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48節:論人(8)
李鍌 Li Xian
一般人或許以為孔子在鄉裏和在宗廟朝廷上怎麽兩副面孔?其實這正是孔子謹慎誠敬的具體表現。在鄉裏之中,因有許多長輩在,孔子恆以晚輩自抑,謙遜木訥,絶不賣弄口舌、妄自尊大,也絶不以賢德驕於長者。但在宗廟朝廷上,因負有職責,所以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說理明白、不含糊。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表現,並無矛盾。
(四)
子絶①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子罕》第九·四)
章旨
記孔子所戒除之四種態度。
註釋
① 絶絶去、戒除。
② 毋意不憑空臆度。毋,禁止之詞,作"不"講。意,通"臆",測度。
③ 必專必、武斷。
④ 固固執。
⑤ 我私己。
析論
本章記載弟子平素觀察老師立身、處世的態度,從中可見孔子的修養境界,也可以想見弟子平時觀察的細密。
孔子所要棄絶之事是:意、必、固、我這四種毛病。"意"是事情未至時,以己意妄加臆測。"必"是主觀武斷極強,不重客觀發展來看事情,便執定主見,毫無理由地認定必然如何。"固"則是一味固執成見,拘泥而不知變通。"我"則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在狹窄的個人天地之中自我封閉。如此一來,其生命當然也就幹澀貧瘠,不可能豐富,不可能進步與成長;處事則足以敗事,自處則不能進德修業。孔子之所以戒除意、必、固、我四事,豈無由哉?
從弟子們記下孔子所戒絶的四件事來看,孔子對於認識、判斷外界事物,特別強調要嚴謹、客觀、靈活;主張尊重事實,不自以為是,重視別人的存在。這種開明先進的態度與行事風範,頗值得後人研究、藉鑒。
(五)
子之所慎:齊①、戰、疾。(《述而》第七·一二)
章旨
記孔子所敬慎之三事:齋戒、戰爭、疾病。
註釋
① 齊通"齋",音zhāi,齋戒。古代在祭祀前要沐浴、變食(不飲酒、不吃葷)、遷室,以示虔誠,謂之齋戒。
析論
本章記載孔子平生敬慎的三件事,那就是齋戒、戰爭、疾病。孔子於祭祀之前,要謹持齋戒,畢恭畢敬,以示對神靈虔誠的心意。否則就無以對神明,尤其祭祀是面對天人之際,必須"心誠"才能靈。
至於戰爭和疾病,前者是面對敵我之際,關係國傢存亡、人民安危,所以對戰爭要謹慎處理。至於疾病是攸關個人生命及孝道的精神,所以孔子的態度仍是十分慎重,不敢掉以輕心。從這三件事也可看出孔子凡事盡人事而為的態度及仁者的胸懷。
(六)
子不語①:怪、力、亂、神。(《述而》第七·二○)
章旨
記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悖亂、鬼神之事。
註釋
① 語談論。
析論
孔子之所以不談荒誕不經的怪異之事、驚世駭俗的暴力之事、亂倫敗德的悖亂之事、崇尚迷信的鬼神之事,因為這些事情無益於人生教化,反而有害於世道人心。因此儘管一般人愛講、愛聽,孔子卻不願也不忍引人入於歧途,故寧可閉口不談。
謝良佐曾註解說"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這意思是孔子衹談正常的自然現象而不談怪力;談道德教化之事而不談勇力;談為政治國之事和應盡之人事,而不談鬼神迷信玄遠難知之事。拿現在的社會風氣來看《論語》,孔夫子不談這些事,不也很正確的嗎?目前社會上流行談怪、力、亂、神,但社會風氣不是愈來愈糟嗎?悖德亂倫、好勇鬥狠、裝神弄鬼、悖倫犯上的事情,不也時有所聞嗎?這一章闡述了孔子理性開明的人文精神,言簡意賅,深具啓迪作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