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中國盜墓傳奇   》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4)      許志竜 Xu Zhilong    嶽南 Yue Na

  另據磁縣出土的墓志看,墓的主人也均為北魏、東魏、北齊時人,所以《磁縣志》這樣記道:“民國以來,經人盜掘者多有墓志,都是北朝時的王公要人……疑塚之說不攻自破。”
  至此,關於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塚的故事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是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隨着七十二疑塚的神秘色彩的日益消退,另一個圍繞漳河的神秘故事又將展開。在疑塚之說破滅的同時,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寢不是建造於地上,而是造於漳河河底。
  持這種觀點的人的證據是,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稱帝後,曾寫過一份題為《止臨淄侯植術祭先王詔》的詔書,其中寫道:“欲祭先王與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
  後人多有贊同此說的。如清人劉廷琦曾作過一首《銅雀妓》詩,詩云:“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主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望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
  清人瀋鬆在其《金健筆錄》一書中,引《堅瓠續集》,敘述了一段發生於漳河河底的軼聞,來證明此說。這段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順治年間,漳河發生幹旱,河水枯竭,沙床裸露。一天,一個捕魚人在河床的水窪內捕魚。突然,他發現河床上露出了一塊大石板,石板的旁邊有一條裂縫,勉強可進一個人,捕魚人嚮洞裏一看,洞道很長,深不可測。他想,說不定這裏面有魚。於是,他先將兩腳伸入洞隙,再緊縮身子,鑽了下去。進去後,約走了數十步,他被面前的一個大石門擋住了去路。他用力推門,但門紋絲不動,無奈之下,他返回了地面。這件蹊蹺的事令漁夫很激動,他回去後就告訴了左鄰右捨。大夥兒聽了,認定這是個發財的機會,於是約定第二天一塊去看看。
  第二天,他們依次來到大石門前。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大石門終被推開。大傢涌到門口一看,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衹見石屋內盡是美女,一個個姿色絶倫,傾國傾城。她們有的坐着,有的互相倚着,還有的躺臥着,分列兩行,一個個栩栩如生。但是這種美景並沒有持續太久。轉瞬間,這些女屍都化為灰塵,委頓於地。石屋很大。走到裏間,衹見中間放有一張石床,床上躺着一個老年男子,頭上戴着官帽,身上穿着朝服,像是一個王侯。在王侯的石床前面,立着一個石碑。漁人中有識字者上前一看,原來這個戴着官帽、穿着朝服的死屍就是魏武帝曹操。在他們看來,曹操是個白臉姦臣。於是捕魚人拿起魚叉、棍棒對着屍體亂打亂戳,以發泄心中之憤。
  在敘述的最後,瀋鬆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漳河河底的墓室之中,那些美女是被活生生憋死以殉葬的。由於墓室內地氣凝結,所以一打開石門後,她們看上去像剛斷氣的人一樣,但是漁人進室,泄漏了地氣,所以一進去就化為灰塵了。衹有曹操是用水銀殮屍的,所以其肌膚並沒有腐爛。
  就在人們對瀋鬆的敘述的真實性還未來得及驗證之時,另一位清人蒲鬆齡又在其《聊齋志異》一書中,寫到了河底發現曹操陵寢的故事,但這次不同的是,他寫的地點是許昌,而非臨漳。文章寫道:
  許昌城外有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人閘其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碑,字皆漢隸,細視則曹孟德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瀋鬆所述之事,雖傳得有鼻子有眼,但卻經不起推敲,所以衹能是一種傳說;而蒲鬆齡嚮以虛構見長,加之地點又多有不符,所以其故事的真實性無疑要大打折扣。基於以上原因,曹操的陵寢是否一定在漳河附近尚難定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僵屍復活(1)僵屍復活(2)
僵屍復活(3)僵屍復活(4)
僵屍復活(5)僵屍復活(6)
墳包突起人世間(1)墳包突起人世間(2)
墳包突起人世間(3)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1)
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2)盜賊如狐(1)
盜賊如狐(2)盜賊如狐(3)
盜賊如狐(4)伍子胥掘墓鞭屍(1)
伍子胥掘墓鞭屍(2)伍子胥掘墓鞭屍(3)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1)先秦被盜名墓備忘(2)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3)盜洞中發現人頭骨(1)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2)盜洞中發現人頭骨(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