調過的自然界必須在人的歷史活動中被規定、被理解。同樣的,社會也吸收了自然,作為它的基本要素的人和物質資料都是自然的變換。人是從動物發展而來的,他的現實生命中包含着自然對象的轉化,生産和生活資料都取之於自然界。所以,社會是自然的歷史。
可見,人與自然、社會是統一的,而把它們統一起來的是實踐。
"瞧呀!"楊慧指着前面興奮地叫起來。
馬剋思擡頭看過去,說:"那就是湖泊,我們的目的地。"
"您還沒講完呢。"李智提醒道。
"差不多了。"馬剋思說,"以上就是我從我們的談話中引申出來的兩點。它說明,人們在實踐中不僅改造自然界、社會,也改造着人自己,或者說創造着整個世界。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於世界衹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當做實踐去理解。哲學家們衹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李智聽出來了,馬剋思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他的哲學的理論特徵,一是強調他的哲學的實際功能,二者是統一的,都是實踐。於是便問:"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您的哲學,您選擇什麽詞彙呢?"
"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剋思答道。
到湖邊了。初鼕的湖水是灰色的,平靜得出奇。
楊慧把一塊布鋪在草坪上,取出食品,擺好刀叉,又在杯子裏斟滿酒。
馬剋思舉起高腳酒杯,對着陽光緩緩旋轉,半透明的酒液呈現出琥珀色純淨的光亮。"啊,交響詩般的高貴。"他說。然後把杯子放在鼻子下面深深地嗅了嗅,又說:"香草的氣息,雅緻而悠長。"接着飲了一小口,含在嘴中任其慢慢滑進喉嚨。半晌,他點點頭,說:"法國勃艮第二十年代産品,好久沒有飲用這麽好的酒了。"
楊慧不禁得意起來,馬剋思誇奬的不僅是酒,也包括了她,因為酒是自己挑選的,按照對象證實主體的道理,酒的品質反映着她的品位。其實,她根本不懂得酒,挑選這種酒不過是喜歡它的絢麗色彩罷了。令她驚訝的是馬剋思對酒的鑒賞力,於是便問:"老爹,您又沒看標簽,怎麽能那麽肯定?"
馬剋思解釋道:"德國人喜愛酒是出了名的。"接着又贊嘆道,"自然界太神奇了,能夠産生出這麽美妙的物質--葡萄;人太偉大了,能夠把自然成果變成更加美妙的物質--葡萄酒,我常常為此而倍感震驚,有時竟覺得不可思議,好像神話似的。"
"這就是您說的實踐的力量。"李智接過話頭,然後要求道:"您講了實踐主體和實踐對象,能再談談實踐本身嗎?"
馬剋思答應了。
首先,實踐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我們都知道,現成的自然界不能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這個矛盾决定了人的目的,這就是以改變對象來實現自己的需要。人有意識,他能夠把滿足需要的目的具體化為計劃、方案和方式方法。所以,人在進行實際的改造之前,已經在頭腦中把對象改變了。這表明,人的活動具有預先的性質,是指嚮未來的。就拿釀酒來說,人的目的是把葡萄變成美酒。人的口味是多種多樣的,於是,釀造師便根據人們的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酒型,製訂包括葡萄品種、産地、采摘時間、發酵等具體內容在內的方案,然後按照這個計劃去安排生産。在這裏,人們種植葡萄是為了造酒,它的成分和味道是按照釀製要求而改進了的,更重要的是,在方案中它已經被作為酒而觀念地存在着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 第1節:一、憤世(1) | 第2節:一、憤世(2) | 第3節:二、苦行(1) | 第4節:二、苦行(2) | | 第5節:二、苦行(3) | 第6節:三、自主(1) | 第7節:三、自主(2) | 第8節:三、自主(3) | | 第9節:一、性惡(1) | 第10節:一、性惡(2) | 第11節:一、性惡(3) | 第12節:二、霸道(1) | | 第13節:二、霸道(2) | 第14節:二、霸道(3) | 第15節:三、為人(1) | 第16節:三、為人(2) | | 第17節:三、為人(3) | 第18節:三、為人(4) | 第19節:一、存理(1) | 第20節:一、存理(2) | | 第21節:一、存理(3) | 第22節:一、存理(4) | 第23節:二、明理(1) | 第24節:二、明理(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