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六、論戰鬍秋原(2)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回到臺大研究所,臺靜農教授笑着對李敖說:“這個官司真奇怪,被告反倒不肯和。鬍秋原這下子可完了!” 就這樣,官司打到1963年的秋天,法官做出判决:李敖、蕭孟能,罰錢;鬍秋原,也罰錢。法官張順吉說,因為告人誹謗的鬍秋原也誹謗了他告的人。地方法院判决後,雙方不服,都上訴到高院。 1965年5月,李敖反訴鬍秋原。 同時,李敖又在臺中地方法院狀告中央書局(為徐復觀印刷誹謗李敖的文字)誹謗罪。中央書局請了兩名律師來打官司,李敖沒有律師,單槍匹馬,最終於1966年3月勝訴。中央書局被罰款新臺幣1500元,這也是李敖有生以來打贏的第一個官司。但他與鬍秋原的訟案卻從此拖了下來,1963年起,一拖11年。 也許正是鬍秋原與李敖在論戰文字中的互相攻擊,當時在美國讀博士的自由主義文人林毓生對這場筆戰的看法持否定態度,他在給殷海光的信中說:“最近小妹寄來五本《文星》,是關於文化論戰和鬍(適)先生的,讀了令人非常氣憤!文化海港上居然能聽到徵戰的號角,固然是可喜的現象,但兩方面都是不學無術一派鬍言,這仍然是從前紹興師爺耍筆桿、舞文弄墨的作風,真是如何得了啊!”① 1966年9月4日,臺灣青年黨領導人左舜生來臺灣,和李敖相見,有近兩個小時的談話。第二天,他在《中央日報》上發表《記留臺北三周的觀感》,其中講到: 近年臺灣一部分的言論(包括短篇文字與專著),可能有若幹也說得過分一些(或在文字上故意賣弄聰明,使人不快),不免與“政府”及社會若幹人士以難堪的刺激,但我們必須知道:人民(尤其是青年)對“政府”及占有有力地位人士的責難,或對一般現狀表示不滿,往往不免過分,這在一個專製或民主國傢,都是司空見慣的事,用不着十分認真,尤其懂得在今天有同舟共濟必要的朋友們,更不可運用刀筆的方式,非把少數人置之死地不可!大傢必須瞭解,真正要阻遏言論自由或禁止某一類書籍發行,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這段話顯然是為李敖而發,因為鬍秋原曾寫過一本《同舟共濟》的書,左舜生文中呼之欲出,更為明顯。 鬍秋原與李敖、蕭孟能案拖到1974年時,李敖已因叛亂罪被捕,高院趁此機會把鬍秋原的誹謗之言一律改判無罪,有罪的衹剩下了李敖和蕭孟能。李敖在回憶錄中談到這場官司時曾經說: 這官司造成我跟鬍秋原結了一輩子梁子,在他告我30年後,我找到機會告他,他賠了我35萬,我嫌少,堅持把他傢貼上了封條,至今封條猶在,而他老得無力出庭了。曾祥鐸勸我:“得饒人處且饒人”,我說:“30年前,鬍秋原整殷海光、整我的時候,你為什麽不嚮他說這句話?”——我為人好勇鬥狠、有仇必報,並且沒完沒了!於鬍秋原案上可見一斑。① 其實這還不是尾聲。1999年6月17日,中國大陸《新民晚報》、《法製文萃》又爆出新聞:“臺灣一樁10年(實為30年)文字官司最新判定:鬍秋原賠償李敖百萬”,真可謂沒完沒了、沒完沒瞭瞭。這是後話。 且說這場官司李敖雖然在當時以失敗告終,但面對黑暗法律,他卻感到一種“求仁得仁”的滿足。他認為,自己是在為真理而戰、為信仰而戰、為抵抗國民黨的打擊而戰。他常常想起自己十分喜愛的陶淵明的那首《擬古》詩: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 本不值高原,今日復何悔? 陶詩中說他在長江邊種桑樹,種了三年,剛要收成的時候,忽然山河變色,桑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一切成績都漂失了,但他並無悔意。因為“本不值高原,今日復何悔?”本來就不在安全地帶種樹,又有什麽好後悔的呢?李敖認為,陶淵明的詩真正道出了他此時的心境,本來自己的努力就志在犧牲,又何悔之有?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中又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裏,“夕露沾衣”指的是不計一切犧牲以維持素願。李敖想到,志士仁人為素願奮鬥,有時會灰頭土臉、會犧牲自己的名譽,但名譽毀了也不足惜,衹要能救國救民就好了。“對我個人來說,我在文星的努力,也正有陶淵明的這種詩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五、暗戀羅君若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 | 七、姚本師,“不拒麯木” | 八、鬍適:(1) | 八、鬍適:(2)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