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裏仁第四(3)      李裏 Li Li

  無人之處
  畫上的題詞是“無人之處”。畫上的人,有人在的時候他隨時都戴着一個假面具,一個笑的面具。沒有人的時候,當他把面具摘下來,卻是面目猙獰。小人就是這樣子,而真正的君子就不是這樣。這不僅是小人和君子的區別,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也在這裏,真君子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樣,而偽君子則當着人一套,背着人一套。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德的人,我沒有見過這兩種人。“好仁者無以尚之”,“尚”就是超過,真正喜歡仁德的人,對他來說,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而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對仁的態度衹是“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即不讓那些不仁德的事情加在我身上。這兩句話聽起來有點拗口,舉個例子大傢就明白了。志於仁,時時想行仁道,完善自己,這是好仁者。比如有同學病了,我主動去關心他,照顧他,噓寒問暖,這叫好仁。如果是惡不仁,衹是討厭不仁德,那麽衹要不做不仁德的事情就足夠了,所以儘管有同學生病了,我既不去關心他、照顧他,我也不去加害他,衹要不去做那些壞事,我就滿足了。好仁與惡不仁,二者的層次不一樣,惡不仁者衹是不做壞事,好仁者不僅不做壞事,還要去做好事。“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有試過用一天的力量去行仁德的人嗎?我沒有見過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也許有,但我沒有見到過。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小事上就可以行仁德,並不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做多大的事業。他的書掉在地上,你幫他撿起來,看到他摔倒了,你把他扶起來……這些都是行仁德,怎麽說力量不足呢?真正要行仁德的人,沒有因為力量不足而不行的,所以關鍵是有沒有心。
  其實孔子說了三種人:一種是求仁的人,另一種是惡不仁的人,還有一種是想求仁德而不得的人。孔子說,前面兩種人,我沒見到,第三種人——這種願一日用力於仁而力不足的,即便有,我目前也還沒見到。可見,行仁德固然難能可貴,但是要真正落實也並不是一件特別睏難的事情。衹要你有心,你真正去做,在哪裏都能行仁德,有什麽是你想做卻做不了的呢?又不需要什麽特別的條件,衹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比如,看到這裏的紙屑,隨手撿起來丟到垃圾箱裏,看到水竜頭在滴水,隨手把它擰緊了……這些都是在行仁德。仁德看起來很難,其實衹要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每天都自我完善,漸漸地就能達到,關鍵看你願不願意。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黨”指類型,“過”就是過錯。朱子註解說“黨,類也”,就是一類人。註意這個“黨”字,它的繁體字上邊是“尚”,指崇尚,下面是“黑”,按照字面推導,崇尚黑的就是黨,這是“黨”字的本意。結黨就會營私,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很討厭結黨的。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君子可以與人交朋友,但絶對不會結黨。“人之過也,各於其黨”,孔子說,一類人往往有一類人的過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錯。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是這個道理。同樣類型的人,他們往往會犯同一類型的錯誤,比如急性子的人,因為過於急躁,他們辦事比較粗疏;而慢性子儘管做事很細緻,可是時間上又往往比較拖。不同類型的人,就會有不同類型的錯誤。“觀過,斯知仁矣。”你看到別人的過錯,你就能知道什麽是仁德了。儒傢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當中比我好的人是我的老師,比我差的人也是我的老師,因為“觀過,斯知仁矣”,別人的錯誤可以成為你的反面教材,認識了這一類型的錯誤,你不會再去犯它,這就是所謂知仁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