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48節:第四章.百年現代轉型的最後一環(8)
陳季冰 Chen Jibing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最緊要的問題是: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傳統社會基礎已經遭到過去30年計劃經濟的根本性破壞,而現存的體製又不利於新的社會力量萌芽發育的前提下,如果才能通過溫和漸進的方式重新培育出一個社會並使之得到茁壯成長?計劃經濟仰賴並塑造的是一個"全權"(totalistic)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乃至團體的所有生活幾乎全部被整合進國傢的權力秩序中而成為一顆顆被動運轉的"蠃絲釘",它不會給予任何社會力量以生存的縫隙。在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利益的分化確實會派生出上述有利於社會力量發育的罅隙。但正如我們熟視無睹的,一旦任何一種社會力量的訴求超越純經濟範疇而進入政治領域時,國傢權力不僅不可能主動扶持它們,通常還總是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既有力量去打壓它們的成長空間。然而,經濟與政治歷來都是分不開的:經濟上的成功必然會激發公民對自身權利的伸張;反之,當權利得不到伸張時,經濟上的成功就不可能持續。"社會培育"之所以必然是一項漫長而需要足夠耐心的博弈,主要是因為它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一種社會力量之所以會顯得有強大的博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他社會力量的存在,各種不同甚至對立的社會力量之間存在着某種唇齒相依的微妙關係。這種"社會生態"與我們所說的"市場體係"有很大的可比性:像義烏這樣自發形成的市場之所以比絶大多數靠行政力量"規劃"出來的市場更有生命力,主要是由於它在多年不斷的發育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市場鏈,亦即我所謂的一個完備的市場"生態係統":從事某一類生意的商人可以在這個市場鏈中以最便捷的方式得到最優質廉價的原料、輔料及各種配套商業服務。如同經濟一樣,一個運轉良好的法治社會也應該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完備的"社會生態"基礎上的。遺憾的是,計劃體製破壞了歷史延續的傳統社會生態,而新的社會生態又尚未破繭而出,這就是我所認識到的中國未來政治改革的最大難點。
另外還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就像有效運作的市場通常並非政府有意識"建設"起來的一樣,"社會培育"主要依靠的也不是人的有計劃的"建構",它是不同的個人因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而結成的一個個共同體之間合作博弈的結果。這正是我如此看重城市居住小區業主委員會的形成和運作對新的社會力量培育所發揮的巨大啓蒙功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什麽比每天居住其中的傢園的維護更能夠喚起人們的關切呢?而要真正解决好這個"傢園維護"的切身利益問題,他們就必須在法治之下通過契約實行自治,這是中國人最缺乏也最迫切需要補上的一堂"民主基礎課"。一個極其有利的外部條件是,隨着《物權法》等一係列法律的頒布實施,居住小區可能是當下所有正在萌芽的社會團體中最不容易受到外來力量幹預的少數幸運者之一。接下來的一種比較樂觀的發展方向有可能是:業委會要辦成實事,就必然要與其他的利益主體打交道;為了提高自己與這些利益主體--如它所聘用的物業管理公司--討價還價的實力,它會尋求在與它利益基本相同的鄰近小區業委會,或僅在某些具體領域存在利益相關性的另外一些利益主體--如社區教育、衛生機構等--合作,進而結成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共同體;而與業委會互為博弈對象的那些利益主體也會按照相同邏輯行事……從類似居住區業主委員會這樣的一個個微小但堅實的"根據地"出發,纍積點滴之功,假以時日就有可能逐步擴展出一個比較有規模的"社會生態係統"來。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話題上來,新聞自由是個好東西,但想要真正落實新聞自由,卻不是反復地勸說"新聞自由多重要"或"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寬容媒體批評"就能夠做到的。這使我想起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人高談的"民主是個好東西"的空洞話語,這是一個全中國人都明白的道理,因而幾乎就是一句廢話!我們當前的真正問題應該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民主傳統的社會中,如何才能真正落實民主?在我看來,最緊要的就是要創造條件,讓"社會"更順利地萌芽、發育、成長,使之盡快壯大到足以製衡政治的程度。雖說這將是個需要極大耐心的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但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條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